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安全领域的几大现象汇总

该认清事实了!企业的信息安全十之八九做得一败涂地。

问问2008年8月因透过不安全的Wi-Fi入侵TJX等零售店而遭到起诉的11名黑客,便知─当时有4,000万笔信用卡与现金卡卡号被窃。问问EDS承包Medicaid理赔处理专员:今年2月她承认犯下盗卖客户社会安全号码与生日数据,以冒领退税金。
问问犹他州大学医院聘雇来护送磁带到异地储存中心的快递人员。6月的某一天,他开了自己的车,而非公司的安保车来,结果这批包含2,200万名病患账单资料从前座被偷。

量化安全项目的报酬率并不容易,通常因为很难算出你从避免的危机中,可获得多少金钱报偿。今年低迷的经济,迫使决策者对任何预算提案都更加保守。即使如此,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还是继续购买、导入技术工具,包括入侵检测软件、加密和身份管理等。这倒是好消息。

然而我们研究又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太多企业仍然欠缺强制执行的一致化、尖端的安全流程。59%的受访者说他们有“全面性的安全策略”,PricewaterCoopers首席顾问Mark Lobel说,具有CxO层级的安全主管及发展出下述的安全策略。这两项元素越高,安全事件的发生率越低。

但是不值得令人兴奋的分数却在今年攀高。例如,56%的受访者聘请了CxO层级的安全主管,比去年下滑4%。许多企业都会检查网络log看看有无可疑活动,但只有43%的人会稽核或监控使用者有没有遵循安全政策。这个数字比2007年上升6%,但“还不到应有的水平。”Lobel说。

由此可知,安全仍然是被动而非主动的事情。做得更进步的公司则会收集来自网络log和其它监控系统的数据,统合到商业智能系统中,以便预测出安全弱点进而加以阻止。配合加密高手与认证管理专家,安全小组还需要统计学和风险分析师,以便跑在安全威胁之前,不让自己公司成为安全新闻的主角。

虽然我们的研究显示“革命尚未成功”,但在发现问题之际,我们也看到一条企业通往资料安全之路,没错,还是要应用技术,同时发展一个让安全技术融入所有人工作环境的流程。所以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现在该做的是检讨我们哪里做错了,然后改过自新。

大方向:技术至上

有钱就有力量?在被要求指出信息安全经费的来源时,57%受访者说是IT部门,60%表示,像是营销、人力资源和法务部门等功能部门是他们的大金主。只有24%的人说公司有专属的安全部门预算。

有了强大的IT部门,技术乃成为解决安全问题的主要方案。然而俗话说得好,“对一个拿槌子的人来说,什么东西都长得像钉子。”于是他们想用垃圾邮件过滤器来防堵网站钓鱼攻击,藉由加密公司资料阻绝笔记本电脑偷窃的发生。

如果真的有安全工具,我们的调查对象早就用上了。

例如,企业已经了解到,他们淘汰计算机硬件的过程必须更完善,像是清除掉硬盘里的数据和应用。目前已经用工具这么做的受访者有65%。为数据库 (55%)、笔电(50%)和备份磁带(47%)及其它媒体进行加密的企业也比以前都多。使用入侵检测软件的比例也攀高:相较去年的59%,今年来到63%。安装防火墙防护个别应用,而不只是服务器或整个网络的比例,则从去年的62%增加到67%。

虽然在技术层面有所进展,但在安全流程与人员方面仍然存在隐忧—-某些购买安全防护的IT预算案仍然遭到否决。例如,加密机密数据似乎很有效,但此类技术却无法防止员工藐视数据处理的公司政策。

犯罪活动已成为如何部署信息安全的重心了。为Wi-Fi上锁以免让坏蛋侵入,但好人做出坏决策,更会为我们带来无数安全灾难。

例如,员工有时着了网钓邮件的道,开启了附件,那将会把纪录密码的键盘侧录程序,以及会取得操作系统控管权的rookit等恶意软件散布出来。安全经理的工作是教导使用者自我防卫。不是要员工注意带有特定主旨的最新邮件,而是更广泛的事物,教导使用者认识点下一个不熟悉的URL、开启附件,或者将社会安全号码告诉网络上任何一人时所蕴含的风险。

“想用技术来保护任何人不受到任何安全风险威胁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工作,是把我们的思维传达给使用者。”如同Brandeis,似乎有越来越多企业正在努力这么做。今年调查中有54%的受访者指出有提供员工信息安全课程,比去年42%增加不少。
安全名单

医疗资料相关的健康保险可移植性与责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 HIPAA),财务数据相关的沙宾法案,或是和信用卡数据相关的支付卡产业标准(Payment Card Industry standard)仍将是企业主管强化安全的重要推手。罚款和吃牢饭的威胁“功不可没”。例如,和去年的40%相较,44%的受访企业表示,只要有法律或产业规范的地方,他们就会小心检查;43%说他们会监督使用者有没有遵循安全政策,和去年的37%相比有长足进展。稽核内部遵循风险者高达55%,去年为 49%。

