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幕拉开 或将引发IT业新一轮调整

“像用水和用电一样用IT”,这句话继2008年之后再次被频频提及。对于大多数IT人来说,对这句话并不陌生,这是几年前网格计算和公用计算的倡导者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过,这一次说这句话的人换了,改成云计算的支持者。

云计算,一个让大多数初次接触者不知所云的IT新词,成为2008年最为热门的IT词汇。到底什么是云计算,它有什么魔力引得业界如此关注,它对IT产业将会带来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展开了此次调查。

何谓云计算

如果要寻根的话,云计算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Sun和Oracle提出的“网络就是计算机”。限于当时的互联网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一提法后来不了了之。造化弄人,今天当云计算再次“火”起来的时候,云计算的鼻祖之一Sun却处境尴尬,最近就传出Sun要被IBM收购的消息,而Oracle则对云计算这个新名词似乎有些抵触,在云计算方面一直非常低调。

把云计算作为一个概念正式提出的应该是Google公司。2006年Google公司内部启动了一个项目,研发一种可以将应用程序分布到多个服务器上执行的方法。后来,IBM公司参与到Google的这个研究项目中。IBM在与Google的合作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云计算的理解以及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其中就包括2007年提出的“蓝云计划”,并将云计算这个概念成功地推向市场。随后,云计算受到了众多IT厂商的关注: 亚马逊、微软、Sun、HP、Dell、EMC等众多IT巨头纷纷加入,如今这个名单越来越长,云计算已经成了一个最时髦的标签。

也许正是因为太多的厂商号称自己是云计算技术的提供商,每家厂商都基于自己的产品提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解释,所以,至今关于什么叫云计算仍然是众说纷纭。在IBM的技术白皮书“云计算”中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云计算一词同时用来描述一个系统平台或者一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一个云计算的平台可按需进行动态的供给、配置、重新配置以及取消服务等。

这样的描述显然太学术,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项目总监朱近之对此进行了解释:“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应用、数据和IT资源以服务的形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云计算还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的方法论,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提供给用户使用。”

与之相比,专家们对云计算的解释则更为通俗易懂。

“云计算就是把你的计算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如计算机、存储器)、软件资源(如应用软件)都放到云上面去,简单地说,云就是互联网。”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郑纬民教授告诉记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钱德沛教授也持同样的观点,“云计算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是对互联网的抽象,是一种能够支持互联网上各类应用的系统。”

事实上,要对云计算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现在还存在困难,而达成关于云计算基本特征的共识则容易得多。以下几点是大家比较认可的: 第一,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也就是以浏览器为基础; 第二,数据存储在云端,应用也存储在云端,这些对用户透明,通常由第三方提供; 第三,云计算强调服务,用户按需使用服务,根据使用多少付费。

并非技术革命

上面对云计算的认识显然是从用户或者说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屏蔽了技术的复杂性。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从技术的角度来把握云计算,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云计算的真正含义。事实上,在云计算的宣传中,我们听到了太多词汇,几乎涵盖了IT领域所有的计算形式: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公用计算、按需计算、Web服务。那么,我们该如何从技术的角度认识云计算,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是革命性的技术还是现有技术的集大成者?

“云计算不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从计算机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它仍然属于分布式计算领域,与网格计算一脉相承,”郑纬民教授说,“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我们看到不少以前提供网格计算技术的供应商很自然地成为了云计算技术的供应商。”

“云计算技术并不是一项全新的技术,它是基于网格计算和SaaS等技术发展而来的。” IBM朱近之这样认为。

“如果你单纯地看云计算在研究哪些技术,你会发现,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回归到传统技术领域,比如网格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云计算算不上技术革命。相对而言,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它对产业的影响。”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在采访中,大家对云计算的看法惊人地一致,都不认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而只是网格技术等分布式计算技术的演进、升级。那么,它和我们常说的网格计算有什么联系,在不少人的记忆中的“像用水用电一样使用IT”这句话,和今天云计算所倡导的“按需使用、按使用付费”如出一辙,这两者区别在哪里?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公用计算的升级,我们可以把网格计算看做云计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把资源提供给某个任务是网格计算与云计算的主要区别之一。”IBM朱近之说,网格计算主要关注如何把一个任务移动和分配到它所需要的资源上(一般来说是一个远程可用的),在这里一个大的计算任务可以被分成多个小任务,然后被分配到这些服务器上运行,而云计算则强调把动态资源动态地从硬件基础架构上产生出来,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云计算可以支持网格计算,也可以支持非网格计算。

