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IT网站InfoWorld今天发表署名尼尔麦卡利斯特(Neil McAllister)的文章称,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兴起,有着盖茨接班人之称的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Ray Ozzie)的作用也日益显现。他将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战略思考与谷歌在云计算领域展开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仍然要面临不少的挑战。
以下为文章全文:
盖茨接班人重任在肩
雷奥兹的工作可不轻松。作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亲手挑选的接班人,这位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刚刚上任18个月。但在不同人的眼中,对他的这一职位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的上任象征着微软大胆挺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还有人认为这标志着微软彻底衰落的开始。
在微软的股东看来,前景显然很严酷。过去10年间,微软的股价表现一直不温不火,而截至2009年6月的财年内,该公司的净收入却出现有史以来首次下滑。该公司还宣布了历史上首次裁员,虽然最初宣布裁员5000人,但实际数字却超出了这一计划。但最坏的还在于,微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首次遇上了足以与之抗衡的强大对手。
这个对手当然就是谷歌,而且这家搜索巨头还在无情地拓展业务范围,几乎在所有领域都与微软展开了竞争:谷歌希望将互联网打造成为一个应用平台,这一计划会对PC软件和操作系统的地位构成挑战,而这两项业务正是微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谷歌大举进军移动设备领域,使得外界对桌面计算的理念产生了质疑;谷歌推出的网络服务和开源软件也对微软的核心商业模式构成了威胁。从哲学上讲,谷歌是反微软的(anti-Microsoft),而且可以凭借这种行为赚取大笔收入。
相比而言,微软在改变市场格局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网络领域,IE支持的标准较少,而且经常出现漏洞,有的漏洞甚至长达数月无法修复。 Windows Mobile的销售业绩开始放缓,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该产品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仅为7.9%。虽然微软新版搜索引擎必应 (Bing)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但由于与运营商Verizon签订协议,强迫黑莓用户使用必应搜索,仍然引发了不少用户的不满。总之,尽管微软仍是桌面软件领域的龙头老大,但除此之外,其业绩表现都令人大失所望。风险投资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甚至曾在2007年就曾宣称:微软已死。
但奥兹却有他自己的计划。随着Windows 7的发布,微软Windows业务逐步回到正轨,而新版Office也将于今年发布。因此软件加服务(software plus services)便成了微软的新口号,它标志着微软的战略转型。这将影响到微软的方方面面,从软件的研发、推广和部署方式到微软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奥兹并不想在谷歌的主场击败谷歌,但他却希望让谷歌明白,软件市场以前是微软的地盘,以后仍将属于微软。但要取得成功,他必须要改变微软的发展战略。
奥兹法则:软件加服务
大约五年前,当时刚刚出任微软首席技术官的奥兹曾经发表过一篇备忘录,描述了他对微软今后发展的看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简单的服务和刚好够用而且能够提供服务的软件。企业逐渐开始考虑,基于服务的规模经济将会以何种方式为他们提供帮助。例如降低基础设施成本或者按照需求部署解决方案,并且以注册费的方式获取服务。
换句话说,奥兹那时便认为,微软是时候在谷歌的主场与之展开竞争了。但在奥兹看来,微软应当以不同的方式推出网络服务。谷歌将浏览器视为各类软件的最终客户端用户界面,并将云视为所有数据的最终储存地;而奥兹则认为微软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推出相应的服务改进传统桌面软件。谷歌希望将简单的客户端与强大的应用服务相匹配,奥兹则希望将丰富的客户端应用与简单的服务相配合。
这并不出人意料。在加盟微软前,奥兹便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力推这样一种概念:将PC与网络相整合要比单独的PC和单独的网络都更为强大。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奥兹创办的Iris Associates公司开发出了一款基于网络的群件(groupware)平台,也就是后来的Lotus Notes。在Lotus于1994年被IBM收购后,他又创办了Groove Networks,这是一家专门开发P2P协作软件的企业。当微软2005年收购Groove Networks时,奥兹随之一同加盟微软。
如今,奥兹领导着3.6万名微软开发人员,通过多种努力重启微软的云计算战略。他计划为消费用户提供免费的服务,并通过广告获取收入;为企业提供SaaS(软件即服务)业务;将服务与桌面软件紧密整合到一起;并推出一个平台,允许微软庞大的开发者社区自主创建网络应用和服务。
这一计划开始的进展非常缓慢。在奥兹入职的早期阶段,微软的开发人员将主要精力都放在Office 2007、Vista和Windows 7上。但不为外界所知的是,微软与此同时也组建一个专门的产品团队,帮助奥兹实现以服务为导向的战略。结果是,即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Office 2010将成为一款里程碑式产品。原因有二:该产品将与Windows 7一同完成微软最新的旗舰产品升级;更重要的是,这将是奥兹以软件加服务为武器向谷歌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
