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机关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通知》,各级政府机关将进行软件正版化专项检查和整改,新一轮的软件政府采购热潮就此涌动。日前,国家版权局等四部委联合公布了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阶段性进程,数字显示,无论是采购数量还是采购金额,国内软件所占的比例都远远落后于国外软件。
在这“惨淡”的数据面前,国内软件厂商人士并没有显得落寞,认为实际情况比数据显示的要好,而且国内软件在政府采购中的地位比以往提高了很多。
国家版权局:国外软件优势明显
1月初,国家版权局、商务部、工信部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举行了通气会,公布了至去年底中央国家机关软件正版化检查整改工作进展情况。材料显示,共有31个部门机关已经全部完成了该项工作,共采购安装正版软件19827套,包含国外软件产品13657套、国内软件产品6170套,其中操作系统523套、办公软件17113套、杀毒软件2191套;采购资金2211万元,用于国外软件产品1832万元、国内软件产品379万元。
从数据来看,整个软件采购资金与数量比例中,国外软件相比国内软件都占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在采购数量上,国内软件只占31%,在采购金额上所占的比例更是低至17%。
国内软件在政府采购中的弱势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国家版权局新闻发言人、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解释说,这个情况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目前整个国内软件市场发展的现状。他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在于三方面:首先很多国外的优秀软件产品确实符合采购需要,因此所占比例较大;其次,软件研发生产过程中,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仍有很大差距,其中操作系统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第三,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对很多优秀的国产软件还缺乏了解,事实上很多国产软件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水平,但需要全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国内软件厂商:其实表现还不错
数字上显示的国内软件的“惨状”,很容易让人想起2004年北京政府采购中发生的那一幕,难道国内软件又被轻视乃至忽视了?
2004年底北京市政府采购网首次发布公告显示,微软独揽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套件正版软件。这引起国内软件厂商的不满,于是愤而上书国务院,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最终,事件以数家国内厂商补签采购订单而落幕。
“这次跟2004年那次完全是不同的境况,国产软件在政府采购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金山办公软件副总裁肖玢对《IT时报》记者说道。她表示,对于这次公布的软件政府采购数据,金山这边也非常关注,“据我们自己了解的数据,在办公软件领域国内软件和国外软件的差距其实并不大。”
“在去年12月20日左右,在政府采购数量上我们和微软还有些差距,但是追赶很快,到月底的时候差不多持平了。不过,在金额上我们是比微软低很多。”肖玢介绍。在此次完成正版化换装的31个中央机关部门中,金山办公软件被17家采用,“比如外交部、工信部、文化部、国资委等是全面采用金山办公软件的。”
在前些年的政府采购中, 一些单位采购了国内软件后,并没有将其投入使用,删掉后换成微软的产品。而现在这种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政府不仅采购,而且的的确确是在使用,因为国内软件的质量这些年有了很大提高,我们产品在兼容性上做得也很好。”
另一家江苏软件厂商也对记者表示,这一次国家推进正版化的力度堪称空前,不仅涉及范围广,中央还规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我们产品在政府采购过程中表现也不错。
不过国内软件厂商也承认,在政府采购中,国外软件仍占据优势地位,尤其是操作系统等领域。要打破这种失衡,国内软件不仅要坚持已有的性价比优势,更要充分发挥国内软件在本地化服务上的优势,提升自身的质量。
南开大学何红锋教授:
《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上半年出台
国内软件的采购比例过低,这并不是新鲜话题。人大代表用友软件总裁王文京就曾提出,在政府采购时国产软件和相关服务要不少于50%。
虽然这种做法能确保国内软件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但是法学专家却不同意。《政府采购法》专家、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何红锋对《IT时报》记者表示:“优先采购并不等于强制购买,提升国货的采购比例是应该的,但这种做法完全不能采取。”
何红锋教授认为,政府采购中最大难点在于对于国货的认定,“到底什么是国货,比如说微软的一些产品是在中国国内研发生产,这算不算国货?当年,科技部等也曾组织专家讨论国产软件的认定标准,但是最后也没有结果。”
2002年我国颁布实施《政府采购法》,提倡优先采购国货,“但这只是在原则上的要求,可操作性不强。”业界一直期盼《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能尽早出台,直到去年初,实施细则的征求意见稿才向公众公布。“今年上半年,实施细则应该会出台”,何红锋表示,不过他认为细则出台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只有在中国增值超过50%才算是国货,这条执行起来也相当困难。而且软件这种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比起来,在是否是国货的认定上,也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