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互联网,微软顺势推出必应

到今天,比尔·盖茨也已经退休了一周年,在近日,有外媒也对过去一年史蒂夫·鲍尔默的表现做出了评价。

他们给史蒂夫·鲍尔默的打分是B+。

外界对史蒂夫·鲍尔默的评价并不是非常理想,事实上,鲍尔默或许自身确实有一些为人诟病的东西,但是这或许并不是微软问题的全部。人说船大掉头难,IT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IBM历经了种种痛楚之后仍旧没有完全确立方向,而微软,则更是在这一时期面对着更加严峻的问题。

时代在变,桌面转向互联网,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在变,互联网已经打通了地域的限制,成为了人们沟通的首选,公务处理的方式也在变,云计算正在日益兴起。

对于很多东西,人们只能感觉到他的变,并能凭自己的判断给出变化的方向,但是对于身处其中,想要从这种变化中获取利益的企业来说,决策,抑或转型是艰难的。对于微软来说尤其是这样。在PC系统占据着88.7%的市场份额,当一切转向互联网时,对未来辉煌的眷恋和难以割舍可能占据了更大的情感。

6月2日,微软在全球推出了自己的独立搜索引擎Bing,在中国,它被翻译成“必应”—有求必应。这确实是一个吉利的名字。5月份微软在美国搜索市场占有率还仅有8%(用了4年时间才达到,中间还有过倒退),到新产品发布第一周就陡然升高到11.1%,接下来的第二周,比例又提高了1%。

根据微软的安排,针对于云计算的操作系统,Windows Azure将在今年11月的PDC大会上发布,这也是微软迈入云计算的重要一步。

为了新的搜索引擎和新的Azure平台,微软7月将在开辟两个新的数据中心。

近年饱受Google等企业挤压的微软,终于奋起,决定扩大他的互联网/云战略。

Bing看起来确实不太一样。这可能是第一款与Windows切断联系的微软核心产品。程序员们被告知,可以抛开那些传统优势了,并按照一款真正的互联网产品那样去开发。作为产品本身,它处处和竞争对手针锋相对并避免雷同。最直接的变化是,在必应的搜索界面上每天都会有背景图片的更新—微软专门设立了一个小组来精心挑选这些图片。而无论谷歌还是它为数众多的模仿者,都信奉“少就是多”的美学原则,只在页面上放置最简单的搜索框。

当然,这不是新产品的唯一不同。在搜索结果页面,微软采取了三栏的结构—左侧是导航栏,中间是搜索结果,右侧没有广告,而且什么都没有。但是当鼠标移动到搜索结果上,网页的预览会出现在右侧空白处。而当用户搜索一部电影,微软不仅会在搜索结果中提供链接,还会依据清晰度和视频时长来分类;当鼠标放置在视频上时,它还会自动播放视频精华片段—让人们避免了经历漫长下载却发现电影是“枪版”之后的愤恨。

几乎从谷歌诞生开始,微软的庞大、缓慢、正统甚至神圣的软件文化就成了整个IT界的嘲笑对象。整整十年中,来自互联网的新公司们不断用一些小创意去骚扰这个庞然大物,并在它伟大的Windows操作系统剩余的空间里穿梭—那里宽阔得能通过一艘航空母舰。可是哪怕那些SNS网站、Wiki网站、视频网站,以及所有能叫出名字来的Web 2.0的应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微软仍然只把这些看做轻佻的挑逗。微软肯定深深相信,等到自己出手,互联网就会轻易收入囊中,不然就无法解释它在那些年里的迟钝。

Bing对于微软其他互联网产品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与Windows Live很好的结合,从而拉动了Live和MSN用户的使用,另外还有对Twitter内容搜索的支持也拉动了很多用户的使用。但也有人认为,Bing在云计算领域所作的努力仍旧无法超越Google的云技术。

微软的足迹正在逐步迈入互联网世界。雅虎也曾经成为微软的收购目标,而像Live和MSN等也逐渐被纳入服务,有媒体曾报道,微软计划像Google那样开辟在线办公软件服务,种种迹象表明,微软正在向互联网转舵。

然而,这更像是微软对现有成果的一种维护,而鲍尔默更像是一个时代催生出来的悲情人物。转型的阵痛和他固有的性格,面对微软曾经的辉煌,鲍尔默的业绩评价指标也相应地下降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