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IDC大奖的成都高新区智慧治理中心,彰显新华三城市数字大脑卓越建设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又添新的榜样和发展模式。

2019年9月,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中心启动了一项名为“智慧治理中心”的建设项目。两个后,项目建成竣工,12月15日正式运行。到目前为止,该中心已经平稳运行了9个月,成为成都市率先实现的智慧大屏。

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成都高新区以构建智慧城市大脑为总体定位,打造数据流通的总枢纽、指挥决策的主支撑、创新创业的大平台。

智慧治理中心承载了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中心的核心功能,并且还在不断完善中。

然而仅仅是这几个月来的表现,就让该项目从大量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脱颖而出,分别获评IDC中国2020政府行业大奖、2020 IDC数字化转型优秀奖—信息数据领军者。

经受疫情大考,却只是牛刀小试

智慧治理中心项目建成投用后不久,就遭遇新冠疫情爆发。

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该中心已经不间断值守233天(截至采访日),保障了市、区、街镇调度会议246次;聚焦远程需求,以实际业务为导向,创新“云”载体能力,打造“云直播”、“云推介”、“云洽谈”等新型功能场景,累计保障云上活动近90次。与此同时,中心聚焦人员排查,形成疫区返蓉人员甄别、疑似、漏报人员专题,下发相关摸排数据约3万条,分析形成了《重点疫区返程观察未满4天即申请复工人员名单》等清单;应基层防疫工作需求,中心聚焦实际场景,打造“1+3+N”疫情防控应用专题,精准助力入户排查、入域管控、精准医疗、支撑复工复产、复学复课等专项场景,有效助力疫情防控。

可以说,智慧治理中心成功地经受了疫情的考验,取得了理想的成绩。看起来,智慧治理中心似乎就是为抗击疫情而生的。实际上,这只是它丰富功能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政务大数据管理处副处长陈亮介绍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在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中心的显示大屏上可以看到,智慧治理中心共设有经济运行、经济调度、科技金融、群租管理、无人巡查、应急指挥、重大项目、网络理政、环境保护、智慧医疗、自然资源、疫情管控等板块,截止采访时,共接入数据9亿多条,为各部门管理、决策、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资源。

各个部门的数据打通、实现汇聚之后,通过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可以在大屏上呈现、分析结果,给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提供精准画像,职能部门可借助数据分析结果判断能否实现之前的承诺,并了解各自管理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有了数据汇聚,网上、自助终端和窗口同时提供服务,大大减少了群众跑腿、填表等麻烦,最重要的是,通过数据跟踪可以观察到群众提交的事项和后续实施进程,进而展开协同监管、锁定重点监管目标。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副主任陶路根、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政务大数据管理处副处长陈亮、新华三集团城市数字大脑研究院执行院长岳鹏(左一)接受媒体采访.

“运行结果表明,智慧治理中心已经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绩。”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与网络理政办公室副主任陶路根介绍说。

支持业务上云,传统观念大为改观

业务上云是一大趋势,但是其难度也不小。

成都高新区基础设施整体的业务承载是政务云,其在成都全市的政务云使用量最大,每年的经费支出全市最高。不仅如此,过去10多年间还沉淀了一批专属业务应用,运行于专属机房内。

必须让这些数据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借助于智慧治理中心的建设和区领导的强势推动,成都高新区上云进程明显加快。目前,成都高新区推动自建应用系统上政务云66个,全市排名前列,云资源使用全市第一;深入推进综合执法管理平台,使用量达16.7万次,全市排名第一;统筹全区项目建设,依托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集约财政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完成63个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核工作,审核金额近1.5亿元,审减4222万元。

“目前,旧的应用正在逐渐被新系统替代,没有上云的系统越来越少,未来成都高新区将实现业务全部上云。”陶路根介绍说。

数据安全是各方关注的重点。成都高新区依托于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和云服务商提供的数据审计、漏洞排查,探针类的服务,出台了大数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各部门信息化运营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了数据安全体系,确保数据的安全无泄露。

