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T原创报道: “高性能计算的建设因为应用和科研的发展才有了必要,是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需求所带来的对应用的推动。” 中山大学郭清顺教授的这句话,揭示了中山大学为何能在国内高校的高性能计算建设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在目前牵头建设广东省的教育科研网格。
据郭清顺教授透露,中山大学联合广东省内五所高校,正在开展广东省教育科研网格平台建设,以建成国内一流的高性能计算和网格服务平台,为广大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提供强大的计算手段。
他表示,中山大学在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创新和建设合作方面的创新,都是为了能够让高性能计算更好的服务于高校的应用和学科建设,学校的科研水平、学科建设发展上去了,自然而然高性能计算系统就会因为应用和需求受到推动,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
作为中山大学的高性能计算牵头人,郭清顺教授有一套自己的高校HPC建设理论,并已经成功的付诸实践,值得各高校和教育科研单位学习。
中山大学HPC:一年一变样 三年大变样
郭清顺介绍说,作为ChinaGrid的十二所发起院校之一,自2005年第一期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始,中山大学就将高性能计算作为数字化科研的重要内容,购入了一套由65个计算节点构成的曙光TC4000L高性能计算集群,峰值计算能力达到了当年在国内较为领先的7280亿次,而配备的存储,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5TB。
2008年,中山大学的高性能计算需求日益增高,在学校的支持和教学科研需求的推动下,又购入了一套当年极富盛名的曙光5000A刀片集群,这套包括50台双路八核刀片和1个八路32核胖节点的HPC,计算能力超过3.5万亿次,配套存储12TB,实现了中山大学高性能与网格计算平台的成功扩容。
“社会如果没有需求,商业化是没用的,如果社会有需求,没有商业化也会商业化。”
“根据ChinaGrid二期的发展需要求,和我们自身的需要,明年我们还会扩建新的HPC。”郭清顺教授表示,2011年,中山大学将结合ChinaGrid二期建设要求,建立峰值能力20万亿次,存储能力达50TB的高性能网格平台,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正版软件集中部署”。
郭清顺教授表示,中山大学之所以不断的在高性能计算上投入巨资,并支持ChinaGrid的发展,与学校对高性能计算的重视密不可分,高性能计算和网格计算是教学科研服务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为此,中山大学专门成立了高性能计算管理委员会,全校也建立了学术语决策咨询机构,制定了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纲要,“建立了创新性的建设机制和建设模式”。
据介绍,在中山大学,仅就完全服务于高性能计算的机构就包括了高性能与网格计算分中心、高性能与网格计算工作协调委员会和高性能与网格计算专家委员会,同时,通过虚拟服务平台,让整个中山大学位于不同地理区划的多个教学区都拥有了交付高性能计算应用的能力。
在郭清顺教授的带领下,DOIT记者还参观了中山大学的数据中心,我们在其中看到,包括国产的浪潮、曙光服务器,国外的富士通、戴尔的服务器和存储系统都被合理的进行了规划和部署,通过虚拟网络服务平台,服务于整个中山大学。
模拟股份制:按需付费 为应用“交钱”
在郭清顺教授的介绍中,中山大学的“股东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好奇,而将“股份制”“按需使用”“合作建设”等概念引入高性能计算,中山大学可谓是国内教育行业用户的首创。
首先,郭清顺教授表示,HPC的建设对创建新世纪的大学是很重要的,科研和教学需求不断在推动高性能计算的发展,而发展会更加驱动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发展,产生良性循环。同时,高性能计算“标志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和学科水平的提高,以及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能力,”正是在这种“教学相长”的环境下,中山大学才能够成为ChinaGrid的12家发起单位之一,并承担二期的建设任务。
郭清顺教授认为,HPC的建设要以科研教学成果为基础和推动力。
但高校的HPC建设需要新的模式,郭清顺教授谈到,有些科研课题或计算需求在项目老师那里,可能并没有太多的资金去购买高性能计算机,但这却又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中山大学创新性的提出了高性能计算的股东制建设模式,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以及各自对学校HPC系统建设的贡献度、参与度以及资金提供比例,合理的分配和获得计算量,如果在某些时候其计算量被闲置,同样可以预先借出,再在之后有高峰需要时,再租借回来。
在这种模式下,中山大学的HPC建设速度和应用深度都非常领先,郭清顺表示,这也就督促他们对很多新的技术和需求给予了重视,如耗电的成本管理、绿色计算的需求,以及老旧设备的生命周期缩短问题的研究。
郭清顺表示,他相信,“需求,才是高校高性能计算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