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单志广:智慧城市发展的形势与策略

编者按:“2020年IDC中国数字化转型年度盛典”日前在网上举行。本次活动聚焦“新常态、新模式、新赢家”,带来了一场全新线上数字化会议体验——数字竞技,转战新常态。 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单志广 博士以“ 智慧城市的发展的形势与策略 ”为题,阐述了智慧城市概念由来、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澄清了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思路和对策。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2008年底国际上提出的、基于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演化而来的一个概念。

智慧城市在中国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发展实践。

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员单志广

整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遵照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的要求,国家信息中心推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于2018年组织全国275个地级以上城市参加评价,平均得分是68.18分,这个评价比2016年对22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评价后的平均得分58.03分高出了10分;全国80%以上的地级城市都已经进入到了智慧城市的起步期或者是成长期,超过85分以上的、处于成熟期的城市也从2016年的零个到现在的23个。

这表明,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整体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智慧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在智慧城市的精准治理、生态宜居、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市民体验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全国智慧城市四大板块仍然处于一个比较不均衡的发展阶段,东部地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是领先全国,平均分得分最高;从发展的加速度来看,中部地区平均分得分提升的幅度最大,处在一个快速的、赶超的过程中。

值得关注的两大挑战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确实进步很快,未来还有哪些挑战值得关注呢?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确实取得了长效的进步,但仍然有两个核心问题值得充分关注。

从整体的发展理念上来看,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城市所应该具有的理念内涵,全社会仍然缺乏科学统一的认识;对于智慧城市这样复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缺乏有效、科学的顶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和长效运营的发展模式。

着力解决五大短板

单志广认为,面向“十四五”、面向未来的中国智慧城市要着力解决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技术走在管理前面、企业走在政府前面、建设走在运营前面,期望走在实效前面的问题,着力解决五大短板。

一是改革创新的短板。智慧城市整体上是要通过城市的改革创新,通过政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流程的再造、重塑来进一步释放发展的动能。本质上,智慧城市是一种改革和创新的系统工程,所以应该在智慧城市建设战略的背景下进一步推动改革和创新,用改革创新的一小步来带动发展智慧城市的一大步。

二是发展实效的短板。很多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重视项目的建设、技术的使用,但在发展实际效果方面的考核和约束机制仍然不够强。

三是区域差异的短板。智慧城市在东中西不同版块发展的不均衡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四是长效运营短板,要有长效的运行机制,要有盈利模式,要有内身造血功能。

五是信息安全短板。未来智慧城市的核心是要通过数据的集中来实现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但信息集中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集中。贡献适合智慧城市这样数据集中情况下的安全体系,也是极为重要的。

这五个方面的短板,需要在面向未来城市深化发展过程中给予高度关注。

四期叠加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总体上处在四期叠加的状态。

首先是处在战略机遇期。放管服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在通过一号一城一网一门一次、通过e网通办、一网统管等方式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改革正在深入。

二是处在技术加改革叠加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不断深化发展,另一方面,优秀的战略条件在深化智慧城市发展,但从智慧城市评价来看,全国平均水平仍然不高,仍然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三是瓶颈凸显期。智慧城市是要解决城市范围内的、面向更高质量服务的数据融合、业务融合和技术融合问题,互联互通的问题,信息共享的问题,数据融合的问题,业务协同等这些仍然横亘在人们面前的老问题,需要在智慧城市发展架构下来解决。

四是创新发展期。面向未来的“十四五”发展期,智慧城市面临构建示范性样板和标杆建设的发展机遇,未来一定会出现一批样板性的、示范性的、标杆的智慧城市。

这四个时期同时叠加,给智慧建设带来了非常重要挑战。

五“+”构建智慧城市人性化、智能化、便捷化服务目标

智慧城市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在信息网络不断深化发展情况下提出的新的改革和创新;信息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的生产力,区块链成为新的生产关系,大数据成为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云计算成为生产工具,物联网、互联网、5G通信网络成为社会的自然环境,软件、算法正在重新定义生产方式。智慧城市就是要在这样一个重构了的信息时代来构建信息络空间和实体空间相结合的趋势,并融合数字孪生的这样一个立体化的城市载体。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未来智慧城市的深化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可以通过五个“+”和五个驱动来进一步深化全时段、全要素、全流程的智慧城市的能力,构建智慧城市人性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服务目标。

第一个“+”,是指“互联网+”带来的连接驱动作用,以互联网的连接更好地连接智慧城市的服务、连接百姓、连接企业。

第二个“+”,是指“大数据+”带来的流量驱动作用,利用大数据的驱动效果更好地发挥数据在城市构建中的战略核心要素作用,构建城市信息模型,打造城市数字资产,从资源到资产、到资本,构建数字化的应用场景,提供更好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

第三个“+”指的是“人工智能+”带来的算法驱动作用,把从大数据领域带来的知识模型与各个领域的业务模型相叠加,形成算法驱动作用,更好地实现智慧城市应用场景跨界的制度创新,形成新的智能治理和服务。

第四个“+”是“5G+”带来的效率驱动作用。5G已经商用一年,对未来智慧城市正在形成更加高质量服务,低时延、大连接、高带宽这些属性,将给未来智慧城市场景带来新的能力,形成新的赋能。

