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图报国。
这句话用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中星微电子是一家致力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的公司。如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星微已经声名远播,成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数据驱动并行计算芯片设计技术、多核异构低功耗处理器架构技术、基于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架构的卷积神经网络处理器技术等十五大核心技术突破,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多媒体”、“应用处理器”、“安防监控”、“传感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五大芯片技术体系。
追溯过往,邓中翰依然忘不了那一天——1999年10月1日,他作为留学人员代表受国家邀请参加50周年国庆观礼,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他热血沸腾。那一刻,他告诉自己:“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应该回国创业,用所掌握的芯片技术报效高新技术产业尚且落后的祖国。”
这也就是中星微电子成立的契机和初心。很快,邓中翰与其他几位留学美国的博士放弃了在美国的事业,回国创业,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启动并承担了国家战略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
在那里,邓中翰和他的团队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颗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成为第一个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邓中翰和中星微电子的自主创新,彻底结束了中国的无芯历史。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成功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随后的20年时间里,邓中翰领导的中星微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芯片、算法、编解码等关键核心技术,主导了人工智能垂直领域软硬件一体化应用场景的国家标准,并服务于平安中国、智慧城市、智能产业、国产信创、数字中国等重大任务,逐渐开始在视频图像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芯片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事实上,集成电路芯片不同于软件等其他行业,不仅投资密度大、周期长,而且细分领域众多,产品品类多达几十万种。为此,需要企业根据不同领域现状采取“跟跑、并跑、领跑”多种模式并行的发展思路,个中的艰辛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得到。这20多年来,邓中翰始终坚持如一的信念:赤子之心、自主创新、报国之志、强国利民。这种报国理想也是支撑其前行的强大动力。他说:“芯片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源头,人工智能与航天、军工等重要领域一样,必须实现底层核心芯片的自主可控,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
创业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科技研发的突破更是一个需要不断验证和打磨的过程。创业之路漫漫,邓中翰在顶住压力、坚持创新的同时,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国新基金。谈到这场战略合作,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相遇。邓中翰说:“作为服务于国家公共安全、信息安全的安全监控企业,倾向于优先选择国资背景的投资基金合作,而国新基金主要投资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与我们公司非常吻合和匹配,所以就很快达成了投资意向,经过严谨的投资决策流程,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而后,国新基金也给予中星微很多的帮助,支持和配合公司上市相关工作,帮助公司对接相关资源等等。
生逢斯世,任重道久。邓中翰说,中星微希望通过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拓展新赛道新模式,引领行业标准,在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成功的同时,满足国家需求,承担产业革命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以下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集团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邓中翰接受「国新基金新媒体」的采访实录。
[硬核创新]
赛道上的领跑者
Q: 中星微是一家成立了20年的国产自主芯片企业,同时也主导了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如今在人工智能领域也走在了前列,20年走来,请您解读一下中星微的使命和愿景是怎样的?
邓中翰:中星微一直以来致力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研发、设计及产业化工作,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芯片、算法、编解码等关键核心技术,主导了人工智能垂直领域软硬件一体化应用场景的国家标准,并服务于平安中国、智慧城市、智能产业、国产信创、数字中国等重大任务,在视频图像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芯片方面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中星微希望通过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拓展新赛道新模式,引领行业标准,在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成功的同时,满足国家需求,承担产业革命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Q: 中星微是第一个结束中国无“芯”历史的芯片企业,一直以来注重自主创新,科技引领。今年中星微也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了一些奖项和行业的认可,请谈谈中星微都有哪些核心技术?
