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转型维艰 私有化筹谋能否力挽狂澜

作为PC市场曾经的王者,戴尔直销模式曾重塑了PC产业,以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高毛利润率将对手远远抛在身后。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尽管三年转型,却步履维艰。用柳传志的话点评“戴尔正困在自己的圈子里出不来”。

在PC市场上,戴尔2007年被惠普超越,痛失头把交椅;2009年又被宏?超越,落到第三的位置,而且与银牌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咨询服务和新兴消费电子等戴尔积极转型的领域,戴尔的努力距离产生成效依然遥遥无期。

为了进一步推动转型,戴尔公司CEO迈克尔·戴尔日前表示,正考虑将戴尔公司私有化(也就是从股市上退市)。显然,私有化的想法,已经足以说明戴尔公司目前的窘境。

戴尔或被逼私有化?

在市场研究机构Sanford Bernstein公司日前举办的股东会议上,迈克尔·戴尔透露,“正在考虑将戴尔公司私有化”。此言论一出,引发投资者对买断公司股份所需溢价的猜测,导致戴尔股价在当日收盘前半小时内一路攀升,收盘时大涨4.9%。

迈克尔·戴尔向外界传递“退市”的信息,足以说明戴尔目前的窘境。戴尔在传统PC业务上竞争力日衰,去年重砸39亿美元收购佩罗系统。但是,在咨询服务领域,戴尔面对的是巨无霸IBM和惠普;在电子类消费领域,苹果现在是如日中天。看似蓝海,竞争也是异常激烈,戴尔的转型能否成功,依然会被打上大大的问号。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投资者不可能给戴尔太长的时间去转型,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对上市公司的严格监管,也会让戴尔很难出“奇兵”。相对而言,私人公司在管理效率和信息保密方面比上市公司都更有优势,也许能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这就是迈克尔·戴尔为何会流露出“私有化”意图的真实原因。

市场分析师指出,戴尔私有化不是不可能,但将需要大量外部融资,而且无助于改善公司结构性问题,也不一定能提高其竞争能力。柳传志曾判断,IT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可以温水煮青蛙慢慢死,IT企业多为猝死。对于戴尔来说,现在不变肯定不行,小变也于事无补,唯有进行一番“伤筋动骨”的变革,才有可能在未来再次绽放出生命力。显然,要有大动作为变革腾挪空间,私有化或许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三年转型未见成效

自从PC市场份额在2007年初被惠普赶超后,迈克尔·戴尔重回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开始走上了营销变革之路,启动了艰难的转型。不过,相对于提前向咨询服务转型的惠普,和在PC市场上咄咄逼人的宏?,戴尔公司也意识到,仅仅靠在传统PC领域的营销变革,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戴尔将目光瞄准了高利润率的技术咨询服务而非电脑销售,并企图在关键的无线设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为此,公司进行了多次收购,裁员计划也开始执行,公司更力推业务多元化。戴尔在2009年先后砸重金收购佩罗系统和高端PC制造商Alienware,以求在咨询服务方面和无线终端消费电子类市场布局,产品方面也扩展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此外,戴尔还打破“直销模式”,将自己的销售“雷达”辐射到零售专卖店。

戴尔在转型之路上已经走了3年时间,且一直没有停止改进的步伐,但这些革新显然短期内难见成效。迈克尔·戴尔在谈到其转型成效时承认:“如果我必须给(戴尔转型)评价,那就是未成功。”

被寄予厚望的转型短期难见成效,传统的PC业务这一后院又起火。据了解,戴尔公司的毛利率已连续两个季度收窄。迈克尔·戴尔表示,今年以来,电脑零部件市场“仍然非常紧张”,他预计这种情况要到明年年初才会有所改善。这更是让戴尔公司的转型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传统PC市场江河日下

当年PC主战场从台式机向笔记本转移,不仅带来了市场的重新洗牌,同时也带来了消费需求的变迁。PC业性价比时代终结,设计时代来临。如今笔记本时代正在向移动互联时代快速裂变,所有的PC从业者都能意识到传统低成本路线已经走到尽头,如果你便宜不过山寨,你就只有走设计加低成本路线,而这正是戴尔的弱项。

PC市场是戴尔的发家之地,正是依靠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创新,戴尔一度占据了市场老大的宝座。然而,作为一家曾经以创新为傲的公司,戴尔的创新不在产品上,而是在生产和渠道方面。然而,近几年以来,随着笔记本取代台式机成为市场主流,戴尔在生产和渠道方面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在硬件类公司中,产品创新才是硬道理,但戴尔在这方面又没有优势。

2007年,戴尔市场第一的宝座被惠普夺回,自此,戴尔开始走上下坡路,市场份额逐步下滑。戴尔的困境,在股市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截至昨日,戴尔的市值为256亿美元,惠普的市值为1089亿美元,思科的市值为1326亿美元,IBM市值为1637亿美元,苹果的市值更是高达2292亿美元且掌握着340亿美元的现金。也就是说,苹果仅仅凭借手中的现金,就能绰绰有余地吞下戴尔。

而在1997年戴尔如日中天的时候,当有人询问迈克尔·戴尔应当如何使苹果摆脱困境时,戴尔曾评论说,“我能做什么?我最好关门大吉,把钱都还给股东们。”十余年之后,轮到被揶揄的,成了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