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非BI化生存

“创新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创造力则是创新的源动力。对SAS来说,创造力尤其重要,因为软件属于一种智力产品。因此,我们95%的资产每天都在更新。我的工作就是提供一个每天都能吸引这些人回来的工作环境。他们带给SAS的创造力是我们的竞争优势。”SAS首席执行官Goodnight说。

自从2007年BI(Business Intelligence,商业智能)行业发生三大并购事件(SAP收购Business Objects,IBM收购Cognos和甲骨文收购Hyperion)后,业界都认为BI行业将进入巨无霸竞逐的时代,那些剩下的大型独立BI厂家将面临严重挑战,要么生存艰难,要么就避免不了被其他软件巨头收购的命运。然而全球最大的私人软件公司,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商业智能厂家SAS却不这么认为。“我们在中国市场上,平时连这些大家所公认的竞争对手(如BO、Cog)都很少碰到。”SAS中国市场总监罗威说,SAS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家纯粹的BI厂家。

不是BI厂家

SAS不是一家纯粹的BI厂家?这无疑推翻了业界对SAS的一般认知。而罗威却告诉记者,其实在SAS内部一直有这种清楚的理念——SAS与一般的BI公司是不一样的,两者不是一个竞争层面上的企业。

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出台了萨班斯法案,要求企业信息的透明化和准确性——从IT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帮助企业把相关信息以通用报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让报表市场一片红火,出现了好多以此为主业的BI厂商。

当时IT业界认为,SAS的解决方案中有报表分析展现的功能,因此把SAS也归入到BI厂家去了。而当时市场上用户的很大一部分兴趣也在这种功能上。 SAS当然不会主动在那个节骨眼上自己跳出来说自己不是它们那个阵营的。

事实上,2000年前后,SAS正经历自己的第三次转型,由IT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向帮助企业解决业务问题的整体方案提供商。其实SAS刚成立的时候是一家典型的统计工具提供商,SAS三个字母就有统计分析的意思。后来随着统计分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计算处理能力的提高,统计分析软件功能越来越强,逐渐加入了统计挖掘和预测模型等。随着企业数据的逐渐积累和成熟,企业的数据越来越复杂,统计分析也随之变成数据处理,它涉及到数据抽取、清洗、存储、展现、监控等。SAS也变成了数据处理领域的IT解决方案提供商。如果说前20年SAS还是脱离不了IT,那么SAS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意识到,企业已经要求IT要能为企业业务部门服务,为企业高层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SAS用了几年时间,一方面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了改变,另一方面大肆吸纳了既懂统计分析又有行业经验的专家,全面向业务解决提供商转变。

“现在BI只是SAS业务中的一部分,我们从来没有认为我们是单纯的BI厂家。”罗威说。

SAS中国的销售人员近年业绩非凡,赢得了不少大单,但他们在各种竞标会上碰到更多的是行业内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如银行业经常碰到风险管理提供商,“都是偏管理咨询类的厂家,纯IT厂家反而少”。罗威说。

而记者发现,在SAS中国官方网站中最新的关于SAS 的介绍中,第一句已经变为“商业分析软件和服务的提供商”,然后才是“商业智能市场最大的独立厂商”。这显然是跟SAS在2008年提出的BA(Business Analytics)新构想相呼应的。

BA只是区隔性理念

SAS公司的大中华区总裁黄永恒也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SAS为什么不提BI而提BA:以前BI的概念有些狭隘,是从数据出发,侧重技术挖掘过程,存在与业务脱节的可能性,有可能得出的数据和结论并不是企业业务部门真正需要的。其实企业更多地是从业务的角度来考虑,希望能够通过预测性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分析和决策。“我们要成为当客户想解决业务问题时第一家想到的合作伙伴。”黄永恒说。

当然,BA这个新构想需要有一些分析应用的解决方案来支撑,其中包括最关键的两部分:一个是分析,另一个是智能展现,即BI。这两者同时支持分析应用。最底端的是数据整合,即DI。“DI、分析和BI一起构成一个支持平台,来支持整个企业的绩效管理。BI只是BA的一部分。”黄永恒再次强调了BA是高于BI的。

“从BI到BA的转变”显然给业界以SAS市场定位有大改变的印象。“但是SAS的整体战略并没有大的改变。”罗威说,因为从2000年开始,SAS即开始以业务为导向。

口号喊得天响,而自己处之若泰,SAS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SAS为什么在BI行业三大并购事件发生之前不对外如此强调BA高于BI,而是选择在2008年之后对外一再宣导?

这显然是SAS为了应对市场变动的策略。尽管罗威宣称自己在市场上很少碰到Business Objects、 Cognos、Hyperion这些所谓的对手,但三大并购发生后,SAP、IBM和甲骨文软件巨头的BI能力大大跃升,传统的BI领域竞争激烈。这些软件巨头原本就有庞大的客户群体,覆盖各个领域,它们也有不少了解各个领域的咨询专家和合作伙伴,一旦加上BI技术,实力必然大涨。这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微软等基础报表厂家对BI行业不断渗透,罗威认为这会抢了BI厂家更多的市场。

SAS经常被媒体问道:这些软件巨头都加入到BI领域了,SAS的竞争优势还有哪些?