开创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完善西部产业链建设

为了促投资、稳增长,从今年3月开始,中央已经连续6次提及要发展新基建,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也包装和策划了一些项目,为企业发布了一些机会清单。5月28日,成都高新区也发布了首批34个新建项目的清单。

然而,新基建投入资金巨大,仅靠财政资金很难形成长久、有效支撑,需要多元化的资金和一大批社会企业共同参与。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境内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产业基础好,劳动力成本低廉,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得益于此,成都高新区招商引资成绩显著,2019年,成都高新区产值超过2280亿元,占成都市GDP总额的13.4%,增速达到8.4%;进出口总额达到400亿元,共招募各类人才59万多人。从1992年建区到现在30多年,成都高新区始终围绕建区之本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支持区内产业化和产业链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支柱产业,吸引了以新华三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龙头企业、知名企业,成为承建新基建的可靠实体企业。

首批34个新建项目清单后,成都高新区共吸引各类投资将近180亿元(其中的财政资金26亿撬动了社会资本将近150亿)。这些新基建项目无疑将提升区域内社会治理水平,并带动域内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稳增长的目的。

尽管参与投资资金积极踊跃,但投资方类型规模不一,考虑到新基建投入资金巨大,为明确责任目标,成都高新区提出了“龙头企业领建,中小企业参建,金融资本助建”的新模式,通过吸引各地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区内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形成生态来承接各自专业领域内擅长的项目;成都高新区也利用他们的金融授信迅速得到了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将近1800亿授信资金。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网络理政办公室政务大数据管理处副处长陈亮

“龙头领建、生态参建将以健全的采购链、营销链来补足区域的短板,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这种模式的价值,更在于它能解决西部地区产业链不健全的问题。”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与网络理政办公室政务大数据管理处陈亮副处长说。

智慧城市建设践行者,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大脑

作为这些龙头企业中的佼佼者,新华三集团所打造的智慧治理中心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样板。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办公都是靠人、靠文件、靠会议跑路的传统管理模式。如今信息时代,这种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成都高新区18万家企业单位的业务需求。因此,2019年,成都高新区下大决心、下大力气,本着长期建设的目标来实现智慧政务。

之所以选择新华三集团作为合作伙伴,是新华三在全国先后打造了多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在成都高新区也有多年的成功合作,具有丰富的经验。如在第一批次的智慧治理中心项目中,新华三就参与到了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中,献了很多智慧和力量,为成都高新区及成都市未来的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据了解,成都高新区第一批次项目投资约5.6亿元,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与网络理政办公室政务大数据管理处陈亮副处长说:“相对于它的投入金额,我们更在意的是它在成都高新区发挥的作用和所体现的地位。这个投资建设成本,与其呈现的价值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谈到项目建设的意义,陈亮表示,建设中的城市数字大脑,将数据通过神经网络传递到成都高新区的每一个角落,并感知和反馈每一处物联,形成一个有机的、能思考、能指挥的真正意义上的大脑。未来成都高新区城市数字大脑建设的信心会更坚决、力度更强大。

再接再厉,合作前景不可限量

在新华三集团城市数字大脑研究院执行院长岳鹏看来,成都是新华三的“福地”,新华三设有3个研发中心在成都高新区,每年都会在成都高新区追加投资,成都高新区与新华三堪称“相知相恋”的典范。

“这得益于成都高新区的营商环境,如地方政府的扶持,各方面合作者之间的互信及相关体系建设,减少沟通成本,确保运转高效。”岳鹏表示。

工作人员介绍支撑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大脑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数据中心

智慧治理中心的建设,体现了成都高新区管理层顺应产业化改革、推进业务变革和向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和远见。陶路根表示,成都高新区后续还将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持续数据会战,汇集更多维度的数据,二是化解管理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在如渣土车、群租房等百姓关注更多的领域实现更多的专题应用,三是实现社区智慧化管理,让百姓“智享生活”,享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和智慧的场景。

“下一个阶段,成都高新区和新华三集团的合作,还将会随着投资和新基建加速的推进进一步进行提升和融合。”陈亮处长表示。

成都高新区的智慧治理中心的成功应用,已经引起了成都市以及四川省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崭露头角的新华三集团,在四川施展才华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期待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层出不穷,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工作效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