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陷落中国,甲骨文中国也身陷泥沼,下一个,我们将看到谁呢?
继7月SAP陷落画皮门后,另一个厂商–甲骨文也没笑多久,在12月中旬陷入了自己的危机之中。
12月15日,国内媒体刊文指出,甲骨文中国存在乱象。这些乱象体现在甲骨文的渠道之混乱,体现在售后服务之乱,当然也体现在甲骨文本地化之差上:据该报道称,甲骨文ERP的银行项目在中国实施到今天,都没有拿到一份用户的成功验收报告,这也意味着,用户对甲骨文产品及服务的不认可。
于此同时,国内的管理软件正在蓬勃崛起,并接纳到了更多的订单,那些笼罩在洋厂商头顶的耀眼光环正在逐步淡去。
在进入"后ERP时代",众多厂商都在寻求新的机会和增长点的今天,这些洋ERP公司怎么突然迸发了这么多的问题?并逐渐丧失自己在中国打下的市场?
在这些外资刚刚进入中国之初,他们之与中国市场的关系已经非常显著,那就是中国仅仅作为产品销售的市场而产生。尽管在后来,SAP等国外厂商也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心,但这些研发并没有太多面向中国市场,而仅仅是作为全球智力供应链的一环节,去满足着英文产品的生产。
英文产品当然带来的是英语国家的管理模式,曾经有人说过:"英语的普及就是一种文化的殖民",而这一殖民更是通过SAP、甲骨文的产品进行着管理模式的"殖民"。这一过程必然会与中国的法规与处世逻辑相碰撞,而完全从国际市场照搬而来,没有做任何调整的外资ERP产品必然会成为这场融合的牺牲品。
同时,外资ERP错综复杂的人事斗争也是饱受业界诟病的一个话题。尽管甲骨文和SAP的每次人事变动都被包装成一次锐意创新的改革,但不久之后,这场锐意创新的改革就会草草收场。改来改去,自己内部的人一茬茬地换,渠道和客户关系等也一直得不到稳定,这样的上梁,怎么能带来稳定的下梁呢。
ERP部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这要求这些产品首先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很好结合,并在部署时的二次开发以及后期的咨询维护服务都需要对中国市场以及对企业本身以及中国企业的运作方式有着很好的理解。这一点SAP们自然不如用友们做的好,用友们本身就是中国企业,对中国方式有着很深的理解,在与总部的沟通上也不会存在太多分歧。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如果用友们走出国门,会不会在国外遇见与SAP在中国同样的困惑?希望用友们也能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避开这一问题,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