“两者的侧重点有些不同,在网格计算里面比较突出的就是共享,把一个大的计算任务分解到各地分别完成,大家共同完成一件任务,而云计算强调服务,不管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还是应用软件,用户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这是二者不太一样的地方。”郑纬民教授说。

钱德沛教授认为,网格计算与云计算主要有三个区别:第一,网格主要是聚合分布式的资源,通过虚拟组织提供高层次的服务,而云计算资源相对集中,通常以数据中心的形式提供对底层资源的共享使用,而不强调虚拟组织的概念; 第二,网格聚合资源主要目的是支持挑战性的应用,主要面向教育和科学计算,而云计算一开始就是用来支持广泛的企业计算、Web应用等的; 第三,网格用中间件屏蔽异构性,而云计算承认异构,用提供服务的机制来解决异构性的问题。

为什么“火”在当下

正如前面提到的,云计算的思想其实孕育了很久,从10多年前的“网络就是计算机”到“像用水用电一样用IT”的网格计算,其本质也就是云计算今天倡导的“按需使用”。这么多年来,“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提法早被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如果不是云计算只怕没有几个人还能记起来,而网格计算从提出到现在一直不温不火,始终没有走出科研和教育的圈子,反观云计算,从2007年年末一面市就一飞冲天。

根据IDC发布的数据,到2012年,与云计算相关的花费将增长到420亿美元,从2011到2012年云计算的投资净增长将达到25%,而2012年到2013年年增长将达到30%,考虑到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这个数据更是让人惊讶的。Gartner认为,云计算尽管有炒作成分,但确实已成为产业新潮流,所有企业用户都需认真对待。Gartner预计,到2012年时,在全球财富1000强企业中,80%会通过不同方式使用云计算服务。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云计算走红的?

显然每一项技术的流行都是有原因的,对云计算来说,原因有两个方面—技术成熟加上用户需求的推动。

应该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是云计算流行的前提。互联网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网络带宽; 另一个则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维习惯,比如人们从习惯于一切自建到习惯于付费到网上订阅服务。

“我觉得云计算现在被接受有几个重要原因,一个是互联网的普及,如带宽的保证,不仅是带宽越来越富裕,而且保证24小时不间断的连接; 另一个是存储成本下降非常快。” Google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刘骏说。

除了与计算相关的成本降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外,分布式处理技术和虚拟化技术的进步也功不可没,特别是在以VMware为代表的虚拟化技术供应商们的大力推动下,x86平台的虚拟化技术逐渐成熟并普及,使得数据中心的整合不再成为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这也为云计算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条件。

不过,与技术的保障相比,用户的需求或者更重要些,需求才是云计算“火”起来的真正推手。用户无需购买服务器、存储设备,也无需建设数据中心,根据使用收费,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这些好处对用户无疑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实际上,随着IT技术的普及,今天已经很少有企业完全不用IT技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都会有一个数据中心。而对普通中小企业而言,数据中心的负担是相当重的,且不说用地、耗电的问题,其日常的维护和管理都是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随着季节变化和由于其他原因业务量变化很大的企业,其数据中心的利用率就一直困扰着管理者。而云时代的到来给这些企业带来了福音,它们可以根据需要租用别人的服务,而自己专心于业务的创新。

云计算不只是对中小企业有用,对大企业同样有意义。“数据中心不能无限制扩展,一方面电费非常贵,更为主要的是,大型数据中心的管理非常复杂,需要比较简单、灵活、简便的建设和管理模式来支持大型数据中心的运营,而云计算正是这样的平台。”IBM朱近之对记者表示。

基于这个原因,IBM提出大企业可以建议私有云。她说,“大企业可以按照云计算的架构搭建私有云,从而面向内部用户和外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这时,企业对基础架构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改进服务,进行自主创新。”

引发产业变革

不过,在微软马维英看来,上述解释还停留在表面,不足以解释或者说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厂商们为什么热衷于云计算,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云计算很可能孕育着一次新的产业变革。对于厂商而言,赶不上这趟快车,很可能就意味着被淘汰。事关生死,自然来不得半点马虎。

