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国全面对等关税,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34%关税,8号又宣布加征50%至84%的高额关税,两天后,美方再次宣布对华关税提高至145%。4月21日,美国对从东南亚进口但主要由中国工厂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和电池板征收的关税更是离谱的高达3403.96%。
当然,任何措施也阻止不了中国的发展。今天,中国在清洁能源、AI、新能源汽车、高铁、5G、移动支付等国际热门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且还拥有人口最多的消费市场、强大的发展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绝非美国的关税大棒挥舞几下就能压制的。
无惧挑战,众志成城迎挑战
贸易战开启刚一天,位于内蒙古的金河生物突然宣布产品涨价,直接把加征关税引发的成本还给了美国农民。这家1990年成立于呼和浩特的企业,所生产的金霉素成为美国70%的养猪场所需的生产猪饲料中必备的金霉素。金河生物之所以不惧关税骤增,不仅缘于其完善的产业链——从玉米淀粉到包装材料,20家上下游企业方圆三百公里内全配齐,更得益于对创新的执着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其发酵车间的每台设备都有200多个传感器,温度湿度自动调节的精细度,堪比ICU病房监控。
此前的3月26日,上海微电子宣布28纳米光刻机正式量产出口,掀起半导体产业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据悉,该设备单台售价仅为ASML同类产品的3%,良品率却高出15%,让垄断企业彻底破防。海关数据显示,中国芯片进口额已连续18个月下降,降幅达23%。这场突破的背后,是中国半导体人用七年时间上演的”绝地求生”。
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和限制,华为加大在芯片研发、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投入,陆续推出了鸿蒙操作系统、鲲鹏芯片等产品,实现了技术突破并努力在这些关键技术上实现自给自足;与中科院联合开发的RISC-V架构处理器”太行”,已成功应用于智能汽车领域,这或许是中国绕过x86/ARM体系的关键一步……此外,华为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全球合作伙伴的合作,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我们感动于了华为持之以恒多年的励志故事,惊讶于深度求索DeepSeek一夜之间的脱颖而出,也欣喜于宇树科技、优必选科技推出的机器人分别在春晚和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中的卓越表现。从传统制造企业到高科技制造企业,中国制造凭借领先优势,正在大幅抵消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新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
至于中国推出的反制措施及其效果,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正视现实,突破困境求生存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供应链重构和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期待,使得许多国家的出口型经济体受到冲击。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对美出口占比较高,产生的严重后果也不容轻视。短期内贸易战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额下降,出口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库存积压等问题,一些行业的员工岗位流失情况严重,初步估计受直接影响就业人数可达150-300万人。同时,企业盈利与投资信心受到抑制,上市公司数据显示,对美出口业务占比较高的企业已开始下调盈利预期,资本市场相关板块估值承压,产业链协同效应也受损,如光伏产业,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已在中国形成完整产业集群,出口受阻将导致上下游企业协同受损,规模经济效应减弱。
据民生策略测算,本次特朗普关税政策对中国总增加值的冲击约是2018年的4倍,或拖累中国总增加值增速1.47%。
“美国对全世界筑起了高关税壁垒,事实上已成为‘禁止性关税’,给中美货物贸易按下暂停键。”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看来,美国意图修改当前的多边贸易体制。他建议首先要防止其他国家对中国加征歧视性关税的情况出现,其次是坚决对美实施反制措施。赵忠秀指出,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已是世界工厂中的重要一环,有能力、有信心打赢贸易战;中国要旗帜鲜明地进一步扩大自主开放,这是抵御逆全球化浪潮的中坚力量。
贸易战还促使部分制造企业意识到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加大了对自动化设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投入,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和优化,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如美的集团建设了多个智能工厂,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同时,通过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等,提升自身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格力在贸易战背景下坚持自主创新,加大在芯片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投入,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此外还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降低对家电业务的依赖,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技术来源多元化也是一种获取更广泛技术和创新流程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大疆创新通过在美国、德国和日本建立的研发中心和运营团队,以及与众多国际公司、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能够接触到全球领先的专家和技术,帮助该公司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依然保持着全球无人机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部分企业因面临出口困境和资金压力,减少了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延缓了转型进程。
显而易见,贸易战的不确定性仍将持续影响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企业为了应对贸易风险,可能会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数字化协同,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化连接,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韧性。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和设备多依赖进口,贸易战可能导致相关技术和设备的供应受限,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速度。
着眼长远 创新自立赢未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贸易战激发了国内对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需求,为国内信息技术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如半导体、芯片、存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领域,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专家建议,信息技术供应商应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的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权,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同时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产业协同创新效应,共同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并且在满足国内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当然,短期内国内信息技术企业在技术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仍存在差距,需要时间来提升自身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