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50年历史的三元,能否借着信息化突围,赶上乳业世界的后生对手?
王丹是三元营运中心的经理,从今年4月开始,每个清晨她都能在办公桌上看到前一天的最新分销情况报表,对昨天各个库区的销售情况有了准确的了解之后,她就依据这些信息和客户当天的订货情况,调整给生产厂家下的订单。
虽然看起来现在每晚9点出货似乎和之前没什么分别,其实许多变化都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新系统上线后公司的工作人员可以轻松地查询订单跟踪,通过预计交货表分析客户需求对比也比以前方便多了。全新的信息系统已经让三元管理者们号准了企业跳动的脉搏,而此时距三元新系统上线仅有一个多月。
道路曲折
三元是北京一家老牌牛奶生产企业,产品包括牛奶、酸奶、干酪等,多达150种。2007年3月28日,三元发布2006年年度报告,宣告2006年公司主营收入近10亿元人民币,利润达到2.09亿,公司已经走出了前几年的发展困境。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三元开始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首先从信息数据管理的角度开始,选择了在此方向上具备一定优势的利玛软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利玛系统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确实为我们的销售业务做了的贡献。"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杨庆贵对《互联网周刊》介绍。
对三元这样的日配企业来说,节省时间、保证销售品质是销售的重中之重。从接受订单到生产,再到最终出货送达用户,都必须在当天完成。客户的订单雪片一样送到运营中心,随后由客户经理们下单到分销系统中,生产者由于系统信息不能共享,就只能预估生产。当产品送到库区之后,问题就会出现,当日生产的产品可能不能满足订单的要求,客户们却挤在大门口等待提货。每当此时,只能依据客户的重要程度和交情来供货了。三元信息部经理陈燕勇为我们描绘了当时典型的运营场景。面对问题,建设顺畅高效的物流体系,成为三元管理者对信息化系统的迫切要求之一。
王丹是三元营运中心的经理,如何预测掌握客户每天的真实需求量,向生产厂家下订单,如何做到既百分百地保证客户需求,又使企业库存接近于零,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她。
三元的四个库区各有一台服务器,各类信息间细微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后期数据处理的繁杂程度增加。同时,这些产销数据也并未与财务进行集成,不得不依靠专门的人统一四个库区的数据,再由大家一起统计。这样的报表出来之后,常常已是时过境迁,而根据这样滞后的报表做出的分析,使三元在变化的市场面前反应能力明显迟钝。
王丹心目中理想的产品分销模式,包括接受客户订单,结合对终端用户的需求分析给生产厂下订单,给物流下订单,为生产厂提货以及最后达到用户的各环节。所有环节都应当通过数据分析在系统里有精准的反应和追溯性。同时,王丹心里也清楚,像三元这样的日配企业,要实现这样理想模式存在不小的难度。和其他同类企业相比,三元总计上千家的终端客户,几乎覆盖了北京所有的大型商场和超市,再加上生产品种繁多,所有这些都对系统计算和配送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面对市场的机遇,任何小小的失误都可能付出不菲的代价。近几年,乳制品市场由割据时代迅速转换为兼并时代,蒙牛、伊利等新兴乳业公司的崛起改变了市场格局。 "三元在生产、销售和管理层面进行战略调整,旧的利玛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业务需求。"杨庆贵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