马维英告诉记者:“云计算更大的影响是在产业层面。云计算会孕育出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新的商业模式下,底层的云提供商、云平台上的开发商、云的用户之间到底如何协作还需要磨合。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对现有的IT供应商进行一次洗牌,最后形成新的定位。这一过程也许需要3~5年,在这一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厂商被边缘化乃至死掉。”

事实上,云计算已经对IT格局产生了影响,以SaleForce.com为代表的一批SaaS企业的崛起就已经动摇了传统软件产业的根基,包括微软在内的传统软件企业不得不改变自己习惯了的经营模式,纷纷推出自己的SaaS服务。微软推出了在线CRM、在线Exchange、在线Office等,IBM也与亚马逊合作推出自己的LotusLive服务,甚至SAP也有自己的在线版ERP。

比尔·盖茨就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软件最终将成为一种服务。为了应对这种趋势,微软目前正在全球部署数据中心,未来的微软将会基于这些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各种软件服务。在采访中,马维英就给记者演示了微软正在研发的最新一代数据中心——模块化的数据中心。

这个数据中心由一个个箱子组成,把这些箱子运送到事先选好的数据中心新址后,无需另外的房间,只要接通水、电、网络,这个数据中心就可以马上开始工作。可以想象,对于一个以软件巨头自居的微软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转变。

不仅是软件厂商,云计算对于硬件厂商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在云计算时代,社会上有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会为大多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而中小企业将不再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从产业层面上看,IT厂商以后面对的用户将是有限的一些数据中心,而不像现在这样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未来,其经营方式和产品线肯定需要相应地调整。

马维英把云时代与30多年前刚进入PC时代进行了类比,他说:“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与30多年前个人电脑刚问世时相似。那一刻,很少有人能预见到PC会如此普及,而比尔·盖茨看到这一点,抓住了这个机会,成就了微软今天的霸业。云时代来临了,谁有独到的眼光,能够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他就可能引领这个产业继续发展,成为30年后的王者。这也就是当云时代来临后,我们看到这么多巨头们对云计算不敢掉以轻心的原因。”

市场争夺战启动

尽管从发展阶段来说,云计算还处于初期,但是,在IBM、微软、Google、亚马逊等巨头们的大力推动下,云计算的市场争夺战已经打响。

IBM宣称自己是云计算平台的最完整技术提供者,能提供从底层服务器到云平台的管理和咨询服务等全套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去年,IBM还在无锡建立了中国首个商用云计算中心。不仅如此,IBM自己也同样是云计算的实践者。据IBM中国开发中心Web 2.0首席架构师、IBM资深技术主管毛新生介绍,IBM中国开发中心工程师的研发工作已经基于云计算,数千名研发人员每天的工作都是在一个虚拟的台式机上进行的,开发代码全部集中保存在服务器上。无论研发人员出差或者在家里都可以不影响工作,这不仅给研发人员带来了很大方便,同时这种集中管控也减轻了系统管理人员的负担。

Google是云计算的另一个推动者,同时也是目前最大的云计算平台的拥有者,尽管Google搜索引擎的平台技术细节并没有公开,它很多关于云计算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通过它提供的云应用开发平台App Engine,我们还是可以窥见端倪。

微软也是云计算领域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微软一方面正在加紧研发云计算操作系统Azure,亚马逊已经部署了Azure的Beta版,最新的消息称Azure有望在年底上市,同时,微软还在向软件服务化转型,正在全球筹建自己的数据中心。

亚马逊同样也是不能不提的一家云计算平台供应商,其EC2(弹性计算云)和S3(简单存储服务)应该是目前商业化最为成功的云计算平台之一,包括纽约时报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在内的众多企业已经成为它的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也有厂商在尝试云计算平台的研究,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称世纪互联)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对外提供IDC服务的公司,世纪互联看到了云计算平台的商业机会,从2007年起开始在这方面投入研发力量,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2008年世纪互联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CloudEx。与亚马逊的服务相似,目前CloudEx主要提供两种服务:面向互联网企业的弹性计算服务和面向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存储和备份服务。

可以预见,随着厂商的大力推动,云计算的案例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云计算正以其实实在在的好处吸引着众多用户的关注。

