背景
《曹云社》是由中国软件网总裁、海比研究总裁曹开彬带来的全新直播对话栏目。《曹云社》协同管理专场是依托致远互联第十届协同应用大赛开展的。
9月23日,《曹云社》第十四期、《曹云社》致远互联协同管理数字化应用案例第三场走进致远互联,邀请到了致远互联协同管理专家孙巨、致远商学院执行院长李瑞明以及中关村创客小镇CIO刘强。本次访谈也将对协同应用大赛中的优秀数字化案例进行解读。
本次访谈选出了八个案例,分别是:成都航天模塑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对外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华晨集团、君乐宝、南孚电池、大连新星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哈尔滨地铁三号线二期工程项目部以及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
中国软件网也提前对这些案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把八家企业分成三种类型,即分别在集团管控、系统集成和沟通协作以及定制开发方面的特色管理及亮点。
本次访谈也将围绕这三个方面,解读企业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并将分享这八家企业在数字化应用上的先进经验,共同解读高绩效组织的运营管理秘诀……
集团管控的核心诉求
曹开彬:首先围绕近几年的热点话题——集团管控,提问下刘总,应如何更有效的集团化管理,提高集团效率?您的理解是什么?在实践当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
刘强:集团管控是中关村创客小镇下一步面临的典型问题。在集团管控规划之前,我觉得首先是要明确某一个业务板块具体的业务内容,要考虑每一个业务的子板块业务架构是什么?基于业务架构再去设计IT架构,所以我们需要一种信息化的工具。
当作为独立板块时,我们能把独立板块规划好,同时去扩展集团板块,把集团像拼积木一样,扩展出来。这便要求在软件选型时,需要考量未来业务的发展,进而规划IT架构和设计。
曹开彬:在此过程中,领导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刘强:要求业务管理模式在未来横向拓展时,需控制团队人数,并实现各个模块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本质是精细化管理,通过协同运营平台,打通管理壁垒,使得大家的信息,包括业务还有数据都流动起来。
曹开彬:孙巨老师,站在致远的角度,您对集团管控是什么样的看法?致远互联是提供了一套统一的通用集团管控方案,还是在通用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定制?
孙巨:集团管控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在致远互联的产品功能和应用模块里面是融为一体的。集团管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对集团组织架构的一个描述。这个架构有可能是行政性的组织,也可以是整个业务性的组织,包括一个党组织的描述,一个项目化组织的描述。
其次,致远互联会根据集团管理需要的控制方式,比如强管控还是弱管控,根据它的松紧度能够自动调节。我们的这个模式就体现在这个方面。
曹开彬: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集团管控,如原来做ERP的公司或者流程管理的公司。所以从我们这个角度,我的体会是致远互联提供的方案更加灵活。
孙巨:是的,非常灵活,可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的进行变化、调整。
曹开彬:提问下李瑞明老师,从您做咨询的角度,集团管控涉及到很多的模式,如强管控、弱管控、资金管控、流程管控等,您如何看待不同企业如何适配不同管控模式?
李瑞明:分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两种。相关多元化企业有一个产业链的这种模式。这一类适合于运营管控,因为各个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成就。
非相关多元化企业需要先把各部分资源、数据抓到手里,然后集团统一抓,先主干流程后分支流程。
今天两个集团管控企业便是一个相关多元化,一个非相关多元化。成都模塑是相关多元化,其下属企业业务是紧密相关的。重庆对外经贸跨国、跨境、跨板块、跨业态,是非相关多元化。
致远协同运营中台的特别之处
曹开彬:接下来看另外几个公司的案例,像华晨集团、君乐宝、南孚电池,反映了系统集成和沟通协作的需求特点。在刘总看来,对于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员工之间的沟通协作,您从企业角度看有什么体会和需求?
刘强:集成是所有企业的老大难。我认为作为IT部门,首先应该从顶层架构考虑各个业务系统,然后跟实际业务部门需求实现融合。
在业务场景,第一需要一个业务中台,实现各个业务系统进行互联互通;第二要求业务供应商能按照要求提供相应的数据能力;最后有了数据提供能力和业务中台的话,业务在整个系统里面就很方便流通。
曹开彬:其实有很多系统提供商在这一过程是不那么配合的。
刘强:这是很常态的一个问题,不过我们有方法解决。
曹开彬:那么孙巨老师,从集成角度或者沟通协作角度,致远协同运营平台是如何做集成呢?
