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已成为现代商业公司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一环,硅谷的拉里·埃里森,更是通过不断的并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甲骨文帝国"。在中国,通过国内收购扩大规模,通过海外并购走出国门,成为全球新跨国企业,也是很多企业的梦想。东软集团的刘积仁,就是一个迷恋于并购的人,这位教授出身的掌门人,把并购当成东软的日常工作来看待,甚至有三天内签署三个并购合同的疯狂。
然而,并购也给了中国企业很多沉痛的教训,像上汽收购韩国双龙等,很多收购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些并购不仅没有打开通往国际市场的通道,反而让中国企业损失惨重。就是联想对IBM的PC业务的收购,至今也很难证明其成功,仍热备受争议。东软的收购策略,又是何种情况呢?
刘积仁曾表示,东软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任何企业不是十几年就能打造成功的,和打高尔夫球一样,不能野心太重,老盯着目标,扎实和韧性,是东软人永远不能忘的。
然而,东软的发展,与"不能野心太重"的表态成为鲜明的对比。1991年东软成立,进入了电信业,1992年进入了电力业,1995年进入了保险业,1996年进入了医疗业,1999年东软从应用软件提供商向IT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在后来的十年里,东软将触角一举深入电信、电力、社保、金融、税务、医疗、铁路等多个行业。
2009年初,刘积仁初次亮剑,试图并购大连华信,消息震惊中外,业界认为,如果并购成功,东软将成为规模两万多人的超级软件航母。最终,这次交易因为华信方股东分歧没有成功。然而,刘积仁这一年开始的全方位扩张的脚步并未停止,在瑞士注册了东软的公司,在墨西哥建立了分支机构,在美国加速了市场扩张。刘积仁在全球寻找收购目标,仅在10月23日一天,东软就收购了芬兰三家大型手机软件设计公司。
"并购对东软来说,就是一项每天都在做的日常工作,不分国家和地区,而是按照业务分类进行。"刘积仁表示,他希望,通过收购,占领软件外包行业上游制高点,并以全球人才整合拉动持续竞争优势的提升。"东软在日本和欧洲市场上,数字终端、医疗设备、汽车等产业都非常强,在日本的外包业务已取得很好的发展,而欧洲客户大多数非常认同日本客户的选择,所以,东软在欧洲市场也具备很好的基础;美国则有很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市场,东软也非常看重。"
"按照业务分类进行",体现了东软扩张的野心和理性;然而,日本,欧洲,美洲,不分地域将并购当成"每天都在做的日常工作",不能不说是刘积仁的急躁。而且,国内收购华信失败而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让刘积仁似乎更青睐于海外并购。
很多专家认为,并购虽然是企业扩大规模最为迅速的途径,但也伴随着很大的潜在风险,譬如决策失误的风险、经营整合的风险以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尤其是海外的并购,还要面对国家关系变化的问题、当地工会的态度,以及东道国的法规变化等问题。
决策失误,资金链断裂,这是东软扩张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在企业并购尤其是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中,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是"蛇吞象",面对这些大象的国际知名企业、大企业,很多企业没有掂量好口袋里有多少银子,没有考虑好买回来后怎样下口,中间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障碍。东软把瞄准合适的企业,目光所向,并非都是"大象",但把并购当成日常工作,量的积累却足以起到"大象"的效果。
刘积仁表示,并购之后,要向被并企业的员工支付比原来更多的报酬来证明新企业的优势,以留住员工,留住企业的竞争力。这样一来,东软的并购成本,可想而知。那么,东软的财力呢?
"中国软件企业,即使是东软这样的行业老大,其营收也只有30多亿元。不说与微软、SAP等国际软件巨头相比,就是与TCS、Infosys等印度同行相比,东软也仍然是差距明显。"除了营收,利润率是东软更大的短板和困惑。刘积仁强调,东软是服务型的软件企业–服务是IT行业新的高利润业务,然而,东软整体利润率不温不火,去年的利润率18%。尽管高于同行业利润率,但长江证券分析师认为,对比印度的企业,东软还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增长空间。
30多亿元低利润率的营收,却要涉足电信、电力、社保、金融、税务、医疗、铁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行业,不断并购,东软还能快活多久?
曾经,一手遮天的托普集团宋如华,曾想打通软件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从人才教育,到软件研发,到软件制造,再到软件工程 "数字圈地"全方位通吃时,没想到资金链断裂,曾经的软件帝国轰然倒塌。
经营整合,这是包括东软在内所有并购必须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靠并购来弥补发展中的不足,根基不牢却盲目扩张,这也许是中国本土软件企业一直长不大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不懂做企业如何慢慢积累?如何专注与厚积簿发?"有人曾经这样评论金蝶的并购。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东软。当并购不能完美解决发展的不足,并且会出现新的不足,就需要用另一个并购来解决,这会让企业迷失方向,陷入疯狂而盲目并购的怪圈。
事实上,东软在海外并购也并非一帆风顺,遭遇被收购方员工抵制也并不鲜见。一旦利益分配不均或者涉及裁员,国外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将跳出来阻拦。收购此种团队的风险在于,人才容易回炉,看似收归了的市场,实际没有把控权,使得再次开拓旧有品牌下的市场变的一筹莫展。
在国际化战略中,找到拥有领导力和话语权的海外管理人才只是第一步。国际化战略背后更大的隐患在于:大量技术与市场人才嫁接的不顺畅,将使被收购的市场更难盘活,而金融危机又会加速情况恶化。
柳传志在总结联想亏损的教训时谈到,联想在收购IBM PC后,留下消化不良的后遗症,田地扩大了,却出现肥料不足。
"因为都在中国打过嘛,但出去以后对国际市场毕竟还不是很了解,尤其是那种就是业务要混成一起的,组成一个团队的这样的业务。你能不能很好地进行磨合,让西方的管理人员调动他的积极性,但是又能很好地控制得住,这些都是要看火候的,要看并购人本身的底气,你对行业真了解,真能掌握,能控制,你就敢做这事,不然的话,反正中间是一定会有火花出来。"柳传志说。
此外,在国内,创业板使得东软的并购之路更加困难。创业板的推出,让原本被东软广泛看好的并购时机变得不那么确定。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坦承,创业板的推出增加了东软的并购难度。之前,金融危机使得企业收购成本变低,而现在,"中小企业想自己上创业板,大多会提价,使得并购成本升高。"卢朝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