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以为危机带来的只是失业和破产、绝望和迷茫。经济学上过有趣的“口红效应” 和“长裙效应”,意思是越是在经济危机的时期,色彩娇艳的口红卖得越好,摇曳生姿的长裙一定热销。危机之下,乱世之中,人们习惯用一些廉价而简单的方式来享受片刻优雅和美丽。除此了“口红”与“长裙”,你是否还晓得在世界危机史上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电影效应”呢?
上世纪初到七八十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人类面临着硝烟战火、经济萧条、冷战阴影以及核弹的威胁。在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里,人类因为磨难而变得坚强,因为经历不幸而变得深刻,坚强而乐观的人类永远能够用简单而由衷人文方式来表现对生命的豁达、对历史的反思以及面对危机的希望之情。
在动荡的岁月里,电影等廉价的娱乐方式,成为人们逃避残酷现实生活的精神诉求,电影院成为了人们逃避残酷现实生活的短暂的避风港,特效电影是让人们超越现实世界,去往天马行空幻想未来的那一株光影“忘忧草”。且让我们来铭记这些在危机四伏的乱世中,为人们辛勤培育“忘忧草”的影视特效英雄们吧……
乱世一:1900-1930年,一战阴影笼罩的欧洲,在混乱中诞生的电影行业迈开特效征程的第一步。
电影舞台的魔术师——乔治•梅里爱
代表作:《月球旅行记》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历史上第一台使用35毫米胶片进行拍摄、成像和放映的电影机,并在巴黎咖啡馆里举办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公开放映的电影放映会。放映会深深打动了一个名叫乔治•梅里爱的舞台魔术爱好者,从此开始了他在光影世界里的魔术旅程。
上世纪初,梅里爱在完成了他第一部特技电影——《贵妇失踪》,影片中他第一次应用了停拍与替换的特技拍摄方式完成了的拍摄。之后的1902年,闻名于世的特效电影《月球旅行记》正是出自这位电影魔术师之手。影片根据凡尔纳著名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改编,片中太空舱撞上月亮脸的镜头是已知最早的定格动画。
尽管一战爆发以后,这位电影舞台的魔术师一度沦入穷困潦倒的窘境,甚至其制作的电影400部原版底片被用来给士兵作了靴子,而仅仅只给世人留下了100多部影片,但是乔治•梅里爱的名字则在电影界青史留名。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电影特效这么简单。实际上,他是第一个意识到电影镜头有能力超越现实和舞台的人。他的影片风格融合了特效、艺术和魔术。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作品也充满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想象力。
乱世二:30年代初,美国萧条的经济环境让无数普通人涌向影院去逃避现实,寻找廉价的刺激与娱乐。而一部名为《金刚》的电影的出现正好将西部拓荒的冒险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它首次确立了特效在影片制作过程中的地位,并开创了“怪兽电影” 的先河。
大猩猩“金刚”之父——威利斯•欧布赖恩
代表作:《金刚》
《金刚》的父亲便是电影特效征程上被世人奉为动画领域先驱的威利斯•欧布赖恩。毫无疑问,《金刚》是他为电影史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他的天才特效,也就没有《金刚》的诞生。在《金刚》中,威利斯•欧布赖恩利用定格动画技术将18英寸高的模型变成了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
尽管是奥斯卡最佳特效奖的得主,这位谦逊执著的电影特效大师在有生之年从未深入公开过自己的事业和特效理念。然而,人们不会忘记这位赋予这个令人难忘的庞然大物荧屏生命的“金刚”之父。1997年,国际动画电影协会授予威利斯•欧布赖恩温莎麦科伊奖,以表彰其一生对动画艺术世界的贡献。2005年,新一代的《金刚》横空出世,不过这时片中孤岛上的庞然大物们已不需要用利用实体模型通过定格动画进行拍摄,它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利用Autodesk Maya ,Autodesk 3ds Max等现代特效技术的三维虚拟模型,虽然是虚拟化的银幕形象,但是却更加逼真骇人!