把Office搬到网上
Office 2010最具创意的功能,同时也是对谷歌最为直接的挑战就是备受期待的Office Web Apps,也就是网络版Word、Excel、PowerPoint和OneNote的合集。借助这款产品,用户就可以使用任何标准化的浏览器查看和编辑 Office文档。表面看来,Office Web Apps是微软对谷歌Docs的直接回应,但这两款产品的战略却存在差异。
谷歌Docs意在成为一款革命性的产品,打破传统的软件模式。与多数桌面软件所采用的文件和文件夹模式不同,该产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存储文件的,具体模式类似于电子邮件的收件箱。与微软Office相比,该产品的文本格式和图片性能要低得多,而且在导入文档时会丢失大量格式。但Docs强调的是一种创新的协作方式,并且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模式发布内容。
虽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微软的Office Web Apps比谷歌Docs具备更强的技术优势,但他们的野心却要小一些。微软网络存储服务SkyDrive将为Office Web Apps提供文档存储服务,从而模仿Windows的桌面。安装了Office 2010的用户只需点击一个按钮,便可通过桌面版软件打开存储在SkyDrive中的文档。通过该程序进行网络协作的流程将与谷歌Docs一样便利,但 Office Web Apps的主要目的是对桌面软件进行补充,而不是彻底取代桌面软件。
Office Web Apps可以完整显示Office文件格式,这突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就连复杂的页面布局都被完整保留下来,这一点与谷歌Docs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做法有许多优点:对于用户而言,无论是用旧版还是新版Office创建的文档,都可以直接利用Office Web Apps来浏览和编辑,而且格式不会被破坏。对微软而言,不仅可以借此强调Office文档格式的重要性,还可以突出文件这一概念本身的重要性,进而可以突出桌面软件的重要性。
微软此前就曾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网络应用。Exchange Server所附带的Outlook Web Access组件并非想要替代Outlook桌面客户端,与之相同,Office Web Apps也只是对桌面软件的一种补充,为用户提供便利的网络功能。但Office Web Apps还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即提供三种不同的配置:一种是针对所有用户推出的免费版本,但需要通过广告获取收入;一种是面向企业推出的不包含广告的版本;还有一种则是由企业自己部署的版本。
条条大路通SharePoint
显然,让用户自己部署软件一直以来都是微软赖以谋生的手段。这类用户可以选择将Office Web Apps部署在SharePoint Server 2010上。这款即将发布的产品是微软为内网应用开发的全能解决方案,但该产品同样还具备其他优点。
SharePoint是一款基于网络的平台,允许用户通过预先配置好的组件快速创建和部署工作组应用。由于市面上还存在一些开源的替代品,使得这款封闭平台招来了外界的批评。尽管如此,SharePoint丰富的服务仍然使之成为微软历史上增长最为迅速的产品。随着Office网络工作组的联系越发紧密,即将发布的新版SharePoint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进一步整合Office 2010核心应用。
除了Office Web Apps,SharePoint Server 2010还能够为SharePoint Workspace提供托管。这是一款功能丰富的客户端协作环境。事实上,SharePoint Workspace是奥兹此前开发的Groove改良后的产品。但在新的界面下,这款产品却变成了一款名副其实的胖客户端(thick- client),能够与SharePoint基于网络的传统服务进行对接。从某种意义上说,SharePoint Workspace之于SharePoint就好比Outlook之于Exchange,可以为间歇性连接的用户提供数据同步功能。Outlook的功能比Outlook Web Access更为丰富。与之相同,微软也相信,用户会更加倾向于SharePoint Workspace,而不是谷歌Wave等完全基于网络的协作工具。
谷歌的主要优势在于,该公司所提供的云计算应用不需要企业自己部署硬件,也不需要安装软件,甚至不需要维护。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微软也开始以注册费的模式利用其数据中心为用户托管SharePoint和Exchange服务器。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获得自主安装服务器的大多数益处,但麻烦却会少得多。
开放数据中心
微软的计划不只是外包。奥兹的最后一个秘密武器,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便是Windows Azure云计算操作系统。这是一款由微软MSN团队和Windows团队协作开发的产品,Azure是一组服务和API(应用编程接口),允许用户使用微软的基础设施开发和部署规模化的网络服务,其模式与亚马逊和谷歌等竞争对手提供的云计算平台类似。