SAS习惯于这么解释:这些巨头通过并购整合来提升自己的BI能力还要面临诸如短期内已有业务跟并购过来的BI业务的整合,面临如果用户需求不能满足时是采用竞争对手的产品还是自己开发等难题。但SAS更省事的答复是:SAS不是一家简单的BI厂家,SAS是一家凌驾于BI行业之上的BA厂家。确实,SAS如果还是被客户认为是一家提供基础数据处理的BI厂家,其风头很容易被软件巨头们掩盖了。

“BA是一个区隔性的理念。”罗威表示,SAS欢迎更多厂家进入基础BI市场,这会促使更多的企业接触到BI,企业更多使用BI的时候,一定会进一步想到:怎样才能进一步用好这些数据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Gartner在相关报告中指出,目前还没有其他BI厂商有能力在进阶数据分析系统市场上与SAS 匹敌。确实,SAS最擅长的是分析的应用系统,它远远超出了以单纯的报表和关键业绩指针(KPI)为中心的系统布建,SAS在像欺诈检测预防的特殊商业问题分析中也有独特优势。

33年持续增长的秘密

SAS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连续保持了自己的增长势头,在金融业界人士都以为SAS是一家BI厂家,动辄以“IBM等巨头都杀进BI行业了,SAS怎么办”来发问,这实在外行得很。而记者请教一个BI领域的从业人士,SAS在BI领域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人家一开口就很明确地告诉我,其实SAS严格来讲不算是一家普遍意义上的BI公司,它的优势在数据分析。当然,媒体记者的外行表现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些企业用户对SAS的一般认知。因此,SAS推出一个BA的口号以正视听还是很有必要的。

实际上任何一家公司都不能用一个标签来完全概括。比如很多业内人士认为SAS数据分析能力很强,罗威也说SAS要给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但SAS在北美市场以工具销售为主,强调软件的通用功能和强壮性,希望用户及合作伙伴去开发针对性应用;而SAS在欧洲市场则重视开发有针对性的应用,强调根据具体应用特点自己主动进行二次开发,认为对用户的适用性比软件的绝对性能重要。这又回到一个做企业的基本道理:应该以用户为中心来提供产品和服务。

SAS原来是这样一家公司

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也依然如此。2月初,SAS发布了2008年度的业绩:全球收入达22.6亿美元,比2007年的21.5亿美元增加了5.1%。SAS首席执行官Jim Goodnight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2008年那么恶劣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反而实现了连续第33个年头的收入增长。”

SAS为何能逆势取得增长,而且保证不会裁员,Jim Goodnight认为,主要得益于SAS是一家没有上市的私人软件公司,“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投资于我们的员工和客户来保持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

SAS曾经历过三次大的调整,每次调整刚开始的时候都挺难的,但SAS不是上市公司,没有短期业绩压力,可以依靠老用户提供的营业收入,着眼于长远,慢慢调整到位,这在其他上市的软件公司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一个让SAS保持基业长青的秘密是,SAS软件销售实行租赁制。SAS把软件租给企业使用,免费提供服务,按年收取租赁费。“租赁这种商业模式要求SAS的产品和技术要过硬,否则后续服务成本很高,同时由于是按年租赁的,SAS必须要保持自己产品和服务的领先,不然来年未必能把合同继续签下来。”罗威告诉记者,SAS近年的研发投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都在22~24%左右,是同行的2~3倍。这都是为了保证SAS产品的领先性。

业内人士都知道SAS 的产品以难上手著称,如很多的数据操作和进阶的分析任务需要利用SAS专有的程序语言才能处理。有人这样比喻:SAS是架钢琴,上手不容易,但是可以玩到至高境界;而其它竞争对手如S-Plus和SPSS则像“电子琴”,上手容易,想玩得很深、很灵活比较难。SAS产品的学习曲线初期比较长,不仅用户,甚至工程师内部学习都是这样。

SAS产品和服务的魅力是,SAS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特点来帮助其“玩得很深”,让业内人士也惊叹:SAS还可以这样玩。这也决定了SAS工程师的“个性”多于“共性”,SAS更依赖于某个工程师与企业的密切关系来拿到来年的租赁订单。

这些业务特点就决定了SAS必须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否则难以保证业绩的稳定提高。“我的工作就是提供一个每天都能吸引这些人回来的工作环境。他们带给SAS的创造力是我们的竞争优势。”Jim Goodnight说。业内人士都知道在SAS上班不用像其他外企一样需要经常加班。而且SAS员工的待遇之优厚也让同行艳羡。一般来讲,软件行业的人才流失率在20%左右,而SAS则保持在4%。

正因如此,2008年,SAS在美国《Computerworld》杂志的IT行业最佳雇主评选中位列第五,连续12年入选《财富》杂志美国“最佳雇主100强”年度名单。

“2009 年全球经济形势将会继续低迷,但是随着企业对用于客户、信息、风险和绩效管理的商业分析软件的需求的增加,我们预期这一增长势头将会继续。”SAS亚太区执行总监Cooper-Williams 说,SAS正在采取新的市场举措,强调提供包含预测性分析功能的强大、可扩展解决方案的必要性,以赋予客户实时做出基于事实的决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