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发展数字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其中备受重视的一大规划。近年来,很多区域的城市产业集群正在向“云上”聚集,利用数字化技术,城市产业集群未来的生态模式不仅仅是原来物理空间的集聚,还可以在虚拟空间形成新的集聚形态。这将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给区域内的社会、产业和企业带来什么变化?中小企业又该如何迎接这些挑战?为此,媒体采访了中国(深圳)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教授,听听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中国产业集群特点:更大,且会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被承认的大型世界级城市群有6个,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国的产业集群相对西方国家,第一个特点是大,像长三角,将来会是2亿多人口聚集的地区;粤港澳人口现在就已经达到7-8千万,按照现在这种发展趋势,再过20年或者30年,1.5亿人口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此外我们还有京津冀大城市群,最近获批的成渝城市群以及各大省会城市。通过这种城市群的发展,产业、企业和这个城市实现良性的互动发展。
第二个特点,城市群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现在有一种说法,说是制造业必然面临着萎缩,服务业越来越大。但为了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需要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而不是淘汰哪一块,唱衰哪一块。这个过程中,细心的人会发现,原来在制造业当中的一些服务业正剥离独立出去,比如工业设计现在的水平分工,剥离出去成了服务业。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制造业跟服务业将会共同发展,不要人为的设定界限。
企业数字化是必然趋势
数字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几十年来最重要的科技进步就是数字化。过去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的是互联网,今天,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主要实现物与物的联接,包括各种媒体,但是如何将它应用到更广泛的消费领域,实现万物互联需要进一步思考。
另一方面我们的产业、我们的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点。这个过程当中,我国可以说得天独厚。放眼世界,我国5G没有堵点,我们的云在发展,算力现在也是世界上比较强的,怎么利用好这些优势?是现在企业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社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产业能不能运用数字技术,能不能实现工业互联网。当然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产业特性明确侧重点,运用新技术来提升自己,改造自己,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去转产,把辛苦二三十年积累起来的核心竞争力放弃掉。
产数融合之道
今天,各地方都希望引进一些高新科技,现在的风口就是5G、云、 AI等前沿技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能够创造价值,是因为它节省了大家的信息成本。每个人每天要花大量的信息成本,去采购,去搜索,去做广告,给别人节省下信息成本,才能赚到钱。所谓的收入来源是要使这些企业都能获益,怎么获益?通过数字化提高它的效率,扩大市场,使它能够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收益,从而使这个技术的应用见到真正的效果。
现在政府积极地去推动5G基础设施建设,有它积极的意义,各大厂商在积极竞争,这也是好事。有了好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政府承担了一些基础设施成本,对所有企业都是有好处的,特别是中小企业。
产业云是产数融合的核心驱动力
原来中国的集群都是物理集群,大家集中在一个比较小的,比较近的范围之内,然而今天,比如要改一个模具,打个电话人就到了。未来,如果用了云的技术,用了远程办公的技术,也许将来就是虚拟的了。一个资源可能不在我附近,在物理距离上很远,但是在网上大家可以实现即时的互联互通。
产业云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用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弯道超车的机会。中国小企业要是按照传统的办法可能永远追不上那些先进企业,但是对中小企业来讲,如果用新的技术,可能就出现一个新的机会,一种弯道超车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变它的现状。
对于那些想上但不会上产业云的中小企业,可以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对于新技术企业,教会它使用了,它就会买你的东西,这是一个互利的过程;对于那些不想上或者不敢上产业云的中小企业,就需要去解释、去教育、去宣传。最终选择权还是在企业,根据它的利润最大化的各种条件,做最优的选择。
因为已经习惯了过去那种商业模式,要求现在去迎头赶上,去适应新的虚拟产业集群的这种新业态,来更好的发展自己,这个过程短期来讲可能是个挑战。需要打开我们的眼界,不光看到眼前的这点东西,还要在全世界的视角当中配置资源,发展技术,使我们的业态、经营模式发生重大的改变。所以说迎头赶上,就是要克服短期的这些挑战,当技术和场景的应用可以有效融合的时候,长期来看它会使我们获得新一轮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