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

宁城县位于赤峰市南部,总面积4317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全县34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6万,1个管委会和1个街道办事处,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2007年宁城县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县抓住机遇、同心协力,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制订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发动、收缴参合资金,全县参合人数达到40.3万人,参合率86.7%。 2007年3月1日正式为参合农民实施了医疗费用补偿,实现了网络直报。在落实合作医疗制度之初,宁城县将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在自治区卫生厅、

赤峰市卫生局以及哈尔滨联德信息技术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以最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新型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省略了手工操作环节,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网络直报系统的一步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基本做法

1.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达成共识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启动伊始,通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的了解及合作医疗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进行反复的论证,认识到现在正处在一个信息与科技时代,卫生信息化是行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主题。而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站在较高的起点,采用智能化的管理、信息化的手段来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才能使这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信息量大、管理要求高、涉及千家万户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工作得到真正落实。这是宁城县在落实合作医疗工作之初,在领导层形成的"科技加管理"的新共识。经过统一思想,有了这种共识,县委、政府明确提出:一定要把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现场直报机制、建立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作为2007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为重要的工作来抓。思路决定出路,有了明确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为做好这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研究、注重实际、科学决策

为保证该项工作在短时间内落实到位,全县上下一心,采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部署,协调有关部门间的关系,认真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分析全县组建网络平台的必要性;全力贯彻"科技加管理"这一指导思想,做到"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加快步伐、加速见效",使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抓基础。主要是抓装备建设、基本信息录入、网络建设和技术队伍建设,做到舍得花资金、花力气、花本钱。为了使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能顺利运行,全县在上级配套硬件设备没到位的情况下,先行出资30多万元购买了电脑、打印机和扫描仪等必需的设备;出资7万多元购买了网络服务器,做到每个定点单位硬件及时到位,为网络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设备的配置上本着兼顾高起点和未来更新换代两方面的要求,做到既要好又能配套,确保了设备几年不落后,更新换代不复杂。

二抓培训。有了畅通的城域网络,还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做支撑,培训不到位,再好的机器、再好的软件都发挥不了作用。因此,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做好人员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技术队伍建设方面坚持三条原则:一是抽硬人,二是硬抽人,三是严把人员入口关。规定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懂医疗,业务能力强;个人基本素质高,具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按照这一原则组建了一支年纪轻、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队伍,从而为合作医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聘请了合作医疗软件工程师、计算机操作专业教师,对信息管理人员集中强化培训。全县仅用14天时间,使所有从业人员能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合作医疗信息管理软件的操作与使用,做到了建设与培训同步。

三抓规范。完成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性工作,已经到了春节前夕,为了保证三月份信息管理软件能如期使用,全县合管办和定点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人员利用春节休息时间,投入到紧张的数据传输、业务审核试运行工作中。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正式运行时数据准确、操作无误、网络运行稳定安全。目前网络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合作医疗工作的各个方面,系统内部建立健全了封闭城域网和宽带网,预设了与自治区和赤峰市进行数据传输的外接口,将来可与区、市建立畅通的数据传输网络。

3.遵循规范、科学规划、统一建设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是一项"行为主体多元、决定因素复杂、管理成本较高"的庞大系统工程,各地、各单位的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专业人员配备、政府重视程度、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果,如果设备、标准和流程不统一,任其自主选择,允许其各自为政,稍有不慎将可能导致一系列技术问题出现,参合农民将不能正常得到补偿兑付,政策得不到落实,甚至导致合作医疗工作陷入瘫痪,势必严重影响全县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宏观决策分析、基金运行管理、审核补偿落实等各项工作的进行。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注意遵循规范、科学规划、统一建设,县里制定了科学的标准,统一购进了设备,建立了以县合管办技术支持为依托,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在线资源数据上传下载、录入、审核、结算、补偿等模块,架起县合作医疗数据中心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直报联系,实现技术支持和资源共享;县合管办与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下配合,及时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弥补使用中的漏洞,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逐渐摸索出了符合工作实际的流程,并通过操作系统逐步加以实现。同时,以合作医疗信息管理软件为蓝本,结合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和教训,编写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操作实用手册》,被赤峰市推荐到全市其他旗县合作医疗工作进行参考。

