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卷入PC血酬定律:回扣曾占运营利润76%

戴尔凭一条财务丑闻紧追高盛,前几天登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下称“SEC”)官网头条,他们得到的结果均是大额罚单。

SEC表示,2008财年之前的多个财季,戴尔涉嫌将来自英特尔的“回扣”计入公司运营利润,导致亮丽财报欺骗了投资者。该机构认定戴尔这一行为属“会计造假”,判定其支付1亿美元罚款。

戴尔同意支付罚款。其创始人兼CEO迈克尔·戴尔也将为此额外受罚400万美元,以了结信息披露的责任缺失指控。此外,戴尔前CEO罗林斯、前CFO施奈德同样破财免灾。

回扣曾占单季运营利润76%

这一财务丑闻主要发生在2001财年到2006财年,长达5年。

“英特尔支付大笔回扣,以换取戴尔不使用竞争对手AMD的处理器。”SEC的指控称,每当这些回扣计入运营利润,戴尔当季业绩就不错,一旦英特尔削减这些回扣,戴尔运营利润就应声下滑。

SEC在长达61页的起诉书中说,如果没有这些回扣,5年中戴尔任何一个季度的实际盈利都低于分析师预期。

而2007财年第二季,戴尔拥抱AMD后,英特尔气愤地削减了该笔款项,直接导致戴尔当年利润大幅下滑,戴尔股价也是大幅缩水。而CEO罗林斯也因此下课,当年惠普也因此超越戴尔。

事实上,早在2005年中期,在举报人支持下,SEC便开始调查戴尔的财务漏洞。而在调查公开后,戴尔曾连续“抗争”两年。迈克尔·戴尔与其他高管多次表示,公司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成本削减、零部件成本下降等。而事实上,英特尔这笔额外款项不断增加,2003财年占其运营利润的10%,2006财年则为38%,而2007财年第一季竟然高达76%。

2007年,迫于调查压力,戴尔无奈进行内部自查,并对过去4年的财报进行了重编。

本报2007年曾报道过戴尔重审后的净利比报告前结果减少5000万美元到1.5亿美元。其中2003财年第一季、2004财年第二季戴尔净利均下调近13%。

不过,尽管已经和解,戴尔仍不承认公司行为存在任何不当或非法。戴尔董事会认为,和解符合公司、客户及股东最大利益,因为历时5年的调查画上了一个句号。

上一季,戴尔净利高达44.1亿美元,1亿美元罚款看上去受损不大,但是,处于复兴中的戴尔的形象却将再度面临修补了。

“血酬定律”下的交易

戴尔挨罚,其实只是重复了PC业过去多年的“潜规则”。在英特尔主导PC处理器渠道体系下,关键品牌厂家几乎全部依靠返点,进行一种“寄生式”生存。这种模式也被称作“血酬定律”。

几年来,有关PC回扣的话题几乎全部与英特尔有关。后者多年来在欧洲、美国、日本、中东遭受的垄断指控理由,与戴尔财务丑闻中反映的问题完全一致。

较早时候,AMD在欧洲以反不正当竞争为由,指控英特尔操纵市场,最终英特尔被欧盟处罚10多亿美元,导致去年第一季出现历史性亏损。

本月中旬,华南PC品牌七喜电脑也爆出与英特尔的矛盾,与AMD走得越来越紧密的七喜电脑突然被英特尔降级:由Local OEM合作伙伴降级为Channel OEM客户。七喜电脑公司副总裁毛骏飙随后向媒体爆料称,由于在市场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英特尔拥有绝对的CPU定价权。而对待七喜电脑这种Local OEM级客户的商业模式就是:原本成本是20美元的东西,英特尔却一定要卖60美元的价格,当厂家把60美元的货款给了英特尔后,英特尔再拿出20美元,根据Local OEM客户的忠诚度进行不同的“赏赐”。英特尔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最高级别是MNC,一线PC厂商,如惠普、联想、戴尔等都属这个级别,因为这类客户规模足够大,拿货价格好,返点也多。

本报2008年的一则报道中也曾提到,2007年初,广州两家渠道伙伴腾龙、汇林曾将英特尔告上法庭。理由是,后者拒不兑现渠道返点。当时,腾龙总经理张春如对本报说, “返点”就是英特尔典型的渠道生意模式。为了拿到返点,很多渠道甚至不惜“高买低卖”,从英特尔拿货环节自损本钱,接着低价出手,然后去领回扣,只要回扣比例大于价格损失,就可以生存。

这种模式,被认为是PC市场中典型的“价格倒挂”。这导致英特尔的销售模式存在“类金融”嫌疑。同时,华南一家IT零售渠道人士说:“你也不要只看英特尔,AMD也一样,只是没那么严重罢了。”

对上述指责,英特尔官方很少作出回应。只有2006年戴尔遭遇调查时,它曾跳出澄清,但如今则像鸵鸟一样把头深深地埋到了沙子里。昨天,面对回扣问题,该公司总部未发声音。该公司中国大区发言人则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个需要我们的合作伙伴来回答,而且也需要问我们总部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