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服务器的CPU是供给血液的心脏,那么IBM的X架构就是支配整台服务器的大脑。
写在IBM X5架构发布之前,有很多感触,X架构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演变。 在2001年,IBM推出第一代X架构芯片组X1,令x86服务器开始具有扩展性;2003年X2问世,IBM将它设计成可以担当数据库服务器的重要角色;2005年的X3,则强调应用程序可靠性。2007年末,IBM推出模块化的企业级X4架构芯片组。再过一个月,我们就可以领略X5架构的风采了。
以前,我们总是会说CPU有多么多么的重要,而且平时也一直都在关注CPU技术发展的进步,每当看到最近的进展时都感到万分惊喜。而现在想来,有点太过夸大CPU的技能。服务器是个整体,正因为有了内存、I/O、芯片组以及CPU等各个组件的分工协作,服务器才能将业务分步完成。割裂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可以的。这就好像人的身体一样,CPU是心脏,其他如内存、芯片组等都是人身体的手脚神经等器官,大家组合在一起,才能使一个人正常运行。
而IBM的X架构在整个服务器的组成中又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IBM的X架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
于1998年IBM提出并在1999年3月美国纽约宣布推出了极具创造性的"X架构",当时该架构被预测将在未来5年内将IBM基于工业标准的 Netfinity服务器的处理性能提升到可与大型服务器系统相媲美的地步,从而使IBM的Netfinity服务器成为真正适合现在和未来需求的企业级 服务器平台–"X架构"由此诞生。
随后在2001年,IBM基于X架构服务器设计蓝图基础之上在实验室里成功引入了大型机的四项核心技术:Xpand On Demand(按需扩展)、XceL4(4级服务器加速缓存)、Active(活动内存)和Remote I/O(远程输出/输出)。这种服务器架构在I/O(输入/输出)、Memory(内存)和performance(性能)等方面较原来的X系列服务器来说都具有革命性突破,是IBM X架构的第二代服务器架构。这种服务器架构主要所应用于的新技术包括:XpandOnDemand(按需扩展)、系统分区、PCI-X、远程 I/O、Active内存(高速DDR内存、ChipKill内存、内存镜象、内存热添加/热更换技术)、可达400MHz前端总线、四级缓存和动态监测。
"X架构"的英文是"X-Architecture",它是IBM的交叉服务器战略,将中、大型服务器,包括AS/400、RS/6000、S/390上 面的一系列领先技术(光通道、远程联接诊断、超级并行交换开关、热插拔和热添加)系统地移植到工业标准服务器上,系统吸收IBM在高可靠企业计算系统方面 的技术精华。这种移植战略为IBM的工业标准服务器提供了更优秀的功能,而且不必重新创造新的技术和方法。使用在IBM中大型服务器中业经证明的功能,将能够为复杂的IT环境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费用,提高互操作性。
由于IBM这些全新技术的加入,令服务器的运转更加顺畅,而IBM的X架构作为IBM专为服务器打造的一个整体的服务器平台解决方案,整体调配了服务器内部的所有资源。无论是Xpand On Demand扩展、XceL服务器加速缓存、Active内存和远程I/O等技术,无疑都是调配服务器性能,从CPU(即心脏)中蹦出的能量(即血液)通过X架构,传递到服务器各个组成部分中,除了调控外还为系统性能添砖加瓦,令X86系统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