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中国科技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大会之一,WIM 2023(World Innovators Meet,世界创新者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正式启幕,大会由亿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中关村会展与服务产业联盟联合主办。
会上,由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邢杰主持了以“新能源算力智能经济”为题的圆桌论坛,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北交所原董事长熊焰,澜舟科技创始人兼CEO周明,神州光大创始人高峰,亿铸科技高级副总裁徐芳等嘉宾,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会议一开始,主持人向嘉宾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圆桌的主题是‘新能源算力智能经济’,这个主题包含了几个概念,包括新能源、算力、智能经济,对于这个主题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北交所原董事长熊焰表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大模型要实现在千行百业落地,必须改变现状。现在它是一个昂贵的系统,解决了一些不太值钱的问题,要改变就要考虑如何降低这个系统的成本。大模型产业落地的核心实际上是算力。算力又由两股力量组成,一股力量是芯片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另一股力量就是能源。有一种不太确切的说法是,过去十年间,全球AI算力增长了十万倍,传统能源撑不住这样的算力需求,因此算力的低成本化、绿色化就势在必行了。“
澜舟科技创始人兼CEO周明认为:“大模型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作为一个做大模型的公司,我们发现无论是训练还是推理大模型都太费钱了。这背后除了买板卡芯片的费用,更多的是交不起电费等等这些用来计算的钱。这件事如果不解决,大模型只能说是有钱人的玩具罢了。只有把计算成本降下来,就像水、电一样,各行各业的大模型创新才能搭建起来,才真的有人用。所以我认为算力成为了人工智能发展最最最重要的事情,解决算力的高成本问题,其他都好解决了。“
神州光大创始人高峰也同意前面二位的观点:“因为我们在前端做大模型的应用,24年许多企业都在做大模型相关预算时发现,真正制约大模型发展的确实是成本,许多企业没有智算的算力但又想做大模型,所以大模型的应用要和行业结合,主要苦于算力贵还买不到。所以我们努力探索看能不能在算法层面节约一些算力使用,比如在训练时做一些算法优化。“
亿铸科技高级副总裁徐芳听了前面三位嘉宾的看法,表示 “既兴奋又有肩负重任的使命感“,她说:”亿铸科技作为今天台上代表新一代AI算力技术的一家公司,非常认同前面几位嘉宾的观点。我们认为未来AI算力企业的最大竞争力就在于能够大幅度降低AI算力成本,尤其是推理算力的成本。训练算力现在最重要的是保证性能,支撑算法快速成熟和落地;而推理算力的最大产业责任就是能够极致降低它的成本。”
“当前,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未来经济发展要靠两点,分别是出海找增量、AI提效率。”
徐芳继续补充道:“新能源加算力是支持智能经济落地的两股重要力量,但为什么必须是新能源呢? 因为就像熊老师讲的,传统能源结构很难支撑AI应用大规模落地。如果要让AI等同于水、电……成为所有人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要素,它的算力成本就需要降低到能支持产业进一步升级并具备能被广泛使用的普适性。”
在后续讨论中,嘉宾们充分探讨了如何在当今这种数字经济发展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的阶段中,怎样让大模型尽快落地,怎样从算力工具生态层面更方便使用、更好执行和普及给更多人。
大模型不单单给我们带来了令人震惊的人工智能体验、产业链重构的冲击,还带来了巨大的能源诉求。据国盛证券研究所预计,大约4年后,AIGC大模型耗电量将超过比特币挖矿耗电量。亿铸科技表示其优势就在于此——通过架构创新与系统级创新,亿铸能够大幅降低AI算力成本的同时,相较于传统AI算力芯片能效比提升10倍以上,助力算力智能经济向着更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
2024年将是AI大模型应用进一步发展、落地的一年。如果说大模型的任务是让AI“够聪明”的话,那么算力的任务就是让AI“够便宜”,两者共同发展直到AI作为一个全新的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参与生产和生活,真正惠及千行百业。亿铸科技表示将继续保持敬畏心、责任心和使命感,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向降低AI算力成本这一目标挺进,赋能更加智慧、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