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下午,第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主要活动之一“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论坛暨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发布会”在大连隆重举行。倍受瞩目的《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显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已经进入腾飞阶段。
《2007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的13名学术委员名单,几乎囊括了国内软件业主要权威专家,倪光南、邓寿鹏、陈禹、候自强、柴跃廷等业界权威皆名列其中。
报告主要围绕软件企业、软件产品、区域性软件园以及跨国软件企业中国研究机构四个方面展开。针对软件产业开发投入大、生产成本难于估算、产品易被复制、人是最根本的因素、技术骨干流动风险大等特点,报告首次提出了软件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软件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方程综合评价模型和方法,进而分别从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和政策措施。
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软件收入达4800亿元,同比增长23%,软件增加值1838亿元,软件出口49亿元,较上年增长36%。
报告系统分析了中国软件自主创新的四个主要阶段,针对跨国软件巨头纷纷提升其在中国本土化程度、以互联网软件为代表的中国软件军团的日益壮大、本土软件出口逐年大幅增长等现实,报告指出,中国软件企业已经腾飞阶段。
同时,报告披露,中国软件企业的自主创新仍存在诸多困境,主要有5大问题:
首先是规模偏小,截至2006年底,在中国软件企业当中,57.6%的企业年营收在500万元以下,超过1亿元的企业不足5%。
其次是人才瓶颈,中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极大,国内中小企业在人才的运用上明显处于劣势。中小企业变相成为专业人才的第二培训基地,好不容易成熟的从业人员,但流失的概率很高。
另外,技术乏力也是中国软件企业的一大通病。报告披露,国内软件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领域,平台软件和中间软件的比重低,技术含量不高,软件产品的范围相对狭窄,难以形成自己的特点。
而大量中小软件企业往往为生存所困,严重阻碍和限制了其创新能力。大部分本土软件企业在较低层面上进行着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是一种小作坊式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为了眼前的生存,根本无力开展软件技术创新,再加上盗版泛滥成灾,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很多企业几乎没有研发投入。
资本紧缺也是报告披露的困扰本土软件企业创新的一大难题。“软件属于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创新是需要资金的,而且往往是大量的资金。”但中国许多软件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只能靠投入少的短期项目来维持运作,无法进一步开发投入大、风险高、收益高的大型软件项目。由于软件项目可维持周期短,需要不断的升级换代,软件企业后期发展中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较大。
知识产权保护仍有待提高。报告披露,接受调研的软件从业者皆认同“没有保护的话,创新是没用的”。但多数调查者也反映备受盗版困扰,有损软件开发和研究企业的积极性。
在深入研究了本土软件企业的创新焦虑之后,对比印度软件业成长路径,报告对提升中国软件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从政策层面提升对中国软件企业的扶持力度,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软件出口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关于发布2003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名单的通知》等政策,但在具体的执行上,中小企业往往难以得到支持。报告建议能向中小企业有所倾斜,并建议以产业扶持基金等多种形式扶持和鼓励本土软件企业的创新行为。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2006年,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了《2006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外部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报告建议,企业亦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从企业内部来说,“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要做好几件事:第一,企业要把好自己的用人关,要在过程中管理员工,企业要把员工管理好;第二,企业自己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进行创新的管理平台”。
加大软件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国内软件人才紧缺的现实,报告着力介绍了大连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开创IBT(企业定制)人才培养模式。
建议软件园充分发挥起作为本土软件企业自主创新摇篮的作用。报告认为,在当前全国软件园已超过50家的情况下,吸取前一阶段软件园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发展软件产业为目标,充分利用原有软件园的基础条件,建设和发展一批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