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吴辉:携手伙伴做智能时代的“架桥工”和“修路人”

5月17日,以“因聚而生 有能有为”为主题的“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会上,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总裁吴辉发表主题演讲《因聚而生 有能有为》,并提出要与伙伴携手做智能时代的“架桥工”与“修路人”,共同跨越新数字鸿沟,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以下是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伙伴们、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叫吴辉,刚刚从海外回到中国区,时隔七年回到中国区的舞台,我非常高兴。过去七年我主要负责华为公司在欧亚的业务,也就是俄罗斯等七国的业务。我在海外的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数字化的进程一日千里。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GDP占全球数字经济GDP的20%,到十四五结束,中国的数字GDP很可能就会成为全球的No.1,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时代。

吴军老师有一本书叫《全球科技通史》,里面有一个观点:新陈代谢就是能量的转换,我们再看人类的发展史、社会的发展史同样也是这个道理,蒸汽机使人们从农业时代走向了工业时代,电气化和信息化又从工业时代把我们带进了信息化时代,未来我们将走向的是一个智能时代,而这个智能的时代一定是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的结合,最后产生释放巨大生产力。

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家面向未来,推出碳中和、碳达峰、新基建、数字农村等多项政策,使得2025年ICT投资和空间超过3万亿,很多朋友说这3万亿是怎么算出来的,实际上这3万亿大致是整个中国GDP的2%。

有一个规律,在信息化时代的时候,企业大致的ICT投资小于等于总支出的0.5%,但是如果信息化走进了核心经营、决策系统,这个占比可能就达到4%,整个空间会增加8倍,按预测,2025年数字经济的占比将达到中国GDP的53%,所以说信息和能源两项革命,带来了未来无法想象的空间。

那么,我们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未来要走到哪里?过去十年,我们共同完成了信息化进程,下一个十年我们将从信息化逐渐走向数字化,并且初步迈入智能化。回首过去十年,华为中国政企业务收入从不到100亿人民币走向了100亿美金。未来五年,我们将从100亿美金走向400亿美金,约2600亿人民币。众所周知,华为是一个技术和产品公司,是一个原厂厂家,原厂厂家在整个生态链条里面只占10%-20%,也就是说到2025年ICT生态的市场是万亿级的。但就像刚才徐直军总提道的,信息化的变革是一个艰苦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第一,转型路径是怎样的?第二,我们的生态能力怎么去聚合?怎么去提升能力,使得我们供给侧的能力能够匹配客户、匹配产业等需求的期望。第三,华为的技术、产品是否能够同步创新与进阶?

首先看转型的路径,很多朋友都感受到一些纠结,一方面我们很努力,但是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在不断地提升,另一方面,客户有着很强烈地变革和数字化的愿望,但又不知道怎么做。简单来说就是懂信息化的人不懂行业,懂行业的人又不了解信息化怎么做,这是一个天然的鸿沟。我们从数据可以看到数字经济渗透率在第三产业占比是39.4%,在第一产业只有7.5%,所以如何让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深度融合,既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和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机会。当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融合的时候,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从个体到组织,由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各个城市之间、城市和乡镇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我们要实现社会的均衡发展,就要让联接与智能成为人人平等的权利。

数字鸿沟这个词20年前就有了,而现在有了新的含义。面临新的数字鸿沟,在行业和数字之间搭建路和桥,消除区域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就是我们如何做转型、如何爬上珠峰的路径。

刚才讲的比较抽象,现在让我们来看通往智能化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天津港智慧港口,码头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能水平运输系统实现单码头一年降低2000万元成本,智能的岸桥作业计划让治理时间从1.5小时变成了10分钟,作业效率也提升了10%以上。

第二个例子,让我们来看看张家港。作为一个县级市,张家港以智慧城市为发展抓手,打造了全国“智慧城市县域标杆”。“2019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张家港位列第一。有了智慧加持,张家港目前80%、982个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一网通办”;在江苏全省率先实现县域居民就诊的“一卡通”“无纸化”,2020年,张家港成功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数字经济也成为了张家港市的新名片,2020年,张家港现有数字经济产业链规模以上相关企业218家,营收超350亿元,到“十四五”末,将形成5个千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这就是我们刚才提出来的消除数字鸿沟带来了生产力。

我们在深化行业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和产业之间的路和桥。一个是深入到区域、县级城市,消除省级之间的不平衡,建立均衡,同时我们要围绕着华为产品的布局,还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和支持能力,以及伙伴体系、人才生态,做出四个方面的改变,同时要一起在一个基调下去共建我们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而且越来越具有能力的合作体系。而这个合作体系将要遵循共同的精神、共同的规则,这就叫一个基调。

