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栈AI智启新章:联想智能体赋能产业跃迁新高度

快速落地大模型,激发潜能实现智能化升级,是当下每个企业的必修课。

近日,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标准所、全国两化融合标委会(TC573)、《数字化转型》期刊和联想集团联合编纂的《大模型2.0产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首次提出大模型发展已经进入了以规模化商业应用为标志的2.0阶段;智能体已经成为当前大模型应用与落地的重要方式。

如何快速构建智能体帮助企业智能化升级呢?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方案服务业务群总经理戴炜认为混合式人工智能是必然路径,联想已经进行“全栈AI”战略布局,将以行业智能体为核心推进AI普惠,依托在不同场景智能体的应用,降低大模型应用的技术门槛;同时,在2.0阶段,要同生态共进跨越AI落地“最后一公里”。

加速大模型部署,智能体是应用落地关键

智能体作为一种能够感知环境、进行自主决策并执行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智能实体或系统,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具备学习、规划、记忆、工具使用和行动等能力,能够独立或半自主地完成任务。而且,它能够将大模型的能力转化为场景化、可执行、可交互的解决方案,有效弥合了大模型的技术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

联想中国方案服务业务群“擎天”AI技术中心高级总监顾旭光表示,大模型出现之前的应用架构是每个AI模型只能完成特定任务,业务应用系统按需调用AI模型,大模型出现之后,大模型是企业的大脑,智能体基于大模型自动理解意图,计划分解,调用企业内部系统,能够完成多种任务。

联想自身就受益于智能体的构建。将大模型应用于智能客户服务,为“魔方”客服系统建立智能体,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时的智能客服,精准识别客户的产品使用需求并为坐席提供解决方案,而且在结束单次客服后自动提取关键信息,创建服务工单,大幅提升了用户的产品体验和员工的工作效率,更为公司的客户经营管理节约成本。在辅助营销方面构建智能体,通过对用户基本属性、商品属性和行为特征等人群标签的提取,使用户画像标签生成的效能获得极大提升,不仅时间成本减少到1/3,而且销售转化率也从0.28%提高到1.93%,提升6倍以上。

构建智能体,重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通过大模型技术构建的智能体,种类非常丰富,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以数据为核心的全业务、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深入到企业的每个经营管理环节,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潜力。

在经营管理方面,能够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完成营销预测、客户管理、客户需求预测、员工业务培训等。在研发设计方面,能够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包括产品辅助设计、设计草图生成、仿真优化。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能够提高供应链可视化、透明度、协同性和智能性,进行订单管理、库存管理和物流管理。 在生产制造方面,能够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过程,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企业在运营管理、计划调度、质量检测和自动控制等场景的智能化。

当前,联想已经在制造业、医疗、教育等行业进行了产业实践,帮助企业完成智能化升级并激活潜能。例如帮助某制造企业,开发专属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智能体,并建立了自己的算法管理平台与智能知识库,使生产线上的设备实现了自我监测与调节,实现了产线整线水分稳态预测与控制,有效提升了生产精度与效率。在河南某市教体局,AI 智能体以及行业大模型围绕“教学评管考”五大场景,实现 18个大模型实践应用。在某大型医院,在医生问诊环节构建智能体,结合多维度的患者画像,智能辅助医生进行数据分析,提高了问诊效率,显著增强了诊断的专业性和精确度。

联想全栈AI,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

为了更好地服务产业智能化升级,联想推出了“一擎三箭”引领AI解决方案及服务。“一擎”是指擎天智能IT引擎,“三箭”则是以擎天为基础,面向政企、中小企业和消费三个客群提供解决方案与服务,加速产业、企业和个人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

由于大模型改变了企业的应用架构,联想在业界首推涵盖智能化转型的全周期专业服务,将帮助企业系统架构顺利向AI原生转型。

同时,联想基于AI原生技术架构的技术突破,打造了针对特定行业或企业场景的联想“智能体”,并形成了端到端的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基于企业智能体的评估、部署、监控和运营等一站式服务,并可以迅速通过API实现与外部应用融合,形成了企业智能体系统性解决方案。

当前,大模型技术正处在迈向场景落地的关键阶段。据Gartner预测,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将通过智能体自主完成,33%的企业软件也将包含智能体。相信,在产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加速智能体在千行万业落地,实现大模型技术应用落地,一定能够推动中国产业智能化升级并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