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考虑上全院级的PACS和RIS项目时,经常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如何做PACS/RIS项目的预算?因为过高的预算将造成资源浪费,过低的预算往往使项目无法达到预期的临床应用目标。在一些招标项目中,曾出现巨大价格差的情况,是不是选择价格越低的方案对用户就真的越好呢?
根据多年跟踪研究国内外成功PACS项目案例,以及对照一些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暂时抛开技术细节,从整体投资预算与医院床位数的关系,硬件与“软件+服务”比例入手来进行分析,我认为这两个重要参数可以作为衡量和评价全院级PACS项目预算的合理性的重要考量指标。
第一个参数是医院每床投资金额。
第二个参数是硬件与“软件+服务”的比例。
针对目前三甲医院全院级PACS项目,比较合理的医院每床投资预算是一万元人民币左右,1000张床的医院投资在1000万元左右,500张床的医院投资在500万元左右,1500张床的医院投资在1 5 0 0万元左右是较为合理的。即有效地控制整体预算规模和避免过度采购,又能保证硬件配置和性能,以及软件功能先进性和项目服务到位。同时防止过低预算迫使厂家降低配置和牺牲系统性能来赢得项目,最终又反过来给医院业务造成不良影响。如果预算较低,我们可以考虑先从科室级PACS建设,再扩展到全院。先满足基本应用开始,再扩展到高可用系统架构。总之,预算应该与目标相匹配,才能得到最好的预期效果。
第二个参数是硬件和“软件+服务”的比例,主要是衡量公司提供的软件和服务价格是否合理。对三甲医院来说,硬件和“软件+服务”的比例60%比40%是比较合理的资金使用。即整个项目的60%资金用于硬件采购,40%资金用于购买软件和服务。在40%的软件服务预算中,软件约占25%,服务约占15%。软件是有成本的,它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智力劳动的成果,一个好软件需要一个研发团队经过几年的开发过程才能成熟。而PACS系统的实施本身就是一项为人服务的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地把软件安装到硬件上就结束了,而是通过项目实施团队的大量辛勤工作,使每一位应用PACS系统的人员都能够熟悉系统和满意应用。通过专业的技术服务工作,发挥信息化平台的强有力作用,实现业务流程优化,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作为全院PACS系统项目采购考虑,专业项目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包括前期项目规划,技术方案设计和论证,软件功能配置,硬件的合理选择,硬件的采购和物流管理,系统现场安装,软件调试,影像设备集成,HIS系统集成,系统核心数据集的建立,包括检查代码管理,人员权限管理,报告模板优化等,医生应用培训,管理员系统维护培训,以及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客户化流程优化分析,系统整体流程设计和项目的整体协调组织管理。由于各公司的专业化程度的不同,行业经验的长短不一,以及项目人员素质的高低,提供项目专业服务的质量差别很大。通过对全院级PACS项目构成的分析,和基于国内成功PACS项目的经验总结,要想成功实施全院级PACS项目并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合理的资金投入与适当的软件和服务预算是项目成功的基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