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恢复市场的40年变迁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商业化普及后,灾难恢复的需求逐渐迸发。在过去的30-40年间,灾难恢复市场的服务范围在不断延伸,扩展,从最开始仅仅面向数据,面向IT系统,面向单一自然灾害,逐渐转向面向业务部门、面向合作伙伴、面向整个供应链,并且,灾难恢复体系本身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

灾难恢复的起源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开始出现业务恢复的概念,它要解决的是业务因故出现中断后如何恢复的问题。这种中断不一定是指信息系统服务的终端,也可能是其它设备造成的中断,或者人员问题造成的业务中断。但是,随着计算机在美国大型企业中逐渐被引进,业务恢复逐渐演变为针对大型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

由于当时使用的计算机主要是大型机,因此,那时的灾难恢复即意味着在发生灾难后如何修复大型机。在灾难恢复概念出现的早期,计算环境都是集中式的,由一台锁在加固机房中的大型机和分布在机房外围的通过电缆连接到大型机的字符终端组成。由于整个计算环境相距很近,且通常只有一台主机,即使有多台主机,之间也互不相通,这种情况下的灾难恢复要比现在相对容易很多。

那时的灾难恢复的手段非常简单,无非是拿操作手册逐条进行问题排查,或尝试运行各种诊断命令来恢复大型机的正常运行,再不行就重启大型机或找制造商的技术支持人员上门服务。当时,尚不存在专业从事灾难恢复业务的公司。

灾难恢复的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灾难恢复市场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架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从大型机转变为客户机/服务器的计算环境。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IT架构再次发生重大变革,即从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转变为基于Internet分布式计算和所谓的B/S架构(浏览器/服务器)。随着这些变化,灾难恢复的内涵得到了空前扩充,并且其焦点和复杂度不断发展,灾难备份、灾难恢复、业务持续管理等各种理念和服务形式蓬勃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企业即使遭遇3天、一周的信息系统中断,也不会造成明显的收入损失和业务破坏。实际上,那个时候,比较关键的业务并没有由IT系统来处理。相对于20世纪70年代的初级灾难恢复,20世纪90年代的灾难恢复技术含量迅速提高,技术的复杂度也快速增加。由于计算环境的变化,灾难恢复再也不是仅仅重启或修复主机那么简单。

总体而言,从诞生之初,全球灾难恢复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最关注的是如何恢复自己的数据和信息系统,也就是IT的灾难备份;第二个阶段是从90年代到2000年左右,人们逐步从恢复灾后后台的IT系统发展到恢复支撑业务,并从业务的角度评估业务的关键程度,以及业务恢复的范围和恢复指标;2000年后,灾难恢复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人们以保障机构长期、持续、稳定地运行为目的,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

今天的灾难恢复更强调业务恢复,而不仅仅是数据、系统的可用性,恢复的范围从数据扩展到IT系统,再从IT系统恢复扩展到业务恢复。因此,缺乏专业知识和训练的人才很难适应今天的灾难恢复要求。鉴于此,第三方灾难恢复服务提供商逐渐兴起,并很快成为灾难恢复的主导力量。现在,美国及发达国家大部分企业的灾难恢复建设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第三方提供的灾难恢复服务。

"9.11",灾难恢复的转折点

在灾难恢复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9.11事件",相关数据表明,当时位于世贸大厦的机构有400多家,后来,300多家在随后的3个月至2年内破产,其余大部分企业也步履维艰。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同样在世贸大厦的摩根士丹利在灾难发生后第二天就开始恢复业务,对外服务,成为"9.11事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9.11事件"惊醒很多国家政府机构、非盈利组织和企业,警示他们,构建灾难恢复系统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其实,在"9.11事件"之前,很多政府机构以及企业都认为,制定灾难恢复预案、进行灾难恢复系统建设有些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但"9.11事件"之后,各国政府、企业都开始重视、加强灾难恢复建设,甚至通过立法来推动灾难恢复建设,例如,美国政府制定的金融监管法规要求,银行机构必须制定和维护灾难恢复计划。

灾难恢复在中国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灾难恢复市场快速发展,IDC调研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灾难恢复整体市场规模为9.7亿美元,2008年,市场规模达12.4亿美元,比2007年上涨了28%。IDC预计,中国灾难备份市场在2008年至2013年将保持20.7%的年复合增长率。

相对整体市场而言,灾难恢复外包市场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2007年,中国灾难恢复外包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未来五年将保持38.9%的快速复合增长率。并且,灾难恢复外包市场中逐渐形成一批领导厂商,比如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等。目前,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已经占据灾难恢复外包市场的50%以上,金融行业灾难恢复外包市场的80%以上。

就各细分行业而言,中国的银行业是灾难恢复市场中的开路先锋和主要力量。中国的银行业率先进行灾难恢复、应急体系建设。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采用自建模式建立灾难恢复体系,深圳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大批商业银行则采用外包方式构建灾备中心,完善灾难恢复、应急管理体系。

其它行业中,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单位的灾难恢复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中小型机构的灾备建设也已经开始起步;国有大型企业相对重视,已经开始规划和建立灾难恢复设施;政府机构信息化依赖程度高的部门也已先行建设灾备中心。

无疑,灾难恢复将在中国政府、企业的生命周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银行、保险、电力、能源、交通等领域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系统如果没有灾难恢复预案,在遭受突发灾难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未来,随着对灾难恢复认识的提高,这些行业的灾难恢复建设将会呈爆炸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