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中医得排队?想找食疗养生没渠道?这届年轻人正在开启最硬核的方式养生:用AI开中药方。
没错,中医大模型正在成为一种“新风潮”。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AI解决脱发失眠、颈椎疼痛等,中医数字化已悄然进入3.0时代,即中医大模型动态辨证(输入症状=老中医+营养师+药剂师)。
当前,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正在用算法推动这一进程。
作为传神语联在AI中医领域的研究性成果,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基于传神语联全自研的混合熵(moH)技术架构,实现了对中医经典理论与现代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通过“问症-辨体-施策”的智能问诊,为用户开具中药方剂、食疗建议及健康管理方案,让用户享受到个性化中医诊疗体验。
千年中医智慧如何“可学可用”?AI是突破口
《中国中医药白皮书》预测,2025年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3.1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但该数据背后暗藏三大断层。一是名医资源断层,全国仅数万名中医执业医师掌握完整辨证体系。二是知识传承断层,中医传承主要依赖老专家口传心授。三是服务效率断层,患者平均需往返医院多次才能获取完整调理方案。总结来说,中医亟待一场数字化变革。
传神语联研究院执行院长、素问实验室主任曹主任表示:“我们开发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的初心,正是希望用AI技术传承中医的知识与诊疗经验,将其转化为普通人能看懂、用得上的方法。”

具体来看,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依托传神语联全自研的混合熵(moH)架构,对中医数据、中医知识进行层进式训练,加速中医大模型从数据到医者的演进。
第一层,训练基本能力。通过将人类知识放入模型中训练,锁定通用数学与逻辑推理能力,让大模型具备推理及泛化能力;
第二层,训练中医知识。通过投喂中医数据(典籍、名方、医家心得),让大模型长出丰富的中医知识与诊断能力,固化辨证论治规则与方剂配伍逻辑;
第三层,训练模型体验。通过模拟临床决策与反馈优化临证应变能力,让大模型具备“临证从容,方证相应”的看诊能力。
相较于传统AI模型在垂直领域中的训练方式,任度·素问大模型通过逐层锁定训练成果并引入反馈机制,形成在防知识遗忘、保能力稳定、促跨体系融合上的显著优势,有效避免了“数据污染”“知识退化”等诸多问题。
辨证施治,问诊如医者亲临
一位常年加班的程序员点开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问诊界面,输入“头痛欲裂、肩背僵直、入夜视物模糊”以及个人关键信息,即刻触发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辨证逻辑,快速给出中药方子,同时推荐食疗法。短短几分钟,一场中医诊疗流程就顺利完成了。
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在问诊过程中,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释放“临证从容 方证相应”的价值,从患者的描述中解析出症状,并基于动态化判断,做到依症适配经方、随症智能加减,实现“一人一方”的精准诊疗。
以失眠为例,任度·素问大模型会引导你给出年龄、失眠的具体表现等基础信息,给出初步辨证分析。在用户进一步补充信息后,得出最终辨证结论,开具中药处方,并给出用量、用法、方剂解析、生活调理建议等。如果觉得中药煎煮比较麻烦,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还能提供中成药组合方案,并标出注意事项。
内部评测显示,任度·素问大模型所开方剂未出现严重偏离经典理论的情况,准确度极高。用户无需奔波,就能享受从症状解析到调养建议的全流程服务,实现对自身健康的智慧化管理。
开放合作,共推中医发展新高度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健康理念正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为中心”转变。任度·素问大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进行日常的饮食和作息调理,还能实现中医治未病的养生理念。
面向未来,任度·素问大模型规划出了三大发展方向:
开放合作,共建生态。目前,素问处于研究阶段。传神语联诚邀中医专家、药企及科技公司共同参与优化,推动模型在基层医疗、家庭健康等场景的落地。
AI for Science。素问的本质是“用AI研究中医”,未来它不仅是一位“AI大夫”,更将成为中医研究的辅助工具,帮助学者挖掘古籍中未被充分理解的规律。
用户参与,持续迭代。传神语联将积极收集用户反馈,优化诊疗逻辑。例如,针对方言表述、症状描述的差异性,推动任度·素问中医大模型的智能化,给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问诊体验。
当年轻人通过手机就能获得调理方案,当基层医生能用AI验证辨证思路,中医才能真正走出古籍,融入现代健康体系。任度·素问大模型将积极推进这一进程,加速传统医学的“数字焕新”,让中医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