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苏州金鸡湖畔,一场关于算力与智能的变革正在上演。4月10日至11日,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以“由云向智,共绘算网新生态”为主题,汇聚全球科技巨头、学术领袖及生态伙伴,全面展现了中国移动从“云服务商”向“智算生态构建者”的跃迁之路。这场大会不仅是一次技术成果的展示,更透露出中国在AI时代争夺全球算力话语权的战略野心。大会期间,中国移动与业内外专家院士、行业大咖齐聚一堂,探讨云计算技术和智算、AI技术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共话智能时代未来发展,持续发挥“科技引领、应用示范、产业赋能”作用。
文字编辑| 宋雨涵
1
算力网络
从“基础设施”到“社会级服务”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大会主论坛提出,算力正从传统的“基础设施”升级为“社会级服务”,其核心在于“算力网络”的构建。通过“算力多元化、算网一体化、全域AI化”三大方向,中国移动已建成覆盖通算、智算、超算、量子算力的“四算融合”网络,总规模占全国1/6,智能算力达43EFLOPS(FP16),量子算力突破1138Qubit。这一布局不仅支撑了国家一体化算力网建设,更将算力从集中式数据中心延伸至边缘场景,实现“中训边推、训推一体”的灵活调度。
编者观察视角:
算力网络的本质是打破传统“计算孤岛”,但其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异构算力的统一纳管与动态调度。中国移动提出的“算网大脑”和“九天”大模型驱动的智能调度平台,或是解决这一痛点的关键——通过AI优化资源分配,将算力转化为即取即用的“水电煤”。
“AI全栈服务”:重构产业竞争力
大会发布的“云智算新动能领航计划”直指AI全栈能力,提出四大重点方向:
1. 算力基建的“超前配置”与异构突围
“融合型算网基础设施”目标直指技术代差:万卡级智算中心扩容、十万卡级前瞻布局,配合6G与低空卫星通信的“天地一体”架构,正在构建跨模态算力资源池。例如,与中科海光合作的液冷方案,不仅解决高性能计算散热难题,更通过定制化硬件适配,形成从芯片(如寒武纪思元系列)到数据中心的全链路技术护城河。这种“超前配置”背后,是中国移动对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的预判——当行业还在争夺通用智算资源时,其已瞄准量子-经典混合架构下的异构算力协同。
2. 开发者生态的“平民化”与生态绑定
“自助式工具平台”看似是降低技术门槛的普惠策略,实则暗含生态主导权争夺。通过“拖曳式编程”平台(如与中兴联合发布的边缘AI工具),中国移动试图将开发者锁定在自身技术栈内:从ModelArts平台的低代码训练工具,到灵骏智算的异构算力,开发者一旦依赖其工具链,便自然成为移动云AI生态的“共建者”。这与英伟达CUDA生态的崛起路径高度相似——以工具粘性构建开发者对平台的依赖。
3. 模型服务的“集成商”野心与产业博弈
整合超4万个AI解决方案的“一站式模型服务”,标志着中国移动从“卖算力”向“卖服务”的转型。其目标“最强AI集成商”定位,本质上是要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例如,将政务、医疗、金融等垂直领域的AI模型封装为标准化服务,通过移动云直接触达企业客户。这种模式可能颠覆传统ISV(独立软件开发商)的生存空间——当运营商以“集成商”身份直接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时,传统软件厂商或将沦为算力管道的供应商。
4. 终端应用的“场景革命”与用户绑定
“原生型产品应用”的24款产品AI化升级(覆盖1.9亿用户),则是将技术能力转化为用户粘性的关键一环。例如,移动云电脑通过虚拟化GPU算力实现“云端AI终端”,用户无需购买高性能硬件即可获得AI服务,这既降低了C端用户的AI使用门槛,又强化了移动云的入口价值。而与手机厂商合作的“灵犀AI助手”,则试图在操作系统层面对抗华为鸿蒙、小米HyperOS的AI生态。
3
“智改数转”与生态共创
央企的责任悖论
作为“国家队”,中国移动联合头部央企发起“智改数转”行动倡议,旨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而面向中小企业,则推出“益企共创”计划,通过AI办公一体机、算力共享平台降低转型门槛。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已有6000家制造企业接入移动云智算平台,生产效率提升超20%,算力网络正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基座”。
央企在智能化转型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技术赋能者,又是自我革新的对象。如何平衡市场化竞争与公共服务属性?中国移动的“云智认证体系”与高校合作或许提供了一种答案:通过人才生态建设,将技术红利转化为可持续的社会价值。
生态共创:助力中小企业AI创新发展
在“上云、用数、赋智”的转型路径中,AI正成为驱动企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中国移动始终秉持服务社会、助力企业发展的理念,密切关注中小企业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需求与痛点。
在大会期间,中国移动正式启动AI+产业“益企共创”行动计划、“云智算杯”AI+应用创新大赛,举行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找算力”板块生态合作启动暨AI办公软硬一体机(DeepSeek版)发布仪式等支持中小企业数智化转型的系列举措。
相关举措依托移动云智算能力,让AI+应用服务于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智化转型支持,降低其数智化转型的门槛和成本,助力中小企业加速融入国家数字化发展大局,充分彰显了央企的责任担当。
大会主论坛期间,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了专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算力互联、算力调度、算力服务、云网一体化、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探索算力协同发展新路径。同时,中国移动正式发布移动云认证体系,依托“云智一体”技术底座重构认证体系,打造数字时代人才成长新路径,并与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浪潮集团等合作伙伴共同点亮发布仪式,打造多方协同育人生态。
结语
2025中国移动云智算大会不仅是一场技术盛宴,更是一次生态宣言。从“上云”到“用智”,中国移动正试图以算力网络为支点,撬动AI时代的全球竞争格局。然而,真正的挑战或许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让算力普惠千行百业,同时在创新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这条路,注定漫长却充满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