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们眼中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之“殇”

最近闲谈信息化建设,谈到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天时、地利和人和”等条件下才能发挥价值,同时,对于一些盛行的不恰当信息化手法进行了剖析,现择其中一二项奥妙。

天时,国人比较讲究时机。对于信息化而言,不同应用深度所对应的时机是不同的,对于高阶阶段的信息化应用,由于投入巨大,且涉及企业变革,需要在企业发展的一个相对成熟而鼎盛阶段导入。

地利,位置比专业更加重要。信息化的实质是先进管理思想、技术和工具对企业经营的助推和提升。特别是高阶段应用,地利涉及到各个层面的有形和无形的权力中心。业界说的比较多的“一把手工程”,实际上更多的是“跑马圈地”式的深度业务模块。

人和,团队超乎个人。从指挥链角度看,企业高层要有信息化的紧迫感和必要的精力投入。从系统角度看,要有包括管理、技术和业务等各个层面的成员,并能推进大型项目建设。从成功关键因素讲,信息化队伍的将相和谐,是决定性的要素。

然而,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会不断地重演前人走过的陷阱,老实讲,不同企业或者企业不同阶段的知识和经验沉淀真的少之又少,导致如麦肯锡所说的“重复造轮子”不断演练,而这种轮子都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值得深思。常见问题举例如下:

第一, 重视一次性投入,轻视持续优化。大型项目往往投资上千万,面对这么大的投资面前,公司都会很重视。然而,系统上线后很多企业却缺乏持续优化的动力,导致著名的系统仅仅是部分或者降级使用,极大地影响力信息化项目的效益。再者,大型项目对企业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上线的时候往往思考不系统,解决方案并不完善。因为种种原因,实施团队追逐的是上线,而实际系统的效果至少要在上线后2-3年后,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办法等到那个时刻的到来,系统就荒废了。这不能说是信息化之殇!

第二, 重视外援,轻视内部队伍建设。由于企业高层、业务和IT所处位置不同,对于信息化这座冰上的看法和角度不同。企业比较常见的一种误区是过分相信外部顾问或者专家,殊不知不同企业即使实施同样的解决方案,其参照性也不是完全的。往往,因为这种权衡下,企业内外力量的平衡会打破,最终造成内部队伍凝聚力降低,士气低下,最终恶性循环导致后续支持乏力。

第三, 企业政治极大地制约了信息化实施水平。信息化建设中,企业CIO作用非常大,笔者见过鸡肋型的CIO,给企业带来了重大损失。一类是技术型的,然而由于学习能力不够强,没有及时跟上外界的技术趋势,导致“误人子弟”,企业百万甚至千万元投入打水漂。我见过有一家企业,其CIO天真地买来SAP的NETWEAVER 平台,试图通过自己开发,整合企业各项信息孤岛,最终变成闹剧。二类是业务型的,由于业务出身,是优势同时是严重的劣势。业务的强势作风没有带来先进的运营模式,反之,“新瓶装旧酒”,就如“高速公路跑拖拉机”,企业受到的伤害可见一斑。三类是关系型的,客观上说弥补了IT与业务沟通不畅,然而作为政治化的人物,和行政型的CIO一样,无法深度到业务和IT技术领域,只能作为一种“浮土”式的寄生存在,其后果是拿公司的资源和投入做好人,博得软件供应商的赞赏。最为致命的是企业政治型的,利用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不对称性,搞斗争。结果往往是专业人士吃亏,当然,最大的冤大头是企业了,投入打水漂不算,企业会散失竞争中的机会。

第四,IT救火队,让信息化效益走开。信息化投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一支队伍、一套IT管理方法和一系列持续完善的应用加以推进。在整个E化过程中,以IT战略和规划为指导的方略根本性决定了信息化的效果。在十倍速的社会里,维持和维护是没有出路的,信息化的竞争优势会因为不作为而迅速散失,届时IT依然会沦为企业的成本中心,企业的包袱。

信息化之殇,很多企业都没有办法回避。客观地讲,国内真正发挥价值的ERP少之又少,是企业反思的时候了。实际上,信息化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是“怎么做”的问题。作为企业方,必须自己为信息化效益负责,试想买了奔驰车,只能在乡间小道上跑,或者只能停在尘封的仓库里,那是怎么样的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