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退休了,院方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中心主任,消息一经发布,很短的时间就在业内引起了轰动,李包罗是业内公认的医院信息化领头人,他“让”出来的位置,又有几人有实力去坐。
院方开出的招聘条件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太高,要求研究生学历、信息技术专业出身,还要有一定年限的医院工作经验,也就是既要有信息技术的专业背景,又要有医院的工作经验,让大多应聘者望而却步。
媒体纷纷报道该院的招聘启事,网络上的关注率更高,然而报名者却寥寥无几,即使在寥寥无几的应聘者中,院方也未能挑出适合该职位的人选。最终,协和医院只能采用挖人的方式,将301医院信息中心原主任挖走,担任此职。
2006年8月25日,当记者采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沈韬时,他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能把信息技术学好已是不易,做医院信息化,还要懂医疗,还要懂医院的管理,再加上招聘的是协和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是要接李包罗主任的班,招聘这样一个人,难度太大。”
一将难求
然而,任何领域信息化建设都是以人才为依托的,不管是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还是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以及信息化的应用,信息化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参与。医院信息化在专业人才的招聘问题上,总是一将难求,医院不但在挑选信息中心主任时难度极大,同时医院信息中心负责人在建设医院信息化队伍时也大伤脑筋。
医院信息化建设目的是服务于医疗和管理的。这也就要求医院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知识,医疗、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这样的人才对于医院来说的确十分缺乏。
沈韬向记者阐述了医院信息化一将难求的原因。
过去在我国高校里是没有医疗信息化相关专业的,近几年,有些高校开始有了医学信息学这样的相关专业,然而,也就是这么一个顺应社会需要而成立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难就业。从全局来看,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本身就很难。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学校培养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是有问题的。
有些学校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是从原来的医学情报学专业转过来的,学生学的还是情报检索之类的知识,对推动医院信息化帮助有限。
部分高校对医学信息学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的,推出了信息技术课程和医疗相关课程,然而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些学校讲数据库时,讲的还是Access等初级数据库,然而,医疗信息化本身数据量非常大,实际应用中,一般都使用SQL Server或者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学生学Access等初级数据库对医院信息化而言,作用往往不是很大。
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处不大,工作中用的东西,学生基本上没有学过。一般地,学生到医院信息化部门工作后,没有一年以上的工作实践,很难进入角色。
毕竟医疗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很多学校也缺乏这样的教师。
人才难留
医院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理想中的人才模式应该是:在信息技术方面,要有系统开发经验,毕竟面对复杂的医院信息化系统,没有系统开发经验就很难掌握其内部的运转机理;医疗知识方面要有医学专业的基础,否则很难理解复杂的医疗流程;医院管理知识方面,要求人才有多年的医院工作经验,如果人才对医院的管理没有一定深度的认识,建设出来的信息化项目就很可能不能满足医院的信息化管理需求。
而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即使是单方面的专业人才,其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对信息系统熟悉的专业人士,更喜欢从事金融、证券等热门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毕竟在这些领域工作,他们所能取得的收益要高得多。据悉,国内目前招聘高级程序员的报价,月薪一般为6000元以上,更别说系统分析师了,通常月薪都是一二万甚至更高。到医院信息部门工作,干的是系统分析师的活,拿的却不是系统分析师的收入。要求的能力与收益不对称,对留住信息技术人才不利。
医疗知识方面经验丰富的人呢?受过专业医疗知识教育的人才往往首选当医生,医疗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专业,能做好某方面的医生已是不易,要做医院信息化还要学大量的信息技术知识,难度很大。而且做医生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做的好,很难失业不说,收入也很丰厚,比做医院信息化的收入强多了。
高标准、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需求与相对较低标准的个人收入,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本身就匮乏,即使发现了人才也很难留下。
把人留住
