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收购EDS、Palm等公司后,惠普就像一个消化不良的胖子。在全球170个国家和地区,它拥有30万员工。
如果不进行瘦身或健身,这个组织复杂臃肿、规模庞大的巨无霸有可能在短期内步入"三高"之列。事实上,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早已给它以警告:尽管仍在高速成长,但今年以来,惠普市值已缩水12%。
巨头确实在行动。继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大量裁员后,它正假借一场信息化运动,完成一场结构性的战略调整。目的在于提高身手矫健度,快速逼近IBM,同时防止被身后的群狼追上。
昨天公布的新措施是一场信息化运动。未来3年,它将投资10亿美元建设完全自动化的数据中心,提高自动化程度与工作效率。由此,9000名员工将被机器与软件取代而失去饭碗。
不过,巨头也在吃进新营养。未来3年将招募6000人,主要集中在营销与IT服务部门。这意味着,这个胖子将在前端营销与后台服务上同时发力。CFO坦陈,这是收购EDS之后整合的第二阶段,公司将主要合并数据中心、IT网络和其他业务。
这一调整,显示出巨头的两手用意。其一,强化前端营销,有望扮演复杂业务简化的角色,促使惠普整合业务,进一步走向平台化营销。其二,IT服务的用力,有望让它逼近IBM,成为全球科技业幕后基础设施的英雄。
同时,这一调整,也伴随着其他利好。人力裁减将为惠普每年节省5亿至7亿美元,而业务的调整,将有望提高它的利润率。截至目前,在IT服务市场,惠普虽名列第二,业务的增长幅度甚至远高于IBM,但利润率仍不及IBM,后者在高端IT服务领域依然高高在上。
至于规模庞大的PC业务,虽然仍然领先戴尔、联想等,但在惠普整个集团中,它越来越像一个鸡肋。在最近一场并购中,惠普没有选择PC类业务,而是抢进移动互联网市场,这将为它垂直一体的布局,带来更多资源整合空间。
但在持续的瘦身重组运动中,惠普至今并没有明确传达剥离PC业务的意思。相反,它的笔记本等消费终端产品仍在快速增长,上一季的增幅高达21%。它的企业级业务,尤其是服务器与存储设备更是上升了30%。前不久,它已超越IBM,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器公司。
笔者认为,PC业务提供的终端用户接触价值,仍是提升惠普全球营销的动力之一,它对惠普品牌影响力的释放,仍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在多次收购之后,惠普PC类业务仍作为打印成像、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平台。而基于服务器、软件及存储业务的IT基础设施,则进一步躲入幕后,为惠普B2B、B2C类业务提供基础动力。
这可能也是惠普商业策略的差异。尽管它已经很大程度落实IBM化工作,但作为一个跟随者,它似乎对完全IBM化有些警惕。IBM一直引领着全球IT产业演进的历程,但它的商业模式未必一劳永逸。惠普身处IT基础领域、消费前端,在目前阶段,显然更能获得规模化优势。事实上,在营收上,它已远胜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