二、主要成效

1.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农民报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用系统运用现代通讯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会计学、医疗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多种技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中的费用测算、基金收缴、支付补偿和监督审计等工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该系统设计采用多技术紧密结合,全县联网,实现合作医疗数据高度共享。所有数据传输、日常管理工作可以通过网络用几秒钟的时间来完成,比手工方式快了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例如:住院患者费用信息的传递,不使用网络传输,可能需要工作人员乘车几小时送到合管办,现在通过网络,几秒钟即可传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办理时间。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使用为管理工作建立了一条"高速路",更方便了农民报销,让群众享受到了信息化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也结束了手抄笔录传统意义上的工作运行模式。

2.降低了工作成本,规范了工作流程

全县40多万参合农民,平均每天门诊报销上千人,入出院上百人,从定点医疗机构的上报,到县合管办记帐、汇总、审核、查询、报表等,所有这些工作如果依靠人工来操作,工作量之大是可以想象的,而正是通过网络信息传输使这些工作从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由于基本信息电脑统一存档,基金、补助、支出统一管理、信息高度共享,从而实现了合作医疗业务处理简单化、自动化,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失误。既快速准确,又规范灵活,保证了合作医疗数据的准确、严密、安全。

3.方便了管理者监管,提高了科学决策能力

信息网络化的实施,不但可以及时准确对合作医疗各项业务进行处理,而且能自动提供各项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对合理控制费用,对合作医疗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对调整政策进行前瞻性分析预测,及时将各种信息反馈上报到有关管理和决策部门,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依据提供了保证。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合作医疗业务办理的服务质量与效益,提高了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水平,使管理更加科学,制度更趋完善。

4.消除了农民疑虑,确保了资金安全

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让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遇到最为困惑的就是农民对合作医疗所持的怀疑态度。农民担心合作医疗经费会不会被截流、挪用,甚至贪污、私分;担心在补偿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因人而异;是否能一视同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使用了信息化网络管理,在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管理、使用、报销等环节上,有效堵塞了漏洞,使资金管理更为公开、透明、准确、科学,尽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弊端,消除了农民的疑虑,保证了资金的安全。

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宁城县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基本达到了政府满意、群众反映良好、定点医疗机构方便的目的。同时得到了自治区、赤峰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三、几点体会

第一,领导重视是关键。信息化建设技术性强,涉及面广,运用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较多,能否取得成效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取决于领导重视和熟悉程度,领导的思想统一程度,保障措施落实程度,具体责任人事业心程度。全县在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都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建设推行下去,正是我们有着一抓到底的决心,有着必须抓出效果的信心,有着凝聚全部力量做好工作的恒心,才使我县的信息化建设以最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得以顺利实施。

第二,科学决策是先导。推进信息化建设,科学决策是先导。首先是积极向自治区卫生厅、赤峰市卫生局申请,争取支持和帮助;二是充分调动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争得联德公司、网通公司在建设中的通力协作;三是发挥卫生系统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力争上游精神,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条不紊的保证。从而使宁城县的信息化建设能够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全面推进。

第三,利用现代科技工具实施管理是行业管理的趋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对各试点县而言都是一项新事物,且在初期一般都处于时间紧、任务重,机构刚组建、人员刚"凑"齐,行业政策不熟悉,业务流程不了解的状态。在此阶段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介入显得尤其关键,用信息化的手段对辖区信息、参合人员的录入、业务流程处理等初期方面的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夯实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对今后整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有可能导致整个合作医疗工作陷入无序的状态,出现不用计算机管不了(数据太多)、上了计算机又管不好的尴尬局面,最后不得不推倒重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第四,加强沟通、取长补短是做好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的有效办法。新农合是发展中的事物,自然需要不断调整、日臻完善。目前各地基本上都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边走边看,边做边调,边调边改"。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软件研发公司具有进入行业早、各种政策熟悉、推广经验丰富、人员素质高等特点,我县与哈尔滨联德信息技术公司沟通合作的非常好,日常工作中经常进行沟通,接受他们的指导,这对于顺利实施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应该是上下级之间、试点旗县之间、研发公司与各级行政主管单位之间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多次数的反复沟通和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统一政策认识、规范业务流程"的目的。

第五,长期、多样化的维护服务是信息化建设能否长期、有效进行的基础和保证。任何一个好的系统要想得到广泛和长期的使用,一方面系统需要不断升级、完善,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有着连续和强有力的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的政策支撑,真正实现"硬件不足软件补、软件不足政策补",将计算机技术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和实现合作医疗信息化的协调、稳定、长远、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