挑战不容回避

尽管我们看到,在厂商的大力推动和用户需求的牵引下,云计算市场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发展势头,但是,客观地说,云计算还处于初期,还有很多挑战需要克服,比如安全问题、标准问题等。

“我原以为价格会成为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没有想到用户问的最多的却是安全问题。”世纪互联NGDC CloudEx部门产品经理吴颖方告诉记者。

正如吴颖方所述,安全是用户目前最大的担心。其实,用户这样的担心是很自然的,这也是这几年SaaS在中国遇到的最大阻力。我们长期习惯于什么都自己建、自己管,今天都要把这些东西“拱”手交给第三方的确有些不放心。目前,有人呼吁政府部门出台一个关于应用安全的认证标准,希望通过政府的介入,让用户逐渐接受这种新模式。

第二个问题是可靠性。不久前,微软尚处于测试阶段的Azure服务突然遭遇了首次非正常停机,时间长达20多个小时,微软给出的解释是操作系统升级出现了问题。而此前,亚马逊的网站和Google的Gmail也都出现过类似的暂时停机,这不免让人担心,像微软、亚马逊、Google的云平台都存在隐患,我们是否还敢把自己的业务建立在其他厂商的云平台之上?另一方面,一旦系统出现故障而影响了企业业务正常经营,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第三个问题是标准化。目前厂商们对云计算各有自己的理解,因此,还谈不上标准化。而没有标准化,用户就无法自由迁移,也就面临着被厂商锁定的威胁。比如,用户在微软的Azure上开发的应用,目前还无法转移到Google的App Engine平台运行,也无法转移到Force.com平台上运行,反之亦然。而云计算平台要想真正走向主流,标准化是绕不过去的“坎”。据悉,美国已经有一些高校联合成立了云计算的标准研究委员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也需尽早将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第四个问题是商业模式还需创新。尽管租用模式听起来很好,节省初期投资,用户少了维护和管理的麻烦,但是,从长远看,至少在表面上,用户的总体成本可能会高于自建,如何说服用户,让用户感受到从云计算中实实在在地受益,还需要厂商们拿出办法。同时,如何制定即保证厂商有赢利空间也能让用户接受的收费策略,也是一个挑战。

此外,云计算环境的管理、与数据外包有关的法律问题也是云计算发展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毋庸置疑,云计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对厂商而言,仅仅给自己的产品贴上“云”计算的标签并不够,还要让用户了解转向云计算到底意味着什么,让用户感受到云计算带来的实惠。等到用户真正用上云计算,并从中受益,最后离不开云计算时,才标志着云计算时代的来临。而在此之前,云计算对用户来说永远只是一朵漂浮在空中的“云”。

链接:云计算的三种主要形式

尽管人们目前在什么叫云计算这个问题上还各持一词,但是,对云计算的几种基本形式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这就是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从下到上,构成云计算的金字塔。

位于最底层的是基础设施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最为典型的是Amazon的弹性计算云、EMC等存储厂商提供的存储服务,世纪互联提供的服务也在这个范畴。IBM产品 2007年创建的“蓝云计算”同样可以算做此类。

再上一层是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有微软的云操作系统Azure、SalesForce.com的Force.com和Google的APP Engine。虚拟化管理软件,包括Vmware的ESX Server、思杰的XenServer等服务器虚拟化管理平台在内也可以算做此类。

最上面一层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PaaS),SalesForce.com是最有代表性的供应商,其在线CRM服务是其中的代表。微软、IBM、SAP都有这类服务。这些服务事实上早在云计算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为我们所熟知,相对而言,其技术成熟度也更好。

如果要细分的话,还有管理服务、外包服务等,这些也被一些厂商归入云计算之列。

另外,在安全领域也有人再提“云安全”,比如趋势科技和瑞星等,记者认为,它与云计算有区别也有联系。“云安全”的实质是通过安全厂商自建的数据中心这个“云”与位于用户的客户端相互合作,共同对用户访问Web内容进行防护,通过“云”对互联网进行扫描,对有毒网页进行标记。其具体操作流程是用户在访问网页之前,先与“云”取得联系,如果网页安全就顺利访问,否则就终止行为。在记者看来,“云安全”还不能算是云计算的一种形式,而是云计算技术的一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