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还是混合云?各取所需

由Nutanix委托Vanson Bourne公司撰写的《企业云指数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云计算市场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正在大规模部署超融合基础架构(HCI),仅1% 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采用超融合基础架构的计划;87%的受访企业认为混合云环境是理想的运行模式;此外,疫情加速了企业上云的步伐。

《企业云指数报告》再度聚焦超融合、混合云,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从超融合到混合云,都有很多变化(参加:“你大爷还是你大爷,超融合已经不是当年的超融合了”一文),以Nutanix为例,超融合HCI最新表述是Hybrid Cloud Infrastructure(混合云基础架构),已经不是Hyper Converged Infrastructure(超融合基础架构),一个HCI已经把超融合与混合云“统一”了。

超融合与混合云的关系,这是Nutanix经常被问到的问题。这说明,人们搞不清楚从超融合到混合云,经历了哪些变化?也不清楚其各自适用的应用场景。傻傻的,搞不清超融合,搞不清混合云……

在我看来,没有必要纠结在名称和概念,相反可以集中精力在现实的应用需求,看一些行业的实践和案例。

一个案例来自制造企业,疫情期间需要三维云桌面,支持远程办公,这个案例比较典型,疫情传播导致员工没有办法面对面工作,就需要借助远程办公,协调工作,远程支持和服务客户,快速构建VDI是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用户急迫的需求。

另外一个案例来自基金用户,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大量虚拟化应用带来的海量数据存储,特别是非机构数据存储和共享,需要使用到分布式文件存储,以及内置容灾的需求。同样的,某医科大学医院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EMR电子病历等数据存储和共享。海量数据存储将是一个普遍需求。

服饰行业的用户,需要在疫情期间快速部署新的在线销售系统,对接SAP应用的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某高校的用户需要构建一个灵活、易管理的平台,支持5万名师生的在线课程。敏捷业务创新需求将长期存在。

如何快速满足行业企业用户这些现实的需求?技术上可以选择公有云,也可以选择超融合,在以上的用户案例中,最终选择的也是Nutanix的超融合。超融合大显身手也不奇怪,其快速部署、横向扩展、弹性伸缩的特性,与公有云的特点完全吻合,超融合更像是“私有云”,能够对数据进行集中管控。(参见:Nutanix总裁现身北京,谈超融合的盈利点以及公有云缺陷,您同意么?)(参见:超融合,有K有V,才有KeyValue)(参见:“超融合”真是香饽饽,云也要分一杯羹!)

如果说超融合就是“私有云”,那么私有云是不是就是超融合呢?逆则不真!

可以把超融合视为“私有云”,但是不能把私有云视为超融合,相比私有云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有计算和存储分离的模式,当然也有是融合的模式。私有云的概念显然比超融合更大,包括超融合,大于超融合(超融合2.0另当别论)(参见:一个新产品所引发的企业蜕变)(参见:新一代私有云:时也,运也,命也!)。

既然可以把超融合看做私有云,超融合怎么又到混合云呢?超融合创始人Nutanix,为什么又称自己为混合云服务提供商呢?

Nutanix实际上是纯软件,在商业市场初期透过超融合一体机方式投放市场,当时不支持单一存储,也没有提供硬件剥离的纯软件,但这不意味着技术上无法支持和剥离,其更多是商业策略选择

此后几年的发展,Nutanix开始投放更多产品和支持类型,在超融合模式之外,开始支持文件存储、对象存储等存储服务,也提供了Flow网络安全服务、容器和自动化编排、多云治理、物联网服务等丰富产品组合,满足了从超融合到多云管理的需求。

从Acropolis到Prism,Nutanix核心技术就是数据控制层面和数据存储,无论底层基础设施如何变化,从公有云、私有云到混合云,把握着数据这个核心,多云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各取所需。

BTW一下云原生应用对混合云的影响和变换。

与超融合、混合云、多云管理从基础设施资源入手不同,云原生是从应用层面入手,另起炉灶解决问题,如今Kubernetes已成为市场事实标准,得到了公有云、私有云的普遍支持,云原生应用天生就可以跨平台,如此混合云应用不就很简单了吗?!

Nutanix肯定看到了新的潮流趋势,开始拥抱容器和微服务化,推出了Karbon Kubernetes,争夺云原生应用开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