邓中翰:经过20多年的积淀和发展,我们中星微的团队成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我们一直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数据驱动并行计算芯片设计技术、多核异构低功耗处理器架构技术、基于数据驱动并行计算架构的卷积神经网络处理器技术等十五大核心技术突破,申请了3000多件国内外技术专利,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多媒体”、“应用处理器”、“安防监控”、“传感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五大芯片技术体系。并于2004、2013年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中,中星微团队率先推出全球第一款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人工智能芯片——“星光智能一号”,其后又于2018年推出运算速度提高16倍、功耗降低50%、适用场景更广的“星光智能二号”(NPU-II)人工智能芯片,大大提升了我国在物联网前端边缘计算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实力。
随着集成电路中晶体管尺寸逐渐逼近到原子的直径,摩尔定律即将失效,我们加紧探索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深层次发展路径,提出推动信息处理能力持续提升的“智能摩尔之路”,去年还推出基于“智能摩尔”技术路线的XPU多核异构智能处理器。
Q: 随着安防视频监控市场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安防视频监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的高低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因素。请您谈一下中星微是如何在人工智能安防监控领域进行探索的,当前成果如何?
邓中翰:2007年,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应公安部要求,中星微与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作为联合组长单位牵头制定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全面确保安全监控系统自主可控,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安全监控专用标准的国家,相关核心技术也在国际上拥有领先优势。
如今,中星微成为致力于AIoT领域可信多模态编解码算法、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芯片以及智能软硬件一体化等技术创新的新型科创企业。目前的成果是,牵头参与联合制定了国家级智能视频感知国家标准体系(含25724基础信源SVAC国家标准,35114和37300两个强制应用国家标准以及28181国家和国际电联ITU标准),开发了全球首个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SVAC芯片,提供智能视觉IP、算法、芯片模组、硬件、智能视觉中枢和行业应用系统在内的全栈式智能视觉解决方案,满足“数字中国”建设需要,已成功应用于部、省、市三级的100多个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商业智能等大型应用场景中开展规模化示范中,业已成为该领域赛道上的“领跑”企业。
[创业故事]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Q: 您是伯克利大学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的学者,上世纪90年代已经在美国创业成功,有着不错的事业前景,当初为什么回国从事芯片事业?回顾这20多年的芯片生涯,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邓中翰:1999年10月1日,我作为留学人员代表受国家邀请参加50周年国庆观礼,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看到一辆辆彩车承载着伟大祖国在工业、农业、教育、国防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深受震撼,既为祖国取得的巨大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又想到自己在美国做了很多芯片,但还没能为祖国做任何贡献,多年埋在心里的愿望也一下子迸发出来:我告诉自己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应该回国,用所掌握的芯片设计技术报效祖国,为我国尚且落后的高新技术产业贡献智慧和力量。那一刻,我下定了回国创业的决心。
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团队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启动并承担了国家战略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
提到最大的感受,我认为,芯片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源头,能否开发出具有超高运算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芯片,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成功的关键。此外,人工智能与航天、军工等重要领域一样,必须实现底层核心芯片的自主可控,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芯片不同于软件等其他行业,不仅投资密度大、周期长,而且细分领域众多,产品品类多达几十万种。为此,可根据不同领域现状采取“跟跑、并跑、领跑”多种模式并行的发展思路。
Q: 在您的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有过放弃的念头的吗?面对困难,如何调整而后顺利过渡?
邓中翰:创业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创新创业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困难,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等等。当年公司最初落脚于海淀区北土城西路一间老旧仓库里,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此外,科技研发取得突破,是一个艰苦的、反复试验的过程,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需要耐下心来面对困难和挑战。顶住压力,坚持创新,攻坚克难,解决问题,才能像破壳而出的生命一样,拥有成长的力量,从而实现创业的成功。
Q: 从您应邀于1999年回国创业至今,能否回顾一下中星微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刻和阶段?
