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起来,用起来才是关键

在发展数字经济的带动下,全国各省市争相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掀起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热潮,已有多个项目相继落地投运。但是,现已投运或正在开建、规划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如何才能真正发挥算力价值助力产业数字化、企业智能化应用落地呢?

激活算力资源,西安人工智能中心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加速度”

对于各地政府而言,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一项着眼未来的投资,看重的是由算力加持带来的科技创新力、产业数字化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当地经济增长。这一点,从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上线,对于当地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就足以说明。

致力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的西安市,近年来将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实现快速发展的路径之一。9月9日,西安市“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期顺利完成调试上线运营,项目一期满负荷运营后可提供300P AI算力,成为西北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中心。

西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后,将基于强大的AI算力底座,应用于智能驾驶、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矿山等多种应用场景,促进当地经济产业发展融合,对于强化西安市人工智能的产业集群、推动陕西的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通过该中心的算力服务和AI创新,与当地优势产业结合,可支撑西安做强6大制造业支柱产业、做大5大新兴产业、做优6大生产性服务业、做精文化旅游产业的“6+5+6+1”现代产业体系,使得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价值,成为西安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硬科技发展新高地的愿景的底气所在。

科研创新新动能,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孵化多项创新技术成果

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投运以后,可以给所在省市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提供算力资源,大幅度降低各类组织机构和企业的算力成本,解决影响科技创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存在算力瓶颈问题,充分发挥和挖掘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价值。

有着“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早在2020年正式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率先启动建设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并在2021年5月31日建成投运了一期建设规模为100P FLOPS AI算力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依托该算力基础设施,武汉以澎湃算力赋能科研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当地行业智能化。

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自投运以来就实现满负荷运行,当前该中心已经为40家企业、4家高校与科研院所提供算力和产业服务。据了解,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强大算力,帮助武汉大学进行遥感领域人工智能研究,打造全球首个遥感影像专用框架(LuojiaNet),实现了遥感整图分析和数据集极简读取处理的重大突破;同时助力中科院打造了全球首个三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紫东太初”,进一步完善了以图生音、以音生图的技术和表现,实现了图文音语义的统一表达。此外,在智能制造领域,AI技术助力长江计算装配车间实现了提质增效的智能蜕变,检测准确率提高10%,约2小时即可完成产线算法更换与迭代,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在智慧零售方面,微晟科技通过引入AI技术,上线智能AI防损系统提升了零售效率。

武汉、西安等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投运和上线,是AI资源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和挖掘的优秀范例,成为辅助当地产业升级、科研创新及企业智能应用落地的强大支撑。

训练算力、辅助运营、短周期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应以“可用”为考量

从西安、武汉投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所展现出来的算力价值优势,给正在规划筹备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省市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建设人工智能中心应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稳定的算力服务、短周期建设快速满足算力需求,全面发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挥的价值,可用、实用、好用才是关键。

首先,训练算力是AI创造力的发动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的算力所擅长的是训练和推理等智能计算,需要具备强大的浮点计算能力和高宽带内存,可针对不同的训练场景和应用推理,通过训练和推理形成完整的AI应用开发流程和场景应用。可以说,建设真正能够服务于产业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才是目的所在。通过训练、持续迭代优化的高质量的AI模型,才能提供企业智能化转型所需要的AI模型。如果厂商没有普适类的AI训练芯片,仅仅以推理芯片来建设的话,难以保障平台产出算法模型的效率,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也就成了摆设。

其次,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要既管“生”,又管“养”。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一般由各地政府牵头,技术支持单位参建。在建成之后,技术支持单位还担负着与当地政府、运营主体共同保障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常运营的责任。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投运以后,技术支持公司不仅派驻大量工程师入驻,同时组建了辅助运营团队,采用“扶上马、送一程”的策略,辅助运营公司开展计算中心算力运营,面向当地企业提供产品、客户、渠道等支持服务,并向当地企业提供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应用孵化、产业发展等服务,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共同构建区域生态能力。

最后,短周期建设,让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更快的跑起来,用起来。建设周期越短,投产周期越早,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就能更及时的发挥作用,满足当地产业所需。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例,从进场施工到正式运营仅5个月,使武汉成为全国第一个正式建成并投运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城市。该中心之所以能够极速建成投运的原因,是因为中心机房建设采用了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该方案最大的特点是通过预制模块化方式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周期是传统楼宇方式机房建设的二分之一,5-7个月就可以完成建设。同时具备AAA级绿色装配式建筑要求,更加节能省电。

联合创新、自主可控,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全栈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深刻改变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加快包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内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才能够让我国有机会和全球领先区域同线起跑,抢占人工智能战略领域的制高点。着眼于未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要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应该从联合协同创新、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高度来推进。

加强联合创新、避免对中国创新企业的阻击和扼杀。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和学科交叉融合导致科技创新难度持续上升、复杂度不断加大。凭借单个企业的力量,难以解决产业链上的所有问题及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为此,人工智能产业的市场参与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共建创新联合的倡议,共同推进落实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挥各自创新优势,形成合力进行技术应用的联合攻关。

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要瞄准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进行新兴产业链布局。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避免重蹈通用计算和半导体产业中的覆辙,防止国外企业或产品在缺少投入研发、产业孵化、生态建设等情况下,通过周期性价格策略对中国创新企业的阻击和扼杀。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人工智能产业更需要全栈解决方案。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到外界的制约和打压,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发展自主核心科技产业的重要性,也给各个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十四五规划将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列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其目的就是要推动决定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核心基础技术自主化。所以,在人工智能领域,从产业发展之初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异构计算架构、AI框架、应用计算架构,乃至未来算力统一调度和运维的标准,只有产业链各企业形成统一的基础软件和应用生态,构建一套自主创新的体系,才能加速中国形成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当前国内多家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技术型企业,始终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在人工智能领域可提供自主可控、安全易用的AI芯片和AI开发框架的能力,围绕构建自主可控的AI产业进行着积极布局。如业界领先的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基于自主可控的AI框架之上,且原生支持大模型训练,并支持端、边、云全场景协同,具备安全可信、高效执行、一次开发多次部署的能力。

面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浪潮,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的“快或慢”,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未来的数字化产业服务竞争力。当前,国家政策为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加码,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国内聚焦人工智能赛道的创新型、技术性企业,在坚持多种自主创新的路径之上,应避免各自为战和互相倾轧,从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形成统一的合力协同发展,力争突破前沿技术,形成人工智能领域核心竞争力,将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应用,为我国的数字经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