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一个新生事物在成都高新区诞生。2009年12月28日,成都西部通信枢纽的重大工程成都云计算中心一期工程正式落成,开启了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营的超级计算中心模式,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同时为政务应用和科学计算服务的超级计算中心。
2010年4月27日,成都云计算中心投资方曙光信息产业集团总裁历军一行来到成都,与成都敲定了进一步合作计划:扩大规模,为云计算中心二期建设做准备,并计划在年内将电子政务应用的数量从目前的9项增加到近15项。据透露,本月内云计算中心将与有关部门签署协议,开始扩建步伐。
各方支持二期工程
投资方“受鼓舞”
“没有成都市政府的支持,项目是没有办法得以快速启动的!”成都云计算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建波博士十分感慨。由于一期项目进展顺利,云计算中心二期早已经纳入项目发展计划。2010年4月27日,投资方曙光信息产业集团总裁历军来到成都,市长现场办公,从场地到电力再到融资贷款,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快速得以解决。“我们深受鼓舞!”贴心的高效率服务让历军对于投资成都的决定感到欣慰。
用王建波的专业眼光来看,从选地到建楼,没有政府配合根本没办法建成。新的机房需要1万平方米土建工程,电子保障首先就是个大问题,以目前30万亿次峰值计算,一年电费就要耗费319万元,即将建设的二期项目20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电力保障更是个大问题,这是关乎云计算中心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据他透露,二期工程预计本月内签约,将在一年或一年半左右以后投入使用。
今年云计算中心的政务应用目标是10-15个,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9项电子政务应用于该中心平台,包括成都市生猪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成都市流动人口服务及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成都市级办公用房管理系统、成都市工业经济地理信息系统、成都市地理信息系统等等。王建波告诉记者,以气象信息为例,运行于云计算中心平台上的数据不仅仅是数据,还包括分析和运算,通过特有的软件运算,数据变得鲜活、有用,且有据可循。
1997年,由科技部命名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成都)在西南交大建立,当时全国只有5家。“以前使用的是‘曙光1000’,现在是‘曙光5000’,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超乎想象。”东上海、南深圳、西成都、北北京、中武汉,参与了第一版高性能计算中心规划布局的王建波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十分熟悉。“在超算领域,成都是走在前列的,起码眼光足够长远。”王建波告诉记者,由于对前瞻性技术把握的准确,成都对云计算的重视已经收获成果,如今全国不下10个城市都在建立超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为何它们都来成都考察?因为成都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视已经得到各方认可,王建波说,理论和试验是两大科学法宝,高新技术的辐射和提升作用越来越被各界接受,如汽车碰撞、生物药物筛选,洪峰、桥梁、高速铁路等都要经过科学计算来模拟,以预防安全隐患。
震后探索经营创新模式
成都“吃螃蟹”
2008年4月份,在成都建立云计算中心的第一版规划确定,成都与曙光集团签订框架协议。此后的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来袭,但这并未影响曙光投资决心,筹备组6月份就成立了。但由于全力投入抗震救灾,经费来源没办法保证,一年多时间筹备组都在规划、运作,王建波说,这期间曙光跟成都一直在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以期找出一个拿得出手的项目。
2009年12月28日,成都西部通信枢纽的重大工程成都云计算中心一期工程正式落成,开启了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营的超级计算中心模式,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同时为政务应用和科学计算服务的超级计算中心。这一“拿得出手”的项目立即吸引了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前来考察,由于有了强力的技术保障,可靠、安全,由专业公司运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很多地方政府所欣赏,成都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
“国内其他地方的超算中心都是政府产权,最多将运维外包,而成都市政府只购买服务,由企业进行商业化运作。”作为成都云计算中心最大的投资方,曙光做出这一决定前对成都做了很多前期调研,王建波认为,成都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优势,其次有市场,有大量的科研院所,业务需求大,这些条件构造了曙光投资成都的信心。企业有了承担风险的能力,加之政府的政策保障,将企业成本降到最低,成都云计算中心应运而生。
投资成都后不是没有遇到过问题,电力保障就是其中一个。由于耗电量巨大,为扩容通电,在信息办、经发局等部门协调配合下,问题很快解决。曙光总裁历军感慨“跟政府打交道还是很舒服的,以后这样做生意舒服多了。”银行融资、配套支持、现场办公,政府的各项配套支持很快落实到各部门,“成都速度”让曙光意外又惊喜。
成都率先购买企业提供的超级计算服务的举动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赞叹不已,“成都的思想最解放!”他预言,成都政府创造的这一新模式一定能够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