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每款产品的推出往往都能给人“惊艳”之感,这次发布的iPad也不例外,尽管目前iPad还只是在美国市场销售,其实际销售范围却已经遍及全球。国内已经有不少苹果粉丝通过“水货”渠道拿到了新鲜出炉的iPad。
收邮件比发邮件更方便
笔者也在第一时间体验了iPad。从第一感受来看,iPad的大小略小于一张A4纸,沿袭了苹果的一贯设计风格,除了屏幕之外,再无其他周边设备。从界面来看,说iPad只是一个大一号的iTouch并不为过,苹果在iPad内置的软件与iTouch完全相同,而且目前的版本也与iTouch一样只能通过WiFi上网。
不过,由于屏幕的增大,iPad在浏览网页以及收发邮件方面比iTouch方便得多,实际看到的网页大小与电脑屏幕看到的效果更为接近,更符合用户习惯,大部分邮件都可以在一个网页上完成阅读,不用一再使用下拉键,也让使用感受提升不少。
只不过由于没有外接键盘,iPad采用的是软键盘输入模式,而iPad的大屏幕也让用户无法像操作iPhone或者iTouch一样用单只手完成,只能两手并用,但iPad的屏幕又不足够大,用户只能用两只手的指尖完成输入,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因此,用iPad收邮件远比用它发邮件更加方便,那些想用iPad完成大篇幅邮件输入的用户看来需要另谋途径了。
从现有的应用来看,iPad只是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屏幕,之前那些在iPhone或者iTouch上下载的游戏和应用,现在有了更大的舞台,但如果仅仅如此,是否确实有必要将手中的iPhone或者iTouch更换成iPad?
逼真的阅读体验
iPad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阅读功能,这也是iPad自诞生以来就让Kindle等阅读设备严阵以待的重要原因。用户需要首先下载一个名为iBook的应用,然后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书海中泛舟了。
点击iBook之后,你会看到一个大大的书架,正如我们平时生活中使用的书架一样,每本书都整齐摆放以便挑选。可惜的是,对于包括中国用户在内的美国以外的用户,iBook目前只提供一本免费书方便用户体验。
电子书已经成为目前的一大亮点,不少厂家都有类似产品推出,比如亚马逊的Kindle以及大陆厂家汉王电子书以及方正推出的“文房”。此外,还有台湾厂家和诸多“山寨”厂家推出的门类繁多的产品。
如果说中国企业的产品就像当前的手机还处于黑白屏时代一样,苹果的iPad已经率先跨入了彩屏时代。汉王电子书打开一本书籍之后,看到的是一排排文字,因此即使在书里存入word或者pdf文件的文本仍然可以顺利阅读。
而苹果iPad打开一本书之后,看到的是与现实中非常接近的书页,书中原本的图片、排版都跟实体书完全一样,用户如果需要翻页的话,也不用任何按键,只要用手轻轻一滑,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捻过书页一样,书页就自动翻到了下一页。
两种呈现方式或许各有优劣,iPad的电子书更接近于我们阅读一本实体书的感觉,当然也有人指出这种模式不适合人眼长时间阅读,或者这种排版模式需要中间产业链更多的投入,此外,也对电池要求很高,iPad的电池只能支撑6~9个小时。
而大陆厂商的产品将书的概念转化为平时我们在电脑中已经习惯的一行行文字。这种模式考虑到了人眼的需求等比较人性化的细节,而且能待机10天甚至一个月以上,但从用户体验来说,远没有iPad震撼。
传统媒体最佳展示平台?
iPad的这种操作模式更大的用武之地在于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网上阅读。在iPad内,同样可以下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BBC等应用,目前除了《华尔街日报》需要收费之外,BBC以及《纽约时报》均是免费阅读。
如同电子书一样,用户在点击进入的时候,看到的是与传统报纸完全一样的界面,包括其中的图片和排版,如果读者对某一则报道感兴趣,直接点击就可以把该报道放大,但仍保持原来的版式,如同你在阅读时把报纸拉到面前专心阅读其中的某一则报道。
国内的电子书产品更类似于现在在网络上风生水起的电子报,如果点击阅读某则报道,报道内容最终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读者很难了解到这则报道究竟在该报的整体布局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辑是否对报道作了着重推荐等处理,很多编辑语言都在这个过程中损失了。
当然,iPad的成功还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配合,虽然硬件的处理已经相对完善,但如果没有内容的配合仍然无法获得用户认可,就如同iPhone一样。对很多国内的iPhone用户来说,匮乏的应用已经是影响其兴趣的最重要因素,虽然APP Store上有数十亿个应用,真正能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却少之又少。
iPad在电子书以及电子发行方面遇到的难题也是一样,一方面《华尔街日报》的高收费需要用户用更长的时间去接受,另一方面苹果在电子书的积累,特别是多语言电子书的积累上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究竟iPad在用户眼中仅仅作为一个很炫很酷的产品转瞬即逝,还是能真正改变市场格局,最根本的还在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