首先来看行业,如何做深做透行业,即如何搭建行业的路和桥?实际上就是让行业实现产业数字化,把行业的物理世界映射到数字世界。让数字化能够广泛的应用,对客户产生价值,让行业从数字化变革中受益。实现产业数字化有两个标志,一是实现标准化,如果不是标准化很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数字化无法被产业化;二是实现智能化,通过数据的共建共享共治,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华为将基于市场空间、数字化节奏、能力匹配度等因素,识别价值场景。围绕价值场景,携手伙伴,对客户的生产及决策系统进行数字化重构,极大地释放生产力,成就客户。具体举措包括咨询规划,场景化方案孵化,行业标杆树立等,基于行业标杆进一步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华为和伙伴将基于行业标杆及行业标准,培育能力,在行业内开展规模复制,推动行业实现产业数字化。

第二,我们会加大地市投入。在智慧城市、区县治理、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驱动下,投资重心必然会进一步走向地市及区县一级,因为天然的数字鸿沟在那里。未来5年地市数字化转型空间占比将超50%。未来5年我们将坚定地市投入,我们的地市组织展开将达到200个,地市伙伴激励总额将超过50亿。当然,我们也是有边界的,华为的组织只覆盖到地市,在地市层面我们主要聚焦NA客户及营商环境构建。区县及以下市场,华为主要投入渠道经理,以伙伴为主去拓展,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做伙伴的好帮手。

接下来讲四个改变:

1、华为能提供什么,华为和华为的伙伴给我们的客户、需求方带来什么?我们如何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形成一个商业正循环、去提供给我们客户,满足于他们的需求,这里面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客户他数字化转型的意愿和投资方向,他有着简单的信息化,就是我们的信息化增强,也有的是场景化的数字化需求,比如说我们做一个码头自动化的吊装线,包括数据资产化、数字化的变革,从这一张图里面大家看到第二层,随着L1到L5,我们在客户转型过程中所分享到的蛋糕将会越来越大。当然,对我们在座所有人的能力也是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帮客户解决问题,所以未来五年我们在每个行业要逐渐的从L1走向L5,同时也希望我们的伙伴们和我们的客户们在走向智能世界的活动中也一步步的打开每个行业去构建。

最后强调一点的是云底座,没有云底座无法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云底座的特征是:多租户、服务多样化、资源集约化,所以说云将作为整个offering的底座。

2、从客户的数字化转型诉求来看,客户需要全周期的支撑与服务,其中交付与运营能力的构建是支撑数字化转型滚动发展的关键。以深圳机场为例,围绕业务流开展规划、设计、交付与运营,我们梳理了五大类能力,即产业/行业政策、咨询、数字化规划、方案打造、交付与运营。这些能力与深圳机场的需求匹配,使得深圳机场从一个千万级的项目变成了一个十亿级项目。围绕了过去的短板,在未来我们将重点打造咨询规划、集成及辅助运营等几个方面能力。

3、从生态体系来看,我们要从通路型的伙伴体系走向能力型的伙伴体系,这个体系中华为的offering部分,在于华为的使能平台、IT基础设施,还有华为云。由于我们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所以我们向上、向左、向右有一定的尝试。对于客户的战略咨询和业务咨询,是我们和伙伴合作推出的。右面是ISV伙伴,华为做一些共建、共治的核心要素的PaaS层工作,横向是我们的ICT基础设施。但是在SaaS层还是跟伙伴一起,这是我们伙伴的天地。总集方面我们是做0-1和0-3,3以上是合作伙伴去做。对于线下总经销、经销伙伴,华为更主要是人才、政策和赋能方面给予支持,帮助我们的伙伴拓展好区县及以下的乡镇市场。

4、人才是生态的关键要素,未来五年我们将投入超过10亿人民币,与超过1000家高校合作,培育超过100万ICT人才,为行业输送超10万合格的就业人才。我们将全力展开百舸计划、千帆计划。在这个展开过程中,不仅包括刚才徐直军总所介绍到的技术生态合作,还包括各个方面一些专业的合作,它是属于我们ICT的一个引才计划。

讲了四个改变,重点还要强调一个基调,也就是共同的原则、共同的精神、共同的理解。首先要达成以客户为中心的共识,客户的需求是滚动发展的,我们的交付不是项目级交付,而是围绕着客户的生产业务全方位的转型,去帮助行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客户的成功才是生态的成功。第二是互相的赋能,通过机制、组织、平台等支持向能力型生态体系转变,高效协同,共建整个生态在客户需求侧的价值和呈现。第三共赢,不只是我们和伙伴赢,更重要的是让客户赢。最后是共同守护阳光透明的生态秩序,亲而又清,清清楚楚做生意,做到有规可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

最后是给在座的各位一个寄语,一代人有一代人转型的使命,我们站在今天畅想未来的时候要一起携手做智能时代的架桥工、修路人,跨越新数字鸿沟,迈向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