邓中翰:作为海归留学人才归国,这20年来始终坚持如一的信念:赤子之心、自主创新、报国之志、强国利民。因为坚持了这样坚定的报国理想,才能在20年里,通过我和团队的不懈努力,达成今天的成绩。比较重要的时刻,比如1999年启动“星光中国芯工程”,组建成立了中星微电子公司;2001年自主创新研发出了中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光一号”,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而接下来2005年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芯片企业,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2006年,“星光”系列芯片全球销量突破1亿枚,占据了超过60%的全球市场份额;至此,初步实现了报国之志。
此外,我带领的中星微团队还能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为中国的国家安全、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更多裨益。因此,从2010年开始,我带领的中星微团队与公安一所历时3年研究制定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达到国家标准的公共安全SVAC国家标准。10多年来,在此标准下的雪亮工程、天网工程、平安城市等,为中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安全已经成为中国的名片。
我们立足现在也着眼未来,在人工智能方面我们也提早布局。2016年开始,自主研发了“星光智能”系列人工智能芯片,在视频图像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芯片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使命担当]
“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Q: 我国将于2021年开始实施“十四五”规划,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当前,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规划您有哪些建议?
邓中翰: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国家对芯片“卡脖子”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大力投资发展国产自主半导体产业,但是集成电路产业整体进步依然缓慢。
建议国家“十四五”期间,全力推进芯片等“卡脖子”领域的国产自主替代工作,帮助核心技术企业迅速发展,使更多核心技术科创企业实现产业化,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此外,为科研人员提供灵活的激励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激发科研人才的创造力。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全力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标准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Q: 2020年全世界爆发了新冠疫情,能否讲述一下中星微的抗疫故事。
邓中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作为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视频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星微当时面对疫情快速反应,克服重重困难,召集研发力量,针对防疫第一线的实际需求,研发出一批防疫阻击战的“尖刀利器”。
中星微针对城市高速公路出入口火速开发出一套防疫检查站系统,助力相关部门筑严“外防输入”第一道防线。该系统做到安全、无感的人车一体化核查,市民通过小程序或二维码即可快速通关,从而实现在确保核查信息质量的同时大大提升效率,推动疫情防控工作快速开展,深受湖北、甘肃等地用户高度认可。
针对企业复工、社区管控的防疫需求,中星微定制开发针对园区、居民区、社区的防疫核查系统,助力基层社区筑牢“内防扩散”第一道防线。借助中星智慧平安社区的SVAC人脸抓拍摄像头等前端设备,结合物联感知大数据,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实现对社区人员、车辆、房屋居住等情况的实时掌控。智能化的防控管理工作,既减轻了社区工作者负担,又避免了近距离交叉感染的风险,提升了社区疫情防控效率和精度。实现快速核查和风险预警。
整个疫情期间,先后投入20多个团队,积极参与湖北、河南、甘肃、山东、辽宁、山西、湖南、广东等地防疫抗疫工作,部署更新并持续运维防疫系统或设备,同时充分利用自主可控SVAC国家标准在数据融合等方面的优势,取得显著成效。
[结缘国新]
“(国新基金)与我们公司非常吻合和匹配”
Q: 能否讲述一下国新基金和中星技术之间结缘的故事?
邓中翰:随着我们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需求的加大,需要进行融资来扩大生产规模,以把握市场机遇。我们作为服务于国家公共安全、信息安全的安全监控企业,倾向于优先选择国资背景的投资基金合作。而国新基金主要投资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与我们公司非常吻合和匹配,所以就很快达成了投资意向,经过严谨的投资决策流程,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
Q: 在投后服务这方面,国新基金还为中星技术的发展带来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帮助?
邓中翰:国新基金在投后管理方面很严谨,定期与公司管理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在服务方面,经常帮助公司对接相关资源,在我们上市工作方面,也给予了大量支持和关注,配合我们上市等相关的工作。
Q:今年适逢中国国新成立十周年,敬请您表达一下您的美好祝愿。
邓中翰:国新基金是国家级的基金,肩负着国家使命。中国国新这十年来,为我国很多优秀的科创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让企业加快了发展步伐,硕果累累。未来十年,祝愿中国国新发掘与支持更多具有高成长潜力的科创企业,为我们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