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脑谁做主?

7月1日以后,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出厂前将预装一款名为“绿坝-花季护航”的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而进口计算机在我国销售前也将预装该软件。

在电脑上安装“绿坝”,将具备拦截色情内容、过滤不良网站、控制上网时间、查看上网记录等功能,或许也正如工信部所称:能够“创造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防止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影响和毒害青少年”。

从保护未成年人角度看,安装过滤软件的确很有必要,比如,在中小学推广使用安装过滤软件的教学电脑。但将范围扩大到全社会、扩散到所有“新装电脑”身上,就变了味。而且何谓不良网站?该如何定义不良信息?把这样一个重任交给一个软件去识别,多少让人觉得不是很靠谱,一旦发生“错杀”了怎么办?

而且,这种限制隐含有对公民阅读权、知情权的干涉。从理论上说,公民有接受良性信息的权力,也有获取不良信息那怕是色情庸俗信息的权力,这种权力延伸开来其实是公民有阅读什么和不阅读什么的自由。这种自由从法理学角度理解,在公民没有违法行为的前提下,公权部门无权“强行”剥夺。“限制”就意味着丧失,这种“丧失”如果基于公民的自觉自愿,譬如:自觉安装过滤软件防止孩子接触不良信息,是可行的。而有关机关“强令”在7月1日以后,计算机全部安装过滤软件,就有逾越公权力而“代庖”个人私权力之嫌。

所谓的“控制上网时间”,对成年人来说就更不合适了。成年人中当然也有自控能力差、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的人,但互联网还同时兼具学习、娱乐、交流、获取信息等等多种功能,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工具。假设一个人与他的朋友网聊,他们可能是在说明星八卦,也可能在讨论某个学术问题,如果聊得兴起,也许会聊上一整晚。“控制上网时间”的“绿坝”,此时难道要对他们强行断网?使用该软件可以查看用户的上网记录。上网记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属于个人隐私范围,它可能包含诸多个人信息。在国外,已经发生过广告商通过盗取用户的上网记录从而有针对性地发送垃圾邮件的事件。这个“查看上网记录”功能,会不会被不法分子利用?

同时,即便抛开权益的角度,安装“过滤”会不会给网民上网变相增加“障碍”?这种所谓的“绿色软件”会不会和有些恶意插件一样,影响到浏览器的速度?况且,第一年的“过滤费”政府埋了单,那么第二年以后没有免费的午餐可吃了,算不算增加用户的负担?软件升级的费用又由谁来出?

“绿坝—花季护航”,这个名称已经清楚地表明,它是针对正处花季的青少年的。成年人的上网行为是否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护航”,很值得商榷。

所以说,一项关系公众利益的举措实施前,最好能够多听听公众意见。尤其是,公权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将“强制性”思维变成“鼓励性”思维,鼓励和呼吁人们怎么去做、怎么做最好,从而让人们自觉自愿地配合,其社会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与其强制要求电脑厂商安装“绿坝”,还不如把它放在网上,供网友和有需要的家长免费下载并定时升级。因为在网络世界里,“不良信息”与屏弊手段的斗争从未停止,不是装上一款软件就能万事大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