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 激励创新"为主题,由清华大学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今日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国际研讨会将全球视野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立足"产业界和教育界协同创新,中学和高校加强衔接",共同分享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内外前瞻理念和最佳实践,旨在探索多方协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助力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本次国际研讨会由教育部、团中央和科协指导,是一次高水平、国际化的教育盛会。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以及国内外百余名教育专家、大中学校校长、科研院所及产业界等各方代表共同参加了此次国际研讨会。与会者分享了国内外前沿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为创新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今年国家陆续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体现了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渴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代表教育部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并表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着眼长远,考虑全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贯通式的创新人才系统培养机制。"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卢雍政也衷心祝愿:"以此次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为契机,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为进一步拓展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机制、资源,探讨和改进多方协作培养既心怀天下又脚踏实地、既根植中国又了解世界的创新人才的模式,开辟新的思路、取得新的成果。"
探索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引入产业界和社团的优秀实践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条件,是国家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战略课题,还需要延伸到中学,乃至于小学的变革,也需要引入产业界在创新和人才培养中所积累的优秀实践,从而形成创新教育有机而完整的培养链,共同推动教育变革。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不仅是大学的任务,也需要中学、小学的共同参与,同时更需要整个社会为创新人才培养、为创新人才成长营造氛围和创造条件。"并表示相信:"本次研讨会将为清华大学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重要而有益的启示,将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人才培养这一全社会共同支持的事业探索一些新的办法。"
代表深入分享了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新观点和先进经验,并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力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做了《在教育和科学之间建构桥梁》主题发言;清华大学教授,副校长袁驷着重介绍了清华大学在创新教育方面的重要举措和实践;英特尔公司全球教育战略与研究总监 Martina Roth介绍了英特尔推动系统教育变革的重要观点;美国科学与公众社团(SSP)主席Elizabeth Marincola分享了SSP科学竞赛的成功经验;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副校长Christina Maslach介绍了伯克利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如何推动创新教育;美国伊利诺伊数学与科学学校校长Max McGee分享了伊利诺伊数学与科学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介绍了人大附中如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举措。
本次研讨会坚持深层次的探索和开放式的交流,在第二天的分论坛讨论上围绕"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环境、机制和资源"和"如何多方协作共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两大主题进行充分探讨,形成了若干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观点,以期为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有益思路和参考。
推动教育创新,建言教育变革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共同愿景和目标。
建校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始终在人才培养这个教育的最基本问题上下求索,经历了与我国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特定历史时期和需求相对应的三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强调"厚基础",重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和人文基础的;第二阶段丰富为"厚基础,强实践",以服务当时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急迫需求;目前,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清华的教育理念已逐步转化到了"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新阶段。
其"求创新"理念的核心,在于创新型人才必须在创新性实践中成长,而其实现的机制,则立足于将多方面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创新性实践环节。这些人才培养资源,包括以完善的学科布局提供成长的土壤,以一流的导师资源指引成长的道路,以广泛的国际交流开阔成长的视野。同时,在育人环节中强调实践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强调兴趣引领、强调统筹校内外各方面资源,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产业界同样需要通过教育变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是成就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源泉。英特尔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独树一帜,还在教育变革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真知。英特尔认为应该打造多方合作的系统来推动教育变革,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协同合作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使其成为下一代创新者并推动经济增长。
英特尔指出实现系统性的教育变革,必须具有5大关键元素:
- l 政策–可支持系统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改革。
- l 课程标准与评估–侧重于帮助学生获得当今全球经济所必需的技能。
- l 教师专业化发展–可帮助教师将技术有效融入课堂。
- l 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够使用信息、促进合作并鼓励沟通和创意。
- l 研究与评估–可确保持续进步。
通过教育变革推动教育创新发展,需要政府、教育界、非政府组织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协作,搭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平台,以实现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
清华大学:课堂内外结合 因材施教培养创新人才
在"求创新"这一阶段目标的引领下,清华大学当前的育人体系更加注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更加注重集中匹配资源进行因材施教,也更加注重课堂内外教学和活动的集合,开展了几项探索性的工作。
在传统课堂教育方面,清华大学近期推出了"清华学堂培养计划"。该计划立足课堂教育,结合多方力量,配备该领域的顶尖师资,集中遴选一批有潜质的学生组建成不同领域的因材施教班级,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例如,"钱学森力学班"结合多个院系力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姚期智计算机班"由"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亲自制定培养方案、亲自授课,并加入了赴顶尖企业研发机构进行科学研究项目实践以及国际交流的机会,以开阔学生视野。
除传统课堂教育外,近年来,清华大学愈加关注传统课堂外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并开展了一系列尝试。例如,在全校大二学生中选拔最具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组成课外因材施教班,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式培养。在学生的课堂教学之余,通过自主项目研发、赴外时间交流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学术科研和创新素养。又如,基于学生对特定领域的兴趣,选拔、组建某学术方向的兴趣团队,与相关行业的国际级领军企业携手合作,为学生提供课外研发平台、专家指导、场地资金等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术科研兴趣,启迪创新思维。目前,清华大学已陆续建立起了"Mathμ科学计算"、"未来通信"、"未来汽车"等多个兴趣团队。以其中的"Mathμ科学计算"兴趣团队为例,该团队中的几位本科生通过课余时间的研发,打造出了一款功能不逊于国际顶级商用产品的科学计算软件,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作品也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英特尔:创新社会化 教育推动创新
创新是英特尔的企业基因, 也是其业界领导地位的基石。但英特尔的创新不是企业独善其身,更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的目标定位为推动社会创新,通过政府、产业界及各类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运用创新手段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向前迈进。
在这样的企业哲学指导下,英特尔提出了创新社会化的战略。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表示:"作为以创新为灵魂的公司,英特尔不断推进并实践创新社会化,不仅致力于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改进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持续致力于推动产业生态系统的合作创新,将创新的理念、战略、方法用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英特尔深知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动力,因此把创新教育作为一个重点领域,与政府、教育界以及产业伙伴戮力合作,携手共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平台,从而发现和培育越来越多的21世纪人才。我们希望通过教育推动创新,为整个社会创新做出贡献,构建一个持续、和谐的社会创新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