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不久前发布了21年Q4的财务报告,将服务器的折旧寿命从4年提升到5年,网络设备折旧寿命从5年提升到6年,这一财务上的调整,一个季度就可以提升大约10亿美金的“报表利润”,也意味着这一云巨头面临竞争,由粗放型竞争,转入精细化运营的阶段。
回到2015年,亚马逊首次单独公布云计算服务AWS的营收及利润,向世界证明了公共云商业模式的成功。这使得全球的IT和互联网巨头几乎全部加大了云计算领域的投入。
彼时,中美的云计算先行者和开拓者,都凭借超前的战略眼光,无论是技术和商业上都占据了相当的领先优势。
然而,时间来到2021年,不仅云计算行业的整体增速进入瓶颈期,且不论美国还是中国的领先厂商,营收增速都低于挑战厂商,其份额差距正在被后来者不断缩小,这或许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云计算的上半场已经接近尾声,竞争进入白热化。
云的上半场是规模和效率的比拼
回顾云计算上半场的技术竞争,某种程度上是围绕计算规模化和计算效率提升展开的。
计算规模化
国外领先厂商亚马逊AWS,首先通过EC2、S3等服务,奠定了云计算基础服务的标准。随后,在全球各国大力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迅速进行规模扩张,市场份额一度达到超过50%以上。这既是技术优势,也是商业优势,使其成为率先盈利的云计算厂商。
(来源:AWS官网)
国内云计算先行者阿里云,当年由于随着电商业务的快速增长,遭遇传统IOE架构的规模瓶颈,不得不展开了云计算的自研,在全球率先突破了5000台集群的规模瓶颈,这才发展出中国自研的云计算技术。
计算效率
伴随规模增长,效率问题愈加凸显,数以万计、十万计的服务器资源,如何在云平台上得以高效利用,成为产业技术攻坚的共同方向。
虚拟化效率提升。随着CPU核心数量的增长,Xen虚拟化技术逐步被KVM所取代。随着云上IO密集型应用的发展,IO虚拟化成为性能瓶颈。2017年,中美的云计算两巨头又不约而同的领先业界发布了软硬一体的虚拟化加速技术,大大提高了IO虚拟化性能的上限。几年后,DPU的概念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
容器技术细化资源粒度。容器技术的出现,方便应用进行更细粒度的拆分,相比虚拟化技术更加轻量化、具有更好的弹性,在云上更是如虎添翼,更成为云原生的核心理念之一。
函数计算提升时间维度的资源利用率。函数计算一方面达成了serverless理念,使得应用开发更加便捷,更使得计算资源可以在时间维度上进行毫秒级的调度和分配,按需调用。
云计算的规模突破,从技术上使得超大型的互联网服务可以在云上运行,而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使得公共云可以通过弹性共享降低用户成本,商业模式得以成立。这两点构成了云计算上半场算力逐步上云的主要内因。
只是随着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计算规模和效率的差异,不再成为用户视角的一个痛点。那么,云计算厂商将会如何相互拉开差距呢?
云计算下半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上云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使得部分客户进入观望,云计算历经数年的持续增长后也遭遇了瓶颈期。
首先是数据安全和隐私的担忧。数据时代,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对云上数据的安全性格外关注。一旦存在云上的数据发生丢失或泄露,造成的损失对用户将难以衡量。
其次是厂商锁定的困扰。云厂商的技术路线各异,纷纷提出各自视角的最优技术方案,但从用户视角,一旦选定某一家云厂商的独有方案,以此构建的应用进行迁移,代价会非常高。
最后,云计算新的服务层出不穷,上云所面临的知识点爆炸和技术体系重构使得许多企业和CIO们犹豫不决。
因此,云计算的下半场,安全、兼容性、易用性可能成为云厂商的共同努力方向,成为整个产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安全方面,云安全服务和能力将成为云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隐私计算的提出也愈发受到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视。
一些云厂商率先提出了用户数据透明的概念,使得用户数据在云上的所有的操作和访问可见、可审计,也不失为解决用户数据隐私疑虑的尝试。
为了打消用户心理上对安全的顾虑,混合云、分布式云等概念被提出,从市场效果看,确实分流了一部分云的用户。混合云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存在,但是从长期看,公共云仍然会越来越成为行业的主流,因此在公共云的安全和隐私技术发展上,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兼容性方面,云厂商先后开放各自的API,但是由于技术架构和产品族设计的差异化,用户视角来说反而变得更加复杂。
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行业共识,减少用户上云的困扰,形成API的最小合集仍然有待所有厂商共同解决。
此外,国内外云厂商联合推出了OAM(Open Application Model)的理念,另辟蹊径,提出将应用与部署、运维分离的思路,在现阶段难以全面解决兼容性的现实情况下,先对应用进行解耦,避免整体按基础设施重构的复杂性。
开源或许是解决兼容性的途径之一。新的技术理念,可以通过开源项目进行落地和细化,并通过开源的方式为更多厂商所接受,逐步形成产业共同的方向。例如OAM通过KubeVela开源项目进行推广,并已成为CNCF sandbox项目。而龙蜥开源社区的发起,更是为了建立国内的CentOS操作系统替代的统一标准而设立。
易用性方面,低代码开发,serverless等新技术的出现,力求简化用户的开发和部署,自动化运维和性能监测等配套工具也在不断完善中,使得用户可以专注于业务模型抽象,而不用关心代码编写、底层运维、资源弹性伸缩,使得用户可以从轻量化上云,最快感受到新技术的红利。
虽然在计算规模和效率上的技术创新并不会停止,但相比于云计算上半场厂商间性能指标数字不断刷新的“军备竞赛”,云计算下半场的比拼,相对更加考验云厂商的“内功”。
云计算最终会演进为产业的共同选择,成为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的“新技术”,而如何从用户的视角,真正解决他们的诸多困惑和疑虑,将成为影响用户决策的又一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