但我们切忌高兴得太早。虽然成绩有所进步,但距离100%还远着呢。许多公司仅仅照章行事—而且还疏忽了基本安全把关动作,曾任微软CSO与AT&T CISO与IT风险管理副总裁,现任W Risk Group主席的Karen Worstell说。

遵循法规和标准不见得保证就有完善的安全政策,Worstell说,原因有很多。其一,企业可能只制订了政策而不说明如何执行,但一样可以通过遵循稽核。另外,标准其实也有漏洞。

例如PCI要求企业必须安装防火墙来保护持卡人的数据。但Worstell指出,该标准仍然无法解决企业在安装了防火墙之后,是不是具有流程确保它是不是定期更新或监控其执行效率的问题。“信息安全仅符合PCI是不够的。”她说。Hannford超市在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之间就发生客户信用卡被窃情事,该公司那时已经取得“信用卡产业最高安全标准”─PCI符合认证。

而如果贵公司监控安全的范围仅及自家防火墙内,这也是不够的。但这正是现今企业的状况。今年度的调查发现到,企业并不知道,显然也不是很想知道,数据交给其它公司后会发生什么事,所以请做好鸡飞狗跳的心理准备。

业务外包,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今年调查最令人担忧的一点是:只有22%的受访者,会将使用公司数据的所有外部公司记录下来。

如果这点还不足以让你打冷颤,我们还有别的数据。调查中只有37%的受访者,有要求持有他们客户或员工个人资料的第三方公司,遵循他们的隐私政策。对了解第三方公司进行审查,以了解他们如何或是有没有数据防护措施的比例就更少了—只有28%。然而却有75%的受访者表示,对合作伙伴的安全效率具有信心。这不是太天真了吗?

随着企业开始将各种工作外包出去,对任何处理公司资料的外部业者进行审查,也就变得空前重要了,专精于商业机密防护的业界分析机构Security Constructs执行总监Tom Bowers说。在这方面,药厂的经验可作为其它产业殷鉴,他说。

Bowers加入Security Constructs之前曾在惠氏大药厂(Wyeth Pharmaceuticals)担任全球信息安全营运部门资深经理长达7年之久。Bowers的安全小组就必须对惠氏药厂的合作伙伴仔细检查安全措施。他们也不得不。“我们有责任保护智慧财产,不论它位于何处。不论是在我们公司,还是在都柏林的外包临床试验公司,或是其它不知名的地方,一处也不能漏。”

Shaklee CIO Ken Harris指出,所有企业都必须确定,外包厂商的安全水平和他们一样高—甚至更高。“你怎么检验自家的安全与灾难回复机制,你就那样检验你的外包厂商。”他补充说:“这都是要花时间花资源去做的。”

然而企业却因为成本或时间花费而省略安全检验,PwC的Lobel说。检验合作伙伴的安全和隐私措施,最少得用上一名全职员工两天时间来检查最小型的公司,他估算。“而一家大型公司一般的伙伴有上千家。”他说。

不只防护系统,更要防护信息

一个地方只要存有信息,安全经理就得时时牵肠挂肚。在我们调查中,过去一年发生过1~49件安全事件的公司有38%;而另外35%的经理不知道公司是不是有被攻击过。这和去年结果相去不远。

在这些曾经受害的受访者中,有39%是透过服务器或防火墙log发现,37%是安装了入侵侦测或入侵防御系统。但也有很大一部份 ─36%─表示,是同事告诉他们的。这些数据反映出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就是想建构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人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这再度证明定期员工训练的重要性。

灌输员工数据防护与完整的责任观念,是确保公司免于安全威胁最好方法,大陆航空CISO Tim Stanley说。

Stanley将公司的所有档案依据3种变项来分类:所有人、商业价值和风险层次。政府有“绝对机密”、“极机密”、“机密”3种等级,但大陆航空要求的更细,更灵活,分成层次和子层次。该公司会这么想,使得它比其它公司走得都要前面。只有24%的人表示,公司信息政策包含根据数据的商业价值来分类。虽然有68%根据风险程度来分类,但有30%从来没有执行过。

此类项目的复杂性,说明了为什么比例这么低的原因。Lobel说:“这个项目要做很多工作,除非有法令规定,否则许多人不可能投入。”

Stanley预计一个项目得花3~4年。“任何和飞机飞上天,以及和钱相关的数据都算第一层。”她解释。这包含机组人员排程、货机和油料需求,以及信用卡处理数据。第二层或第三层也很重要,不过是非关飞行的信息,例如让员工存取退休年金账户相关数据。

安全技术和程序必须和数据所有人定义的数据风险和层级相对应。层级一可能要求一天两次备份及双因素认证。“我可以依据数据的价值来投入适当的资源,并因此帮公司省下钱。”他说:“不用再花10元来保护价值仅5元的数据。”CEO听到这番话一定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