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TB的英睿达MX500,帮我实现固态硬盘存储自由

这两年的DIY市场简直太魔幻了。

游戏玩家从2020年9月开始,一路看着英伟达发布3090、3080,3070、3060Ti和3060,从买不起高端原价卡到买不到平民原价卡,不甘心加价的游戏玩家骂骂咧咧地等到了2022年。

等了这么久,基本该戒游戏的也都戒得差不多了,唯一能激起装机欲望的恐怕就是年末上市的十二代酷睿了。

十二代酷睿采用大小核设计,要性能有性能要续航有续航,一些朋友怀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装起了新机。

要说这2021年年底,除了显卡以外,别的配件似乎都值得升级。

内存升级到了DDR 5,PCIe 4.0和PCIe 5.0接口也出现了,Wi-Fi6模块也普及了,每一个升级都在呼唤你去剁手,这会儿,已经有等等党把预算留给了40系显卡了,逢人就说:买U一定要带独显。

2021年,我也装了新机,一开始只有一块512GB的M.2固态盘装系统,分区后完全不够用,随后另外一个M.2插槽也装了Crucial P5 Plus,容量做到了基本够用,但远没到容量自由。

最近,拿到一块4TB的美光英睿达MX500 SATA SSD,拿到手里感觉分量挺足的,似乎比之前用的2.5寸SSD重了那么一丢丢,当然,也可能是外壳的质感好,毕竟是铝制外壳,也可能是大容量固态盘就是沉吧,毕竟之前没用过,谁知道呢。(开个玩笑)

MX500是Crucial家的消费级固态盘,产品定位上比BX500高端一点,该系列产品已经推向市场好几年了,但作为一款2021年的SATA SSD,性能已经完全不是它的重点,容量和价格(性价比)才是重点。

如今的SATA盘像水一样,很常见,但也很重要,只不过话题性太少,本来也没什么可聊的。而且,一般这种有颗粒的SSD厂商本身品质比较可靠,也很难找出点什么硬伤,搞点大新闻。

从用户的视角看,当一块固态盘大到4个TB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本文先介绍一下这款4TB的SSD,然后,分享使用4TB固态盘的一些经历和心得。

1,拆硬盘看内部构造

小米千元机的拍照品质,大家忍耐一下orz

4000GB的大容量固态盘,开始拆。

每次拆SATA SSD都得感慨一次,2.5寸盘外壳跟精巧的电路板相比,尺寸差的确实有点大,就好像一个人住着三室一厅一样。

上图中,电路板的这一侧只看到两块美光颗粒。

拆下来看看,背面也有两块美光颗粒,为了加强散热,还贴了两个散热贴。散热贴柔韧性不太好,一碰就碎,不知道是不是比原来那种散热更强一些。

把散热贴挪开,能看见用的是慧荣的SM2259 SATA3控制器,旁边的一小块是美光的DDR3缓存,这里有两块美光颗粒,看来每一个就是1000GB吧。

拿着NY135去美光官网上查BGA信息,但是没查到更多具体信息,其实我就是想了解下到底是不是176层的3D NAND,是TLC还是QLC。

MX 500系列规格,图片来自:地址

最后,在www.relaxedtech.com看到了一篇介绍,博文中附上了上图,看来该系列用的都是慧荣2258控制器,容量越大,配的DDR缓存也更大。

闪存颗粒方面,全系列用的都是64层的TLC,原本以为这个容量会上QLC呢,毕竟普通用户写满一次4TB还是挺费劲的。

既然还是TLC,那就更可以高枕无忧的随心所欲的用了。虽然QLC其实也没啥问题,但TLC比QLC更可靠总是站得住脚,所以,我真的没有在黑QLC。

2,简单跑分

测试环境是:

CPU:   AMD 5800X

内存:4×8 32GB DDR4 3200

显卡:技嘉魔鹰3070 Gaming OC

散热:微星360水冷

主板:微星迫击炮 M450

AS SSD Benchmark:

Crystal Disk Mark:

ATTO Disk Benchmark:

Windows拷贝视频文件:

从C盘拷贝到MX500,前几G的容量,用的写缓存的容量,速度肉眼估计大概是2GB/s,稳定后写速度时470MB/s。

从MX500拷贝到P5 Plus,速度460MB/s,稳稳的速度,几乎没有抖动。这里的速度受限于MX500的读速度,只能达到460MB/s。

这里就简单跑跑分,也不去搞什么安全擦除,测试仅代表这次跑分测试本身,不代表你插在电脑也是这个跑分,不代表快写满的时候也是这个性能表现。

3,使用心得

硬盘温度变化

我偶然发现几块硬盘温度差别还是挺大的。闲时温度表现如上图,CD盘和E盘都是直接插在主板上的M.2固态盘,F盘就是今天的主角:SATA口的MX500。

CD盘靠近CPU,但是有马甲,温度36,比MX500高出约十度。E盘被压在显卡下面,没有马甲,温度更高一些,有41度,此时,摸鱼状态的显卡温度大约也有38度左右。

