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著名的汽车公司总裁走访中国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大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快速灵活的羚羊和聪明的猴子。"羚羊是速度和灵活的象征,它每小时的时速是90公里,尽管比时速110公里的猎豹要慢,但是它具有持久奔跑,敏捷变向的能力。在直线的追逐中,能够突然变向,号称世界跑的最快的动物-猎豹,很难到,而且猎豹的持续高速奔跑能力也低于羚羊。猴子是个聪明的动物,而且具备瞬间的威胁判断能力,这个我们人类如果在大森林里,不如它,这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当我们都认为大就是强,多就是好,组织结构复杂就是高级的时候,我们回头看看自然界,再仔细读读《生物进化论》,我们就会发现,一切敏捷及灵活应对并变化的物种,均得以蓬勃发展,一切庞然大物均已灭绝。一个物种的生生不息与蓬勃发展,需要敏捷与智慧。我们过去那种恐龙式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正在向横向的敏捷协同转变。
今天,无论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是继续衰退还是繁荣,作为一个企业,向它的客户更快地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显然是它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根本。应当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更快,惟有如此,这种能力才能转化成竞争力。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基于历史角度纵向的自我度量,还需要一个基于市场空间横向的竞争比较。
l 降低成本仅仅取得了竞争的入场券,但仍不足够
迈克尔.波特在上个世纪深入研究了亚洲企业,尤其是日本制造之后,发出这样的感慨:"消减成本是参与竞争的入场券,但仅仅靠成本的消减是无法成功的"。过去三十年,我们依靠生产要素的廉价优势,所向披靡,它成为我们制胜的利器。但是,管理却依然是我们最短的短板。更让我们焦虑的是,我们的利器正在钝化,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也在模仿,根据全球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2009年发布调查数据,"2008年,在制造业成本方面,中国只比美国低5.5%,墨西哥则比美国低25%"。我们已经不再领先,这个趋势在2008年下半年就已经露出端睨。
我们成本层面的竞争优势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我们仔细研究中国企业,发现事实并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糟糕。只是我们过去那种"压倒性成本竞争力"已经不在了。但我们依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我们现有的交通物流条件、通讯条件、人员操作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上均具有一定的优势,我们的人工相对世界制造强国和经济发达国家来说,仍属低廉,那为什么现状却导致我们难以适应呢?
一部分企业,由于自身的精细化管理程度还不够,取得竞争资格都有困难。这些企业还仅仅能够事后算清产品成本,还不能事前做出制造成本测算,还不能把成本管控精细到订单,管理仍然是粗放的,甚至可说是野蛮的。我们还大有潜力可挖,武器还在我们手里,还可以磨得更亮。
还有更多的企业,已经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了对过程、资金、订单成本的精细管控,可以对历史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比较,并找出问题,但是他们也依然面临困难,这又是为什么?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在《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报告中指出,"低成本制造业正在成为昨日黄花。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企业必须在中国制造业内业绩出众才能获得成功"。现在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成本层面的竞争变为了一个资格的竞争,我们仅仅拥有这个资格还不足够。
