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软深耕行业,在制造业表现尤其突出。据悉,中国制造企业500强,帆软合作占比已超60%。8月17-19日,在广州召开的“帆软2023智数大会”上,赛力斯和东莞新能德这两家制造业的代表对帆软的解决方案好评如潮。
开源节流:帆软的牛刀小试
通常认为,数字化就是无休止的投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企业都十分谨慎,这在利润率低下的制造行业表现尤其突出。但赛力斯汽车通过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应用与建设,不仅扭转了下降的势头,而且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赛力斯汽车一直认为自己是在精打细算下做精品工程:一旦提出IT项目的时候,通常都会面临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现在做?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来做?只有把这三个问题说清楚了,规划和意向才可以真正落地。然而,这三个问题,IT团队很难从业务侧的角度来用定量的方式呈现其价值。
“帆软的报表为管理者提供了最直接的感受”。帆软大制造事业部资深顾问孙前对此深有感触。为了保持恒温,一家冰砖奶砖工厂在低温储藏室设置了大量的风扇,但效果无法评估。工厂为此做了一个可视化大屏监控室温,对风扇的数量进行优化,按需启动,结果每天节省数千瓦的电量。再比如现在流行的无纸化工厂,通过一套帆软简道云就可完成全部流程表单搭建,“平均每年节省80万纸张费用”,这是帆软客户的真实反馈。
发掘赛力斯数据价值:帆软超越同侪
位于重庆的赛力斯汽车,在新产品研发方面与华为展开了密切的合作,2022年,问界系列三款车型上市,270天,销量8万+。在疫情反复以及供应链受限、物流受阻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创造的成绩,成为了行业内备受关注的现象。
这项工作仍将是明后年的重点,而在数据分析和内部数字化管理方面,赛力斯选择通过帆软BI产品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
早期,赛力斯集团旗下东风小康和赛力斯汽车为满足业务需求快速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数仓,但建好之后很快发现性能存在不足,无法支持数据量的快速增长。
2020年,东风小康和赛力斯汽车开始挑选平台,先后考察了帆软的FineReport、FineBI、FineTube(FineDataLink前身)和分布式仓储的工具,以及Hadoop一类的开源工具和其他一些付费的产品。对比发现,帆软的解决方案从报表、数仓及工具全都能够支撑赛力斯,而其他厂商仅能够支撑一部分。
除了产品性能方面,两家企业信息化负责人强调,选择供应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该公司未来的战略方向,如产品是否持续投入,能否成为长期支持伙伴,遇到性能问题时能否快速解决。
综合评定的结果是,帆软从产品性能、团队支撑以及公司战略都超出其他厂商。据赛力斯汽车数据分析负责人刘勇介绍,2020年,公司制定了全局数字化转型五年工作规划,即2021年至2023年,完成全部业务的数据化,打通共享研产供销服各业务领域数据;2024年至2025年,协同数据分析平台、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从活下来到高质量活下来:帆软在新能德大显身手
“数据只有用起来了才发现问题在哪,如果不去使用,那永远不知道问题在哪。”对于数据的价值,东莞新能德IT总监张勇刚深有感触:“这个思路可以倒逼业务系统自身的优化。”
锂电是白热化竞争的行业,2019年前软包锂电池细分行业上下游企业有4400多家,目前仅存2045家,竞争非常残酷。东莞新能德公司是一家锂电池生产厂商,将上游供应商的电芯与自产的电池保护板进行封装,面向手机终端厂商提供真正可用的电池。目前国内市场份额东莞新能德占据主导地位,受到厂商的好评。
张勇刚认为,胜出的因素除了比拼如何做得更细致,还有如何在保证质量比别人更好的基础上将制造成本做到最低。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能做些什么呢?张勇刚表示,新能德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体系构建新的业务核心,将以前更重视自动化、确保生产过程转向以提升管理、策略或者业务执行层面,但企业的现实是人员规模大、利润相对薄弱,尽管数字化的方向是实现全要素互联,但企业实力有不足的情况下,先追求活下来,然后再追求高质量活下来。
导入帆软工具之后,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洞察分析,发现它对业务提供更好的支持。所以现在公司高层以及几乎所有业务部门的领导都关注各种业务报表或者看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通过反复迭代更正,帆软还解决了业务分析洞察实际效果以及连接管理执行的问题,也调动了使用者的积极性。
在应用过程中,新能德发现,数据的异常偏离或者业务目标的缺失,已经关联到管理,将管理动作下发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代价相对比较高。因此,新能德将打造起业务系统平台转化成模型到业务单元去执行,真正把数据用起来、实现数据共享互联的闭环驱动模式作为近期的重点目标。
携手客户“共建”:海内外市场并驾齐驱
帆软是一家本地化企业,但因为不少客户都在进行国际化开拓,也有不少外资企业采用帆软的解决方案,因此,帆软也不由自主地开始了国际化进程,并且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赛力斯在海外设有制造工厂,出海过程中,借助大量的工程软件来海外营销、生产、制造、采购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在数字化工具和软件选择和应用方面也有很多的挑战。总体而言还是优先国产化的系统。在赛力斯看来,像帆软这样的国产数字化工具的技术水平还是很强大的。
帆软制造行业资深顾问孙前接触了一些位于亚洲的全球化企业,尽管他们在制造方面水平很高,但是信息化工具及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张勇刚对此表示认同。他介绍说,东莞新能德在印度开展业务多年,认为印度软件开发受益于其外包开发中心的运作积累,其软件开发体系和管理规范性都有着很强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很高效很强大,尤其是在和中国管理模式的配合上。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IT技术与业务部门严重脱节,东南亚国家表现得尤其明显。这对于帆软这样的出海企业来说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规范性的软件开发体系更便于BI落地并充分发挥价值;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不同,导致IT和业务的协同难度提升,BI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IT数字化建设赋能业务管理,解决企业经营难题,避不开跨部门的协作。
帆软正在努力化解这样的难题。
事实上,无论是在开发设备资产平台时,还是在研究数据解释功能时,帆软在都会听取、吸收和采纳客户的意见,与客户共创共建,把各方对业务理解形成的分析思路固化下来,构成一个闭环。
“共创共建”思路也得到了张勇刚的赞赏。他认为,脱离实际、单纯的技术或者应用级解决方案是没有生命力的,必须要在实际场景加以验证,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大家共同想法解决,让专业的人解决专业的问题。这并不是互相取代,而是互相促进、共同提升。
这应该是帆软业务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信在海外市场也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面向未来:围绕BI,构建企业一站式数据应用平台
伴随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升级,帆软也在不断自我创新。
早期的帆软以报表起家,凭借领先的产品实力和完善的服务能力在商业智能领域逐渐站稳脚跟。如今帆软定位企业一站式数据应用平台,希望能满足企业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数据应用场景。
孙前介绍,帆软能力全景分为四大板块,产品、行业解决方案、业务场景和服务体系,其中行业解决方案和业务场景板块,“复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向。孙前希望能把数十年摸爬滚打中沉淀下来的蕴涵丰富管理思路的业内经验,如应对数据缺失时快速可靠的补救措施,以及具有业务价值的报表等大量复用,从而极大降低数字化分析及推广应用时间和投资成本,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建立数字化分析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解决大量个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