乱世三:美苏冷战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1991年,在非直接军事抗衡的条件下,洲际导弹及其飞行的近太空空间成为双方相互保持武力威慑的最佳平台。而此时的好莱坞,则成为了经典太空科幻影片争奇斗艳的光影平台……
星际之门的缔造者——道格拉斯•特朗布尔
代表作:《星际迷航》
上世纪50年代的卫星竞赛和60年代的“登月竞赛”不仅促进了宇航技术的发展,也造就了太空题材作品的火爆。到了70年代,美国电影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经典的太空科幻题材影片如:《2001太空奥德赛》、《星际迷航》、《第三类接触》、《银翼杀手》等等。在在这些影响后世的经典作品幕后,都活跃着一个身影, 他便是道格拉斯•特朗布尔。道格拉斯•特朗布尔出生于美国洛杉矶,是美国知名的电影导演和特效总监,是电影史上光学与数字特效技术的先驱,曾5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并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尤其参与制作的诸多电影项目都为认为是传世的经典。
1978年,道格拉斯•特朗布尔在《星际迷航》中运用了大量CG特效镜头, 在美国本土和全球创造令人吃惊的票房奇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太空歌剧的高潮。至今,《星际迷航》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大量影迷,随着2009年新版本的上映,《星际迷航》的续集已多达11部,成为影响范围最大、影响时间最长的科幻影视经典。2009年新版本《星际迷航》将在5月在全球范围内上映,这个新版本中,特效人员应用了大量Autodesk Maya ,Autodesk 3ds Max 以及Autodesk Luster 等多种现代CG特效技术,继续着道格拉斯•特朗布尔当年的特效梦想。
乱世四:美苏的“太空竞赛”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全面告终,然而核弹的威胁依然笼罩着天空。美国总统里根于上世纪80年代倡导的“星球大战”虽然最终流产,但是“星球大战”这个名字却以另一种方式载入世界电影史册……
野小子的“星战”传奇——乔治•卢卡斯和工业光魔
代表作:《星球大战》
上世纪60年,对汽车和摩托拉力赛充满了无尽的热情的乔治•卢卡斯青春叛逆。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当年是不折不扣的野小子今天会成为今日无数影迷“星战”梦想的缔造者。《星球大战》中对两大对立阵营社会形态的描绘,以及卢卡斯特意加入的宗教元素正好迎合了冷战时期美国人的救世主心理,加上当时无与伦比的特效场景,使得影片大获成功。据说从投资回报率来说,《星球大战》系列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影片。直至今日,从该片相关游戏、玩具等衍生品种抽取的利润为卢卡斯带来享用不尽的财富。
1977年,《星球大战:新希望》带着大量全新的特效镜头成功上映。由该片特效班底基础上成立的特效公司诞生,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工业光魔”(Industry Light and Magic, ILM)。1982年,ILM在《星际迷航2:可汗之怒》中创作了第一个全CG化的场景;1985年,ILM又在《少年福尔摩斯》中创造了第一个全CG的“彩色玻璃人”;1991年,在《终结者2:审判日》中出现了第一个半CG的主要角色“T-1000”……
在影迷对一部部《星球大战》系列影片的无限期待中,卢卡斯也在不断推荐特效行业标准后期软件的开发工作。比如,在90年代中期,在好莱坞电影中最流行的生产线是几个工具的组合:建模用Alias Studio, 动画用Softimage,渲染用PhotoRealistic.1998年,仅过长时间研发的三位制作软件Maya,终于面世。Alias (2007被欧特克收购)停止继续开发以前所有的动画软件,促使用户去升级Maya,取得巨大的市场份额。而促成这一切的另一股力量便是当时已是顶级视觉效果公司的工业光魔,1998年,工业光魔使用Maya软件参与制作了《星战前传:幽灵的威胁》、《木乃伊》等影片,引起全球轰动。它的实践体现了Maya在角色、动画和特技效果方面领先水准。很快,工业光魔便率先把公司的动画软件全部换成了Maya,这使得Maya在影视特效行业中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工业标准。直至今日,已归入全球最大的二维、三维数字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旗下的Autodesk Maya依然是电影特效工业流程中正统王牌军。成立至今,ILM已经塑造无数令人难忘的特效影视角色,包括《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等等。在2007年《变形金刚》的制作中,由30多人组成的工业光魔数字美工小组应用Autodesk Maya,并配合使用欧特克另一款电影特效软件Autodesk Inferno,为影片制作了460个特技镜头。
工业光魔的奇迹不仅限于影片,更来自于它对行业的贡献,它就像一株大树,开枝散叶让种子飘散八方,从而造就了当今特效行业的空前繁荣。
乱世五:2008年底,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经过10多年繁荣蓬勃的经济体系,突然脆弱地摇摇欲坠,雷曼倒闭了,克莱斯勒被收购了,隔岸观火的社会学家们正执笔等待“电影效应”、“口红效应”、“长裙效应”的如期而至……
欧特克:视觉帝国CG皇帝
代表作:你所能想到的21世纪的科幻电影、特效电影
尽管今天,越来越低廉DVD售价、迅速普的及家庭影院,已经给全球电影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在票房日益低迷的好莱坞院线,注重视觉特效的3D动画片、科幻片 和历史片却依然吸引了大批观众。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全球影业充满了期待。面对市场和观众日益苛刻的需求,电影制片方加大了在影片视觉特效技术的投入,专业媒体创作人员对于尖端、高效的设计技术支持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好莱坞巨片纷纷打出视觉特效牌,期望用逼真虚拟的银幕形象和气势庞大的特效场面来吸引观众们重返电影院。而这个时候,缔造这些银幕视觉盛筵的“特效技术大师”并不是什么大腕特效师,而是全球最大的二维、三维数字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这位视觉帝国的CG皇帝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特效师,为人类精心打造一座电影的“忘忧草花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