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拥有9亿农民的中国来说,农业从来无小事。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2009年通信业运行情况显示,现在全国已有96%的乡镇通宽带,91%的行政村能上网。毫无疑问,信息化在农村市场应用前景巨大。
2009年12月27日和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深化农村改革。
农户小生产和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信息化应如何服务农村市场?已经成立十年,一直致力于农业信息化服务的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农信)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从农科热线、送电脑到食品安全追溯再到电子商务
刘保华:首先祝贺上海农信成立10周年。10年来,上海农信取得了很多成绩,今天优质农产品订购平台"菜管家"的上线发布,标志着上海农信的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做一个和农业相关的软件公司,并坚持10年,作为一名女性领袖,这实属不易。先追溯一下,请问您当时为何会选择农业信息化,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呢?
占锦川:这10年上海农信走的路程确实复杂、曲折,显得特别漫长。1999年12月,一波互联网热潮席卷中国大地,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成立伊始,公司仅有3名员工。当时我们的第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承担"上海农业网"的建设和运营工作,由此开启了国内农业信息化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先河。公司从网站信息采集开始做起,一干就是10年。
10年来,上海农信始终坚持 "服务农业、E化农业"的发展宗旨,倡导"执着、开拓、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公司从创立之初的3名员工、300万元资产的规模,茁壮成长为一家拥有130余名员工、上亿元资产的专业从事农产品安全追溯系统、农业综合数据中心、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领域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30多项国家(地区)农业信息化重点科技攻关、推广项目。其中,"农民一点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生猪、蔬菜等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RFID管理系统"等产品已经在全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得到了行业内的一致认可。
如今,我们已经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提供商。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还是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多年以来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也更加激发了农信人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三农"的动力和热情。我们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和地方领导的关注。
而其实成立之初,我们没有确定方向,到2001年~2002年互联网寒冬时,我们却遇到了一个好的转机–承办上海农科热线,以电话形式为上海乃至全国农民服务。这需要建立一个以呼叫中心加数据中心作为技术支撑的平台,把农科专家集中在一起回答热线问题,提供365天24小时全方位的服务。这是我们的一个新起点。热线开通至今,通过电话咨询、网上问答、书信答复、专家下乡、远程视频等方式,已提供各类咨询服务44万余人次,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办在家中的农技推广站"、"24小时服务的农业顾问"。
2003年~2004年,由于不清楚农业信息化究竟要如何做,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给农民送电脑,培训农民上网,网上卖花等,但结果发现都不对,那样做似乎都不能解决问题。
后来,我们选择了食品安全追溯作为一条业务线。我们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从源头去追溯食品安全的理念,以信息化手段管理、监控生产源头。比如我们的技术人员会在猪场一呆就是半年,完全熟悉了猪场的生产管理的各个流程后,开发出简单、适用、易用的猪场业务管理系统,推荐给猪场企业依此进行用药、用料等的规范管理。同时,我们还为政府搭建一个监管的平台,让监管部门可以通过上报数据异常,预见性、针对性地进行监控。比如,我们开发了一个超市食品安全查询系统,只要简单操作,比如在超市里扫描一颗大头菜上贴的条码,系统就能显示这颗菜的产地、用药和通过检疫等信息。
这一做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在上海大部分猪场、蔬菜种植基地,包括大的超市和卖场都用上了我们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后来,我们开拓另一条产品线–为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农民一点通),有效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我们把有效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包括政府发布的权威数据、实用技术,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触摸屏,不用学会打字,不用自己搜索,就能非常容易的得到他们所需的信息。我们把农科热线做成一个视频终端,与一点通结合起来,这样就把120多人组成的庞大专家系统充分应用了起来,农民在村里,拿起电话就可以跟专家通过视频远程对话,进行远程诊断,咨询瓜果蔬菜的种植等问题。目前,农民一点通在上海1000多个村实现了全部覆盖。
社会不断发展,从关注解决温饱到聚焦健康,这带来了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转变。而要解决城市消费需求和农村生产供应情况(包括食品安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设运营一个第三方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一个专注于农产品的"淘宝"应该是种有效的办法,这就是"菜管家"上线的初衷。"菜管家"从去年准备到今天建设完成,发布上线,是我们业务发展中的又一次进步。
刘保华:上海农信发展的10年也是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10年。作为一个农业信息化的亲历者,您认为中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如何,还有哪些地方亟待提升?