第五个“+”是“区块链+”带来的可信驱动。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平台跟智慧城市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在智慧设施、新基建、智慧交通、能源等方面实现更智能化的、精准化的管理和服务,更好地支撑数字政府、支撑数据共享,打通最后服务一公里的问题,实现“数字政府为人民群众”这个深刻的体验。

这些技术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但是技术本身的数字化能力再强也不等于智慧化。数字化的推动和发展,使得智慧城市更好地来解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融合共享的数据、在现实的物理社会中被孤立跟割裂的情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解决同一时空对象所属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性,被割裂和遗忘的局面,提高政府信息的开放和服务水平,打造未来面向智慧城市的运营体系,打造智慧城市运营商,提高智慧城市的信息服务的业态。

智慧城市是基于信息化、高于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智慧城市不完全等同于城市的信息化,而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是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倒逼城市不合理的管理的体制、治理的结构、公共服务的模式、产业发展布局更加合理、更加优化,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是不断演进、不断迭代、实时优化的,是一个自生长自演化的系统。

没有最智慧,只有更智慧。

智慧城市是用新一代的信息通信技术对城市进行重塑和再造,实现多用信息、少用能源、少用管制、少受灾害和脱离群众,它本质上是一种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从大量的调研、大量规划设计的专业角度来看,凡是没有改革创新的举措和没有发展时效突破的城市建设,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凡是过去的电子政务和行业信息化就能够解决问题,也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城市智慧化转型的趋势和特征

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转型,单志广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和特征。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智慧城市建设将把过去的孤立应用转向融合性的应用,无论是物联网、5G、AI,还是数字孪生、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要把这些技术更好地进行集成,来支撑数据,支撑算法和算力,为智慧城市在管理、服务、诊断、预测方面形成更好的能力的迭代和升级。

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智慧城市建设要从过去的供给侧主导转向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真正从百姓、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来决定智慧城市要构建什么样的平台,打造什么样的系统,构建什么样的大脑,用用户的需求来决定智慧城市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从服务模式的角度,智慧建设将从尽力而为转向无处不在。信息化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无处不在、网络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软件无处不在、连接无处不在和服务无处不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可用于实现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

从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多维度来看,从过去粗放型的治理转向更加精准地管理城市,政府从过去的监管型政府转型服务型的政府,从过去拍脑门的决策转变成基于数据的决策,把过去碎片化的,割裂化的服务转变成今天政府的一体化的服务、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更加主动,更加精准、更加科学。

今天的“城市大脑”、领导驾驶舱都是面向精准治理的一些工具和手段。

未来的智慧城市一定要支撑新型的数字经济而不是传统的工业经济,需要政府要更加精明、更懂经济,更知道如何用智慧城市的手段来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一定是从过去的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稳态系统,转向全程全时、灵活敏捷、牵一发动全身的敏态系统,“城市大脑”就是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中枢,通过数据的汇集,加上各领域的知识经验,形成对各行业的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的更高级的指导和协调。

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建设的能力建设,将从过去条件型的纵向垂直系统转向以城市为载体的横向融通的系统,打破城市范围内的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

从设计原则上而言,智慧城市就是要从过去的条件设计转化成未来复杂巨型的顶层设计。正如一个航母,它的各个功能、各个模块是高度吻合的,未来智慧城市也是一个要素复杂、应用多样、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的综合性的复杂系统。所以要做好两个层面上的顶层的设计,一是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体制机制不协调、不匹配的问题,一是从技术层面上解决打通技术壁垒的问题,实现未来整体性的智慧城市的规划。

智慧城市运营模式,要改变过去以电子政务时代以建设为主要转向以运营为主、以效益为主的模式,智慧城市不仅是花钱搞建设,而且要带来数字经济、带来产业、带来整个城市发展的这种内生的动力机制,未来很多项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运营,包括BOT方式,BOO方式,PPP方式,SPP公司的形式等;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要打造成百年老店,形成新的信息服务业。

构建智慧城市,运营商一定要以运营为主而不是简单的项目建设。

五大发展策略

单志广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大发展策略。

首先是要挖掘真需求、真问题和真痛点,要实现问题导向,需求驱动,避免在过去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技术导向、项目驱动问题。

要从战略目标出发,再分解为城市各领域的业务目标,最后以信息系统来支撑整体的战略目标和业务设计,构建适应智慧转型的需求分析和能力的供给体系,判断每个城市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用通用的技术来解决服务的差异化问题。

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各地的历史地域文化,通过智慧城市突出城市的发展特色和亮点,不断地构建管理机制,创新运营模式,创新资本运作方式。

在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完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审计监督体系,建立重大项目的风险评估,效益评估机制,重大项目建设的听证和追责机制,真正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有很好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形成非常重要的内生动力机制。

要通过数据的运营来实现产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建设来带动一批新的产业,形成产业增长的新高地。

智慧城市建设仍存发展基础与空间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智慧城市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按照百姓、社会的期望值,今天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基础和空间。

要以智慧城市建设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让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社会发展更有保障和更可持续。

“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用中国人智慧,加上新一代技术与改革创新,不断推动智慧城市的深化,使得城市更加美好、更具有发展前景,真正造福每个人,实现让社会、让城市更美好的发展愿景。”单志广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