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沈韬直言,尽管付出与收入不均衡,然而也有一批人凭借对医院信息化工作执着的热情,聚集到了各医院信息中心。北医三院就聚集了一批这样的人才,尽管收入不多,凭借对医院信息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驱使他们默默地为北医三院的信息化建设奉献。
医院的信息中心除了要对全院的信息化通用硬件、软件,医疗专用硬件、软件,以及数据中心的硬件、软件进行维护以外,还要对医院的管理系统、医疗专用系统等提高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有时还要进行系统开发。对从业人员要求素质高,工作量大,工作难度大,再加上收入普遍偏低,人手紧缺等原因,医院信息化工作者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顽强的敬业精神。
北医三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截至2005年底医院共有在职职工2106人,病床1160张,日均门、急诊量近7000人次,连续8年居北京市各大医院之首;医院设有29个临床科室、 11个医技科室、5个研究所、1个中心实验室。
自1998年起,北医三院已经建立了覆盖全院的局域网体系,累计布放信息点4392个,上网计算机1000余台。以经济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已基本建成,门急诊挂号(包括电话预约挂号)、门急诊划价收费、住院结算、财务核算、医嘱录入、药房药库管理、物资供应管理等均已实现计算机化。病案管理、检验系统、超声影像系统、内窥镜管理系统以及PACS也已陆续上线,为临床医疗提供了直接的支持。北医三院作为北京市卫生局的信息化试点,还率先建立了实名就诊卡发卡和门诊账户系统,为患者就医提供了方便。现累计发卡30万人次,居北京市各医院之首。就是这样一个大规模医院,以前信息管理中心的人手不足10人。
沈韬表示:“北医三院的院领导对信息化人才建设非常重视,目前已将信息中心的人手增至20人,这在国内同等医院的信息中心里,人手数量算是比较多的。然而,我们医院考虑最多的是如果留住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人才。”
北医三院知名的品牌以及良好的发展平台,可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最好的机会。同时,借助内外结合的培训方式,培养员工技术能力,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中心让员工与医院共同发展。 北医三院的信息中心每周三都要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开学习会议,同事之间互相交流技术经验,沟通学习方法。
另外,医院每年都要拨给信息中心几万元的培训经费,鼓励员工自己申请到相关的专业培训机构接受在职培训。尽管很多时候,往往员工处于工作压力的考虑,没有时间出去接受培训,沈韬还是要去跟员工协商,鼓励员工出去参加某方面的培训。
沈韬感言:“在北京大多医院里,北医三院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条件是最好的。对于一些工作人员想考研等深造,医院领导也都大力支持。”
员工的进一步深造对医院与员工双方是共赢的态势,个人与医院共同发展才是医院信息化最理想的发展状态。毕竟,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不学就会落后,每个人都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保证团队稳步成长的一种有效手段。
全面培养
据美国HIMSS的最新统计,接近50%的医院其信息化部门人员规模超过50人,更有近五分之一的医院,其信息化部门人员超过100人,然而国内的大多数医院信息中心的人员配备都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
医院信息中心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参与、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规划;负责建设和维护局域网;承担部分业务应用软件的开发、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及信息服务;负责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等等,如果人手不够,就会出现只顾处理应急事件的现象,而忽略医院信息化的整体推进。
医院信息化部门只有通过全员培训的方式,使整个医院的信息化应用者具备简单的计算机及网络的维护知识,才能为医院信息化部门节省工作量,将医院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医院信息化整体发展研究上来。
北医三院除了对信息中心的员工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培养之外,还借助信息中心有责任对全院员工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培训的机会,培养全院信息化人才。
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中心建有内部的电脑网络教室,有专门负责信息技术知识培训的负责人,经常组织内部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全院职工,培训内容除对医院专用信息系统的培训以外,还针对信息技术知识处于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培训。其中包括,计算机通用知识培训,例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安全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等等。 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中心除了拥有专职的培训教师之外,还外聘一些专业的培训教师,组织全院员工接受培训。
只有员工都知道了信息技术应该如何使用,医院信息化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并且北医三院还可通过这种模式,为北医三院的信息中心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