但与竞争对手不同,Azure进一步传递了微软的理念:在与客户端软件配合的情况下,云计算服务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例如,微软已经在Azure API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个名为Live Mesh的应用,该服务能够将云与客户端电脑中的文件进行同步。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云与客户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Azure的基础是微软的.Net平台,而开发者既可使用ASP.Net也可使用.Net语言来编写云计算应用。在Full Trust模式下,应用甚至可以调用包含非托管代码的DLL(动态链接库)文件。另外,由于Azure与Windows编程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开发者可以使用相似的客户端工具来开发云计算服务,包括微软的旗舰产品Visual Studio IDE。在Visual Studio 2010中,开发者甚至可以为SharePoint 2010开发应用,使之成为一款一站式的服务器应用开发环境。
但除了推出一款以Windows为中心的云计算产品与谷歌对抗外,还有一种商业因素促使微软向Azure开放其数据中心。尽管微软对网络应用基础设施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其网络服务目前仍在亏损运营。为了与谷歌竞争,微软大规模的扩充了数据中心,而通过让外部开发者使用其基础设施,微软便可以更好地抵消这部分成本。同时还可以等待必应及其他服务逐渐夺取市场份额。
不只是技术转变
简单来说,奥兹的战略就是为用户提供与谷歌云计算服务相同的益处,但又不强迫用户放弃他们已经习惯的传统流程、做法以及所使用的软件。这种想法很有趣,虽然很多人会认为,微软希望将桌面软件与网络服务紧密结合的做法让人想起了该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一种做法:将各个产品线进行整合,从而鼓励用户同时购买这些产品,并最终将用户锁定在微软的平台中,尽管如此,软件加服务的好处的确非常具有吸引力,使得用户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谷歌Docs、Zoho和OpenOffice.org等产品都是Office的免费替代品,对于这些产品的用户而言,通过广告支持的免费版 Office Web Apps无疑会具备强大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对于只是偶尔浏览、打印或对包含复杂格式的Office文档进行小范围修改的用户而言,不再需要购买完整的 Office套件。此举将令Linux用户格外受益,这些用户此前只能够利用Wine Project来使用旧版Office软件,而且过程非常繁琐。
微软将推出基于注册费模式的托管版SharePoint和其他服务器软件的做法也将获得用户的支持。尤其是对那些无力管理和维护后台系统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款产品将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报告,按照使用量来付费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
但在微软的新战略中,最重要的方面或许还是改变这家软件巨头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与以往每年收取许可费的模式不同,微软今后可以从用户那里持续获得收入。无论是通过软件销售、按照使用量计费的注册模式还是广告收入,都可以不间断地为微软贡献收入。
这一战略肯定会令部分用户不安,但微软的战略转型还可以产生意外的收获:想要让更多的用户使用其网络服务,从而获取更多的收入,微软就要支持更多的开放网络格式,从而使得今后的IE浏览器支持更多的标准。
更妙的是,通过注册费、广告费和Azure平台获得的收入可以减少微软对软件销售的依赖。这样便可使之不再过分地保护专有软件,使得微软与开源和开放标准社区的关系得以改善。微软曾表示,将致力于与其他软件厂商,包括开源技术和产品供应商建立联系。而且该公司也的确做出了一些旨在调和双方关系的行动,例如资助CodePlex基金会。即使以往的过节不会很快被遗忘,微软仍然应当放下身段,与开源社区进行一些更为真诚的互动。相信开源社区也会欢迎微软的这些举动。
仍需面临内部挑战
但批评人士认为,微软的未来不可能如此光明。他们认为,在奥兹有能力击败谷歌前,他必须首先面对更为棘手的问题:微软逐渐丧失了好斗的企业文化。在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担任微软CEO的十年间,很少遇到谷歌这样强大的对手,因此部分分析师担心微软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
内部人士警告说,微软的勾心斗角以及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已经伤害了它的创新能力。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微软前高管迪克布拉斯 (Dick Brass)曾表示:微软有着一种畸形的企业文化,已经建立起来的大型团体会欺凌新兴团队,贬低他们的努力,通过不正当的方式与之争夺资源,并最终彻底将其排挤在外。
对微软的竞争对手而言,这种描述非常熟悉。他们早就为此感到惋惜,在他们看来,微软很少进行创新,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封闭的文档格式、隐藏的 API、产品捆绑、幕后交易、消极的推广策略以及其他的反竞争策略来获得市场地位。但有理由相信,奥兹不会在这方面效仿盖茨的做法。他在2005年的备忘录中催促微软产品集团积极竞争,但同时也要肩负责任。例如,允许外部开发者完全平等地访问Windows API。但以往的陋习很难消除,更何况是微软这样一家大型公司。
如果奥兹无法在微软内部培养出一种创新的文化,那么在某些竞争中,微软便已经失败了。这家软件巨头目前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便是在智能手机市场重获竞争地位。鲍尔默自己也曾承认Windows Mobile 6.5的表现糟糕。Office 2010的目标是为PC、手机和浏览器等多个平台提供最为优异的办公体验,但如果Windows Phone 7 Series再度令市场失望,那么这一目标就将胎死腹中。
微软无法承受这种错误。如果这家软件巨头仍然固执己见,阻止奥兹带领微软重返正轨,它的前途就将充满艰辛。由于微软的收入很高(2009年的运营利润高达200亿美元),所以它不会就此消失,但的确有可能逐步被边缘化,而IT市场未来的趋势则会完全由谷歌等竞争对手来引领。由于肩负如此重任,所以奥兹的工作并不轻松,但的确令人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