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中国软件外包业能走多远?东软董事长刘积仁的表态形同一道曙光。据路透社报道,刘积仁1月31日预计,该公司2009年利润至少增长20%。这是继东软1月21日发布公告预计其2008年度净利润较2007年度披露数据增长约136%以上后,该公司传出的又一利好讯号,业界认为由此轰响了对整个中国软件业的喜炮。
这声炮响该不该庆贺?作为中国首家软件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和今日国内软件业的巨头,刘积仁在各种公众场合一成不变的,是他淡静的笑容和蕴藏其中的自信。熟悉他的人太习惯这份岁月沧桑中的稳健了,即使到了金融海啸令人丧胆的今天,刘积仁依然在坚持创新,在力拓海外,在看好中国市场的路线。执着与灼见能否在今年如愿擦亮东软 "神灯"?
稳中求异,危中看机的学者型商人
"一件事如果大家都认为有机会,机会已所剩无几;反之,机会最大。"一个经常使出别人看不懂招式的人,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他是东北大学曾经的副校长,他更被誉为国内软件外包的领航人和知天命的学者型商人。与其稳扎稳打的处世做派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语出常常惊人。他,就是而今东软集团的董事长刘积仁。
关于刘积仁的业界传闻和评论似乎与他的为人一般平淡。但跟随东软一路至今,你不难接受这样一个可比硬币或有如太极的"双面人物"。学者风范的温文尔雅和构思缜密,商人气质的精明敏锐和深谙世故,看似矛盾地放到刘积仁身上,勾勒出他独到的"道学": 越是有经验的人,越应该学会适应,学会调整,学会因势而动。
这可被解读为其百变不离的创新根源和精髓,也让人想起与软件巨擘比尔·盖茨同年生的他不循常规而出的一句话:"东软绝不做中国的微软。"这份胆魄和个性来源于他求稳而不求同的信念。越是遇到困难,就越意味着机会;越是遇到机会,就越意味着风险。能够如此冷静而辨证地看待"危"与"机",能够将东软企业文化定义为"外表平和舒缓,却具有绵绵不绝功力",刘积仁至少在理念上当之无愧"太极高手"。
对他而言,这是历史给我们这代人的机会。
笑看金融危机中的国内市场
可这个机会在2008年金融海啸肆虐的国内外市场中变得尤为稀罕。刘积仁对此的自信源自软件外包业的全球化特性。国内制造商急需创新产品,跨国公司急需降低成本,中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人民币(5.85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对要提高销售额的东软来说,就是机会。
这得从两方市场的具体行情来看。对国际市场而言,软件外包业受到的经济冲击尤甚。美国、日本等市场众多软件上市公司的整体价值已经低于其净资产价格。裁员等各种削减成本的手段无一不透示其巨大的资金困局。
对国内市场而言,刘积仁没有否认压力与挑战,但国际形势的严峻却刚好成全了国际合作的进一步架桥。数据显示,全球IT和软件特别是软件和服务消费,在中国只占6%。其中,软件外包业务的承揽企业主要来自印度、中国、东欧国家,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5%。这注定中国软件外包业在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冲击将很小,也意味着中国软件外包业在海外的拓展空间还很大。分析师甚至预计,中国外包业在可预知的未来,年增长幅度将达到40%至45%。
于是诞生了刘积仁在海外市场最不景气时也要坚守的东软国际化战略。近日,东软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SAP一道正式启动SAP扩展型业务合作伙伴及成员计划,并成为该计划在中国的首家战略合作伙伴。
他的国际化战略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概念除了技术,还包括成本、效率、客户需求等其他重要因素,称之开放式创新。眼下刘积仁的自信也来自东软良好的现金流和IBM、微软等跨国公司提高他们对东软服务需求的可能性。他相信这将给面向中国新兴市场的产品开发,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国际化曲折路线中的"人才观"
然而机会中不可忽略的是,此时是否是东软大步踏出国门的最佳时机?中国软件外包业当前不可回避的隐忧在于不够强大的实力和骤增的人工成本压力。据了解,现在软件外包企业在人力方面的成本开销剧增逾50%,关联的利益冲突和管理成本也成倍上升。面对海外的激烈竞争和金融风暴下的市场萧条,不管刘积仁对东软的资金和盈利怎么自信,这都是必须正视的。
他对此想到了三条长远对策–抓人才,练内功,转型突围。东软仍在寻求收购公司,或欲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建立合资企业,以对其国内业务进行补充。刘积仁的目标是在美国和欧洲各拥有500-600名工程师,同时将其在日本的员工从目前的500人提高至1000-2000人。
如果依照业界的乐观预计,我国软件外包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快能在2009年第二季度结束。从三季度起,国内外包业将会出现一个"U型"反转,行业景气度逐步回升,那么刘积仁加强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建设与投资,扩大公司在欧美市场的开拓力度,或可被我们当作2009年中国软件外包业的最大期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