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讨论医疗体制改革得失成败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时,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化遗产,应该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这一段时期,国务院"医改不成功"的结论一出,立刻引来各界广泛认同。"有病不敢去医院、比星级宾馆还气派、医生要追病人钱、贵药才被医院爱、高级设备扎堆买",有人这样总结伴随十年医疗体制改革出现的怪现状。
有资料称,从1994年医疗体制改革开始,有条件的医院争相购进大型检查设备,凭借昂贵的检查费赚钱。以PET-CT为例,仪器标价3000万,多数仪器由合作者提供,医院只需提供地盘和品牌。检查一次材料成本约为1800元,但医院收病人一万元。到今年年底,经济发达的广州佛山两地7家医院已经或者即将拥有PET-CT,这一数量比一些发达国家全国的数量总和还多,但它们却只集中在方圆不到50公里的范围内。
突然就想起前一阵子去医院,看到医生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台某大品牌的液晶电脑,看着他们明显不熟练的操作,我当时感受到的,就是信息化硬件和医院"软件"方面的落差,硬件明显走在了前面。
提起这件事是想说,我不敢说"医疗信息化"是十年的"不良遗产",但也存在"高级设备成堆买"的现象,十年的医疗体制改革,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在信息化上。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比如说改革之后,复杂的药品数据,就只能靠电脑来处理。那么,在现在讨论医疗体制改革得失成败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时,如何处理这些"遗产",应该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我们担心的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这种担心应该说不是没有理由。可以想到的是,一旦决策基础发生变化,那就有可能影响具体的操作,可能会有些添加或者废止,而在与信息化须臾不可分割的今天,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对这些硬件资产的处置。
其实,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信息化的软硬件相配合,让它真正为我们的医疗事业服务。比如远程医疗服务,虽然一直渲染得很厉害, 但是总是见不到实际的效果。按理说这是解决不同地区医疗资源差别的好办法,但是概念总是落不了地,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
也许可以借鉴别的设备的处理方法。比如有专家认为,如果广东由政府投资仅设立一个PET-CT检查中心面向全省患者,检查一次只收2500元就能维持运作,更多百姓可以享受到这种顶级医疗技术。
所以有必要大声呼吁,一,体制要变,但信息化不要推倒重来,要保护池鱼;二,信息化要实际, 不要同样让人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