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7年浮栅MOSFET发明以来,闪存技术就开启了颠覆传统存储介质的征途。历经五十余年,从EPROM、EEPROM到2D NAND,再到现今主流的3D NAND、QLC、CXL、HBM等新兴存储技术,闪存市场几度更迭、企业浮沉,构筑起庞大而复杂的产业链。7月9日,2025年全球闪存峰会即将在南京召开,今天就让我们从不同维度回顾近六十年的闪存产业发展,观察和展望未来闪存伴随AI产业的高速起飞,

技术层级跃迁:从几层到数百层的3D NAND演化之路
从最初的2D平面结构NAND,到2012年三星推出全球首个3D NAND架构,闪存经历了从水平堆叠到垂直堆叠的革命性跃迁。其背后,是对存储密度、性能、功耗、可靠性的全方位追求。
1987年:舛冈富士雄博士发明NAND架构,奠定闪存发展主线。
2013-2017年:企业的24层、32层、48层3D NAND量产,此后3D NAND普遍达到了60多层。
2018年后:长江存储提出Xtacking架构,美光、SK海力士相继突破96层、128层、176层,进入百层竞争时代。
2023至今:SK海力士展示321层闪存样品,三星量产第9代V-NAND(290层),3D NAND朝400层以上冲刺。
层数不是终点,而是技术复合度的指数表达。混合键合、CMOS下置、QLC/PLC位元设计、向量化读写接口正在协同演化,推动闪存从”可存”走向”可计算”的新时代。
企业沉浮:兼并、重组与破产中的力量重构
技术更替的背后,是一轮轮产业整合与资本洗牌。从上世纪末英特尔、闪迪、西数、东芝主导格局,到如今美光、SK海力士、长江存储等后起之秀的崛起,企业在这场长期赛中历经起伏。
经典兼并与联盟。英特尔与美光成立IMFT(2006),共同开发NAND。
西部数据收购闪迪,形成HDD+SSD双轮驱动(2005),十年后的2025年,西部数据与闪迪重新拆分,两者分别作为独立品牌运营。
贝恩资本财团收购东芝存储业务(2018),更名铠侠。
SK海力士收购英特尔NAND业务,成立Solidigm(2020-2021)。
破产与消失,闪存先锋Violin破产(2017),后被私有化。Fusion-io、sTec等明星企业被收购或消失于市场。
国产力量崛起。2016年,长江存储成立,开启中国自主3D NAND路线。国家大基金一期至三期持续投资,助力层数从32层到232层的跨越。
资本的涌动与退出,是每一次技术变革后的结构重塑。在未来,AI服务器需求爆发将再次推动产业链重构,企业能否适应新需求,决定其存亡。
还有标准推动与融合:从接口到协议的“隐性战场”
闪存技术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硬件结构,还体现在接口、协议与生态融合的深度创新上。这些标准层的演进,决定了闪存与计算、网络、AI之间的适配能力。
接口标准演进:从SATA到PCIe,再到PCIe 4.0/5.0/6.0,实现千兆级别的并行传输。
协议层跃迁:从AHCI到NVMe,NVMe-oF成为分布式存储和远程调用核心协议。
CXL的发展:2019年推出,2023年发布CMM模块规范,支持内存池化和跨节点共享,构建下一代AI存储底座。2024年,CXL 3.1规范正式发布,支持多机架间互联,众多厂商积极投入CXL产品的研发和生产,2025年,AI将推动CXL的应用落地。
此外,RDMA、RoCE等技术也正广泛集成于闪存网络系统,使其不仅是存储设备,更是智能系统的一部分。
最后
回顾闪存半世纪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由技术驱动、资本撬动、标准铺路共同演化的高科技史诗。展望2025年以后,AI智能体、向量计算、认知存储将带来更深层次的变革。而每一次变革的背后,仍然是对存储速度、密度、能效和智能性的永恒追问。
闪存,不再只是”存”,而是”算”与”联”的核心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