占锦川:我个人感觉国家做这么多年的农业信息化,投入不少,确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伴随电话、网络、电脑的逐步普及,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大幅提高;其次,信息化为农服务从概念往实际转化,从信息资源采集、加工,逐步深入到应用。
以前大家都是做信息采集,而且采集的范围不够广,信息发布不够及时,内容雷同,存在"信息孤岛"、规划统筹不够等问题。今后我们将更加关注采集的手段和信息的准确性,更加关注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加关注需求、服务和成效。这是农业信息化发展必经的过程。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相关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利用,打造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数据中心,开发并完善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类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同时还将延伸到关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包括农业设备、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等。
我们下一个方向是继续以为"三农"服务为根本,围绕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在服务农民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由做软件到做运营华丽转身背后人才是关键
刘保华: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到菜管家,上海农信实际上是从做系统,开发实施软件系统转型成做运营。第一,目前从做IT转型做电子商务的,还没有什么成功案例;第二,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是高效的执行和管理。请问上海农信在目前的转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我认为大规模的人才管理的能力可能是一个瓶颈。
占锦川:这个问题很好,因为我们确实是碰到了这样的问题。以前我们是纯粹做软件的,现在要做第三方运营,二者截然不同,必须是两家公司。两家公司是完全不同的两班人马,一个是做软件的,一个是做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的。我们招了两年才招到一个既懂电子商务又懂农产品的人才。而另外就是人员规模倍增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公司运营管理的问题。
30人好管,100人就有点难了,更何况又是一个新公司、新业务。开始时从节约资源角度考虑,两个公司共用多个部门,如办公室、采购部等。但后来,我们发现这种方式有问题,因为那些部门原来擅长的是做软件业务。其实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新业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一开始想得太简单,认为有市场需求,我们又知道优质农产品在哪里,运营一个平台应该问题不大,但实际做起来真的是困难重重。
刘保华:上海一号店也是上海做电子商务中的翘楚,不做生鲜,但做包转食品。生鲜对物流配送的要求很高,如果一号店也做生鲜的话,会不会跟上海农信PK,到那时我们以什么取胜?
占锦川:首先,上海一号店很难在短期内做生鲜,因为生鲜的采购和物流配送方式与包装食品转单联营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如果一号店做生鲜,实际上就等于新开公司,只是有客户名单而已,其余的什么都不能与他现有的整合应用。反之, 基于麦考林以前180万数据的M18(麦吧)卖女性用品整合应用得就很成功。而未来,上海农信的竞争对手很可能是欧洲做在线式杂货食材销售的乐购。
刘保华:具体到菜管家的运营,目前我们的定位是高端产品,但最终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农产品的电子商务首先会选择人口密集、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城市,上海没有问题,那对于未来的扩张呢,您如何考虑?
占锦川:是的,我们是要把品牌做出来。如果人们说要买好的产品就想到菜管家,我们就成功了。我们不会全面铺开,会重点打造一些重点的产品品牌。比如,上海人特别喜欢吃鸡,如果人们一想吃鸡,就能想到菜管家,那就是说明我们成功了。
对于扩张,我们是会稳扎稳打,现在上海、华东做好我们的产品,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去扩张。上海站搞好了,才有南京站、北京站……
刘保华:据我们了解,上海正在打造一个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上海农信也参与其中。请问那是什么情况,这样一个实体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对于上海农信,对于菜管家来说有什么价值?
占锦川: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展示中心,占地约1.3平方公里,其目标定位是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连接海内外,成为国内农产品进入上海、走向世界的主要通道,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农产品都可以在此展示销售。
我们主要是承担该中心的信息系统和网上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这是一个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我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了交易中心的看样订单、展示直销、质量安全检测、资金结算、零售管理、拍卖管理、商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多个系统的建设。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平台本身和能带给我们的发展机遇。
刘保华:好的。食品安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在即将召开的世博会上,这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世博会的食品安全保障将如何实施?与奥运有何区别?上海农信是否参与其中?
占锦川:与奥运的封闭式供应不同,世博会本身场地和时间上的分散性,决定其食品安全必须是要在开放的条件下得到保障。近期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宣布,上海已经制定《世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总体方案》及相关管理规范、应急预案等,研究如何对世博蔬菜、猪肉等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建立食品监管体系。因为我们之前做的食品安全追溯比较成熟,所以我们也参与其中。现在上海市确定了158家迎世博保安全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将陆续实现蔬菜从田头到世博场馆的全程追溯。
2010年,参观上海世博会的中外参观者将超过7000万人次,日均用餐预计将超过30万人次。我们相信由我们公司独立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一定能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手记:激情、务实、坚持 天道酬勤
耳听她对公司运营管理的运筹帷幄,眼观她在论坛活动上的忙碌,心中回味上海农信10年的发展历程,不禁释然,何以眼前这个上海小女子能在农业信息化领域成就如此一番大事业。
占锦川,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农信电子商务公司董事长、上海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主任,既做企业老总,也在公共机构任职,她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一份创业的激情、一种IT出身的务实和一份既固守又思变的坚持。
占锦川告诉记者,10年之中他们有过太多的尝试,太多的失败,但是对未来她却是充满信心,"去年7月份,我去了一次台湾,看到一个哈佛毕业的女孩子在台北做高端农产品的配送,前三年都亏损,第四年盈利。我们推广健康生活的理念是一致的,做法也比较相近。我看到了希望,更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