孙巨:一般做集成的话,过去做跨系统的集成,基本上都要通过客开,完全客开的方式解决。这对团队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由于客开团队流动性比较大,可能后面没有人维护。所以最近几年来,客户选择我们的协同运营平台,并不是为了解决单纯的一个移动办公诉求,而是希望做成一个连接平台。
我们连接的平台好处在于,对接了大量其他厂商的接口,并且把常见的业务组件在我们平台封装好,可以说是半配置半代码。
并且致远协同运营平台,基层代码在运行过程中,有监控的系统,可以监测到你集成的这套代码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帮助客户来定位,帮助客户查找问题,解决像组织模型同步、单点登录、统一待办、统一消息等问题。
曹开彬: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系统集成工具,跟其他工具相比,致远协同运营平台除了刚才您提到的会预置很多ERP系统集成的接口,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孙巨:我们是通过结构化注册方式,所以平台上有个应用结构,还有一个流程结构。比如说我们除了这个以外,我们有一个很全新的一样东西的,如有的客户使用了一个即时通讯系统,这个即时通讯系统不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钉钉、企业微信等常见的。
由于我们平台提供了通用性的配置方式,使得和这些比较少见的应用系统接入就非常容易,这是我们的特征。然后我们有监测,这个在后期维护上也显示出来优势。
曹开彬:这个监测怎么理解?
孙巨:比如客户做了一个NC供应链的集成,在整个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如网络断掉,或者没有获取到应有的数据,有了监测就比用纯粹代码写的方式,更好定位出错点,帮助客户查找。
曹开彬:李瑞明老师在您看来,我们在实施系统集成或者数据集成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难题?有什么好的模式去解决呢?
李瑞明:从管理角度看,有两个维度。一是技术维度,定制开发方面的实施,可能在后期IT资产可复用度上存在难点。第二个是开发人员的变动,使得升级运维成为难题。
从业务角度看,量身订做的这种业务模式,其实有的时候是很被动的,昨天的规则可能成为明天的约束。定制开发就是不断的去否定自己,这个对企业的挑战,对人力的要求各方面都比较高。另外如果说是委托给乙方的话,这个成本周期风险肯定也比较大。
如果说是平台化的这种模式,基本的技术升迁交给厂商去做,那么客户方基于业务开始做,以配置为主会有几个好处,一是原有业务数据的连续性能够保证,二是所有业务模型能形成资产,资产化之后将来再复制,再往其他业务去延展的时候,成本比较低。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企业里面也需要架构师的概念,就是甲方要有业务规划的概念。
曹开彬:这其实一方面是甲方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乙方的预判,或者对未来的洞察规划。
李瑞明:是的,这也是致远互联为什么有这个系统研究院,包括商学院。我们研究院是从理论的高度,趋势的研究,前瞻性的去指导和应用开发,商学院可能实践落地,再反馈到研究院,我们有一个闭环的模式在里面。
曹开彬:刚才三个案例里还有一个特点,沟通协作是他们反映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在人员数量多或者部门多,或者是层级架构复杂,这个沟通的效率和信息的共享、透明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李瑞明老师,您其实服务过很多这样的公司或者是用户,在这个层面您有些什么样的经验可以介绍给大家?
李瑞明:在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里面,基于业务沟通的会有很大差异。我们说一个业务问题的产生,需要知道来源、根源在哪里?这个在沟通过程中要发现、要追溯。第二,这个问题执行过程中的分工、责任、落实,需要跟踪到底。第三个就是检查和反馈,根据解决效果的反馈,形成企业新的标准,优化到新的体系里面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零代码定制开发,数字化驱动企业的必要条件
曹开彬:刚才听完几位的介绍,我对沟通协作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我们平常的沟通实际上是比较随意、自由的,如果说要把它嵌入到业务流程当中去,实际就要多层思考,这个对业务意味着什么?能不能实现对后续流程的对接?对后续业务部门的利用?所以从现在来看,信息要充分共享,即协作就是生产力。所以如果说我们对于数字化驱动的企业,在集成、在协作方面做的好,是必要的条件。
中国软件网在这方面也发现另一个特点就是定制开发非常多,像大连新星集团、中国交建哈尔滨地铁三号线二期工程项目部,这几个案例都非常典型,他们开发了非常多的系统,并且应用的深度非常深入。
所以想先问问刘总,现在企业整个数字化进程当中,定制开发其实是显得非常重要,您公司在应用过程当中是否也呈现这样一个特点?