而在玩游戏时,机箱温度会明显上升,靠近CPU的CD盘大约是47度,靠近显卡的E盘,温度达到了54度,此时显卡的温度大约在50-60度左右,而在机箱底部安装的MX500温度还是只有三十度,好像吃瓜群众一样。

大体上,靠近显卡的E盘可能受显卡影响,温度会高一些,不过,也不用担心,即使是玩游戏,即使显卡快70-80度了,M.2盘大多数时候也都处于安全范围内。

英睿达官方的信息显示,“固态硬盘的温度都在70℃以下,大部分固态硬盘的正常工作温度都在50-60℃范围内,如果SSD的温度长期高于70℃,那么就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这不仅会影响读写速度,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卡顿,死机,甚至数据丢失的问题。”

M.2盘的性能比较强,但是温度也普遍比SATA盘高出不少,不过,只要不是高强度的跑分折腾,正常使用,温度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如果对温度特别敏感焦虑,同时对极致性能没什么追求的话,可以选SATA盘。

(2)4TB的SSD要不要分区?

这个问题我搜了知乎以及各种论坛,都没有看见正式回答,或者让我觉得有道理的回答,可能普通用户真的没几个用过这么大容量的,所以,没几个人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吧。

所以,我结合本人的体验做一点建议。

理想中,我是希望不分区,希望少一些目录层级,这样管理文件的效率会更高。因为,除了少数常用的文件路径会记得,而有些曲径通幽处的文件,很容易被遗忘。

手里有个4TB的磁盘,每次打开存了大量文件的文件夹之后,读取的速度都会特别慢,磁盘性能比较吃紧,而换成固态盘,效果会好很多,固态盘不分区会提高管理大量文件的效率。

有人说,固态盘分区会影响性能,这里也粗糙地做个小实验,再次测试一下分区前4TB盘的性能表现,还有2个2TB分区的性能。

然后测一下分区后的数据:

2TB的F盘测试数据
2TB的G盘测试数据

不能说一样,至少简直看不出来有什么变化,所以,大容量固态分区对性能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但是,不分区的风险比较大,分区之后,如果某分区中毒或者故障的话可直接格式化,而不影响其它分区。

从保守的使用体验来说,还是建议按照用途和文件内容进行分类,比如电影和图片放在一起,应用程序放在一起,游戏放在一起。

分区也得有限制,分区越多会导致空间浪费,还可能会出现分区错位的情况,注意查看是否4K对齐,如果不对齐则会影响性能,4K不对齐并不经常出现,我自己也只在克隆系统盘的时候遇到过不对齐的情况。

(3)4TB能干啥呢???

用我手里拍照不怎么样的小米手机拍照,每张照片大约占5MB的空间,4TB的硬盘大约能存放8万张照片。

用迅雷在某电影网站下载电影,平均一部电影大概2GB,大概能存2000部电影,都能开个影吧了。声明,我连续充值四五年爱奇艺会员,是正版电影的支持者,只不过,在爱奇艺上我很少找到喜爱的电影节目。

用Windows自带的Xbox Game Bar录《街霸五》的2K高清视频,一小时大约占了7GB,4TB的盘大约能录500多个小时,为二次创作剪辑留下充足视频素材。

用Steam、Epic游戏平台下载大型3A游戏,大部分是50GB左右的,少数像《荒野大镖客2》这种级别的游戏能超过100GB的,4TB的硬盘随随便便也能存几十个游戏。

在正常人有限的休闲娱乐条件下,很少有人在几年内真的用完4TB空间吧,稍微注意点用,就能用很多年,4TB支持的写入数据量也很大,除非元器件坏掉,不然很有可能成为传家宝。

当然,也有人说,4TB那得多少钱啊,以某东价格为例,不到3000块钱,3000块钱听着吓人。

但是,如果要跟苹果手机对比,装在苹果手机上多加128GB就得多加800块钱,这一对比,SSD简直就是良心啊,作为个人数据资产的大仓库也挺合适的。

最后想说的是,不建议大家买大容量的苹果手机,万一手机坏了开不了机,那里面的照片想弄出来可就费劲了。不如在SSD里备份一份,多一份安全,实在不行再在百度网盘和阿里云盘里再备份一下。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一个小米手机用户为什么要给苹果13 Pro Max用户提建议,但我就是这么想的。

因为前不久,真的有个朋友的iPhone 11开不了机,当时她说,最心疼的就是里面的照片,毕竟女生为手机里的照片花费的心血挺大的,丢了是怪心疼的。

(4)购买建议

那些追求高性能的,特别是主板上有M.2插槽的,直接上M.2的盘,而日常的硬盘,建议有条件就直接上大容量盘,可以是磁盘也可以是固态,目测固态单位容量成本大约是四五倍的样子。

再好的手机撑死了两三年,好的硬盘则是传家宝,想好了就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大品牌的大容量固态,逢年过节,碰见好价格就冲。(DOIT/朱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