年初,海尔的张瑞敏先生说,我们现在每天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如果危机来了,再做,那一切都完了。所有的危机出现不是经济危机,而是我们企业自身的危机。用友公司在09年上半年提出,中国企业革新盈利的关键是均衡能力,这就是对中国企业具备资格、获取资格的策略行动指导。不具备均衡能力,我们连参与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有了低成本竞争能力,有了均衡能力,现在看来,也还不足够。
l 我们需要更敏捷
当前,中国企业在市场响应速度与客户服务水平方面与世界水平差距明显。
中国有近50%的企业,订单响应速度大于10天。总体响应水平大于14天,明显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我们的价格具有优势,但是在速度上却是缺失的。
中国制造企业平均订单完成率为95.9%,平均按时交货率为89.6%,按时交货率相对于世界水平仍然较低。因为我们的规划能力和制造的敏捷程度不够,所以我们即使加班加点也无法满足客户的需要,丢单在所难免。
世界级供应链要求供应链无缝链接,我国的供应链结点效率很低,物流停滞时间是世界水平的3倍,按单生产比例低于世界水平,仅为世界水平三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我们供应链级的竞争能力很弱。大量的关键业务信息、客户需求信息及变更信息、物流滞留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影响了我们整体的获利能力,也影响了我们的响应速度。
中国有近20.5%的企业没有提供相应的客户跟踪与售后服务。我们整体的服务能力我想大家都有体会,尤其是在制造领域,我们的服务网络、服务响应速度、我们对市场客户的需求信息采集与把握、我们在订单履行中为客户提供的可视化进程服务,都令我们深感不安。这是一个明显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补课的领域。我们的制造如果不能向服务与制造融合方向发展,我们的制造没有未来,中国制造将在未来面临更大的危机。
中国企业需要更敏捷。敏捷是什么?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会是速度。进而会想到我们制造的速度,我们的产能是否足够,设备是否先进。可以说,我们在很多领域的加工设备,是世界级的。即使与制造业强国日本和德国想比,都不低于他们甚至比他们更好。但是,在其他层面,比如对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工人技能与制造业精神、物流保障等方面,我们还不够快。
敏捷,还需要具备柔性。可能是由于过去市场太好了,我们在成本层面的优势让我们无暇顾及其他,我们忽视了对自身管理的关注。在前几年,我们能在华南地区看到彻夜长明的厂区灯光、看到24小时排队通关的场面。我们过去最大的应对就是加班,甚至有的企业在与我们交流时说,加班是我们的常态。这是一个缺乏敏捷的表现。实际很多时候都无法将制造设计与生产进行快速整合,无法根据关键性需要来排定自己的生产计划,无法在生产线上均衡产能,更无法在不同生产策略的车间进行生产部署,这都导致敏捷性的下降。
敏捷还需要更好的延展性。现在的竞争,不仅仅是企业个体与个体间的竞争,更是上下游企业协同的供应链级的竞争。现在,宽带网络的完备,社会基础架构改变了,游戏规则也在变化。我们很多企业过去对外协生产下达计划时效性低,很多时候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无法进行精细的过程成本控制;我们过去可以与供应商进行频繁的信息传递,比如邮件,比如总装计划发布,但是这种交互还是点对点的、低速率的,我们需要基于现有的宽带网络条件进行更多信息的交互,乃至于在未来实现触发式的供应商库存管理与计划、供应商物流配送信息跟踪等等。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内部,我们要加强内部组织的交流,比如设计与制造,制造与内部物流,制造与管控,制造与绩效考核;外部,我们需要与供应商及客户进行深入信息交互与协同,比如客户由意向到交付服务的全过程跟踪,与供应商及物流公司进行物流计划及执行的协同,生产与分销网络的物流及资金流信息交互等等。
中国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信息系统建立一个接口统一的,运用体现大制造与更高级的制造服务模式的管理工具来武装自己,更敏捷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l 信息的智能化处理能力与成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瓶颈
人类信息与知识,在上个世纪90年代,每1年增加1倍;本世纪前5年,每一年增加2倍;最近3年,每一年增加3 ~ 4倍。对于企业,信息超载成为普遍现象。信息如果不能转化为知识,知识不能转化为智慧,对企业而言,就是一场灾难。中国企业需要更加智能化的处理技术。
中国企业信息化已经走到了一定阶段,一般的中型企业已经实现了对财务、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所拥有的数据资产已经相当庞大,对过载数据的加工处理以及关键决策信息恰当及时的获取,越发显得关键和必要。