刘强:的确如此。首先我们在专业化领域里面,比如说产业云服务,其实有一块叫做物业管理,这块业务非常传统,而它也是非常适用的。在整个市场里面其实有很多这种专业的厂商,已经跑出来一套物业管理业务流程,这个场景其实我们就可以选用专业的软件,然后去解决我们的问题。
其次说服务中台,任何专业软件其实都是服务这个专业领域里面的一个垂直领域。对于公司内部的组织、管理,实际上是需要整个协同,包括业务协同、数据协同、流程协同。针对这些协同,我们希望借助一个具有枢纽能力的中台,将各种业务集成起来。
曹开彬:意思是说我们所有的系统、业务、定制开发系统都会跟这个系统去对接,类似枢纽?
刘强:是的,整体平台的搭建需要一些架构能力。在我们整个架构体系里面,我们认为致远互联协同运营平台是我们中台业务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块。我们所有二次开发的业务系统,包括用户认证、接口对接、数据同步都是通过中台去完成,它可以算作我们后期业务的核心系统。
曹开彬:您能估计一下未来是直接采购产品的用户多?还是定制开发的更多?
刘强:这个取决于服务的业态是什么,比如说在我们这个领域里面,目前没有真正的一套系统软件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我认为在我们这个领域里面长期会存在定制开发服务,然后再加上致远互联的业务中台,帮助我们去搭建一些内部自定义业务流程,这种业态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曹开彬:孙老师,您是CAP第一代的发明者,能不能介绍一下致远互联CAP这样的平台在定制开发方面有什么特点?我们当时为什么做这么一个平台?
孙巨:致远互联的CAP平台,或者说业务中台,早在2012年就推出来了。当时市面上还没有低代码平台这个称呼。当时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有个框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然后进行规划、分步实施。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被用户需求倒逼的。
通过8年的不断迭代、更新,致远协同运营平台的零代码开发能力已经非常强了。而且和其他平台不太一样,我们当时就是为了业务人员使用而开发的,因为业务人员最清楚他们业务的规则和业务要求,而不是面向IT人员,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一定要用配置。对于特别个性化的需求,我们也会开放一些接口,可以嵌入代码。所以,目前致远互联的零代码开发平台既可以配置,又有开放的接口,可以说灵活性非常高。
现在随着客户规模越来越多,使用实际案例也越来越多。我们的协同云上放了大量样板型的业务包,比如人事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还有很多我们客户,我们伙伴做出来也分享到上面。
曹开彬:孙老师您大概能讲下什么叫低代码?什么叫零代码?
孙巨:低代码还是面向有IT基础的人。零代码,完全没有IT技术,就像我们公司的研发,用我们的CAP搭建项目管理,就是说研发是质量部人员自己去配置,费控模块是财务部门去构建,他们也没有IT基础。包括我们的企业行政办公的设备升级,也是行政部的人去配的。所以零代码主要的面向群体是业务人员,是没有IT技术的人员,以界面性的配置来完成。
曹开彬:提问李老师,在定制开发时,尤其是基于这种零代码平台去开发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吗?
李瑞明:的确是这种情况,零代码的业务配置平台给了企业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很大发挥空间。这时候就存在一个矛盾,就是当我随时配置,所想即所得时,这个业务的规范性、统一性可能是一个挑战。这时候需要企业方在整体顶层的设计,或者说我们叫主数据的设计方面会有一些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那么也给这个企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一个挑战,就是IT人员要懂管理,业务人员、管理人员要慢慢懂IT。
曹开彬:那么本次曹云社访谈的正式环节基本结束。接下来我们三位嘉宾给我们分别做一个总结。
刘强:希望我们能够借助致远互联协同运营平台,构建自身的业务应用,也希望大家到中关村创客小镇一起创业。
李瑞明:每年一届的应用大赛给了我们很多惊喜,今年愈发感受到,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致远做不到。我们从这里面看到,越来越多的客户会把致远互联的平台做成真正适合自身需求的,我们看到八个案例以及之前那么多案例,每一家都不一样,这个是我们非常欣喜和欣慰的,这也体现了致远互联的无我和利他。
第一,无我,不是说以我这个平台为主,是以客户的应用为主。利他有两个,一个是有利于客户。第二个,有利于其他的生态伙伴。通过致远互联的连接,实现了价值放大,我们也期待来年的应用大赛能够更精彩。
孙巨:我一直想说一句话:致远互联的协同产品并不是框死的系统,它是个自生长的系统,弹性非常大。这个系统可以是一个小树苗,也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怎么使用完全取决于客户自己。客户的诉求越高,可挖掘的越多,系统回馈的也越多,这是个遇强则强的系统。所以这也是致远互联协同运营中台的魅力所在。
——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