中国超过84%的企业,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对关键管理领域进行系统化的、科学的绩效评估与考核。其中使用ERP系统的制造企业,利用数据库数据,建立科学绩效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绩效分析的仅为13%。我们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人员绩效,还有业务绩效以及营销数据预测的一些内容。营销的智能化与人员考核的智能化同样重要与关键。我们大量的数据被荒废了,这些与物料堆放造成的浪费没有什么更大的差别。
我们看到沃尔玛的竞争力来自于它从全球能够实时获取店铺的商品信息和智能化的分析,以及配套的保障信息准确性的制度与文化。它的竞争者Kmart的跟进策略从IT的角度看,很先进,技术平台比沃尔玛更优秀,但是没有成功超越反而最终被兼并。这里有个最重要的不易被大家发现的点,就是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与数据科学采集流程的制度保障,这个流程是不断创新优化的。这个分析不仅仅是基于现有数据,还有历史数据的比较,还有很多。
我们说,智慧的真正管理含义,就是懂得并巧妙处理的能力。我们在多年前就提供了管理驾驶舱工具,在07年率先推出了基于领域的商业智能模块,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实现基于指标的管理。09年,我们基于最近两年的实践,做了一个全面的优化,可以把营销数据、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等关键领域的管理数据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全过程的业务追溯、实时的例外预警。系统更加完整,更加符合中国企业的管理需要,更加贴近营销的需要。
仅仅拥有敏捷是不够的,我们可能会迷失方向,可能会向不正确的方向狂奔。我们需要更敏捷的同时,具有更高的智慧。
l 更敏捷更智慧的去创新
从05年开始,创新就成为一个热门的管理名词。但是至今中国商业模式还没有在世界管理发展史的坐标上被明确标识出来。从软件厂商角度看,我们缺少一个有效的创新工具。我们过去很多厂商和组织强调技术,我说的是软件开发及平台技术,但是仅有技术并不能带来创新,这还远远不够。你在创新过程中能够离开组织资源与组织结构吗?你在创新过程中虚拟目标能够具体化吗?你的创新过程能够脱离KPI吗。如果是,你怎么衡量你这个过程的投入产出,你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指标去检验你的创新是否科学,你的优化成果是否真正的比过去要好?所以,一个完整的具备KPI指标并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软件系统才是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工具。
我们需要科学的去面对创新。在工具层面,我们需要一个管理软件系统具备两个关键内容,一个是设置并灵活配置业务过程的管理系统,即工作管理系统;一个是支持业务过程中具体任务的执行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管理软件。工作管理系统负责与真实世界管理者和数据进行交互,对根据指标库的指标合理性基于流程进行分析,然后对流程及业务过程进行优化和调整。目前,用友U8的执行系统,可以让工作在合适的时候交给合适的人,保障目标得以达成,计划得以执行。它本身就拥有800余个可视化的业务流程矩阵,这些内容是对经过检验的、可信赖的管理思想和最佳实践的总结,它是一个通用标准系统。为了保有更大的灵活性,我们还同时支持基于客户需求进行有限灵活的配置,丰富这个通用标准系统,这都是不需要开发的,客户自己就可以完成。而我们的工作管理系统,更加强大,可以依托我们的领域智慧系统KPI指标分析,自行设计流程,丰富关键环节,还支持基于UAP完全自行设计综合管理指标,乃至于完全自主开发独立系统,可以与现有系统保持高耦合和交互。
更敏捷更智慧的创新,是真正的创新之道,是真正把武器提供给了中国企业。我们能够支持您把您的商业构想转化为真实场景,我们向您提供具备智慧能力的工具和服务。
罕见的金融风暴重创全球经济之后,大型企业纷纷关闭低效工厂与车间、内部复杂架构在精简、内部协同与外部合作在加强,更多优秀企业在向小型化发展。依托敏捷技术和商业智慧系统,划小经营与生产单元、强化内部协同与外部合作、汇聚及传递关键业务信息、科学及高效的处理过载数据,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模式。
在新环境下,中国企业保持既有优势的同时,打造全新竞争力,是未来成败的关键。多变的形势,需要我们更敏捷;复杂的经营环境,需要我们更智慧。敏捷的企业,能快速的响应,有效的动作;智慧的企业,能深观市场,洞见未来,明晰方向。
当企业拥有敏捷与智慧之后,混沌与复杂的商业世界会显得无比清晰与简洁。这一切均源自敏捷和智慧的企业管理软件。
我们今天发布的U8新产品,是集智慧与敏捷于一身的管理软件,是我们献给共和国六十周年诞辰的礼物,也是支持中国企业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