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复杂的城市交通系统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其中,信息化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解决各种交通问题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手段。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便成了路”,这句话用来形容人与交通的关系恰到好处。有了人,才有交通。
好莱坞大片《我是传奇》中讲述了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的故事。一场生化事故使得人类几乎从地球上绝迹,偌大的纽约市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往日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长满荒草,路边的车辆成为一堆堆生锈的废铁。
没有了人,整个城市也重新退化为野生动物的乐园,丧失了城市存在的意义。没有人,即使道路再宽阔,也不会有交通。
从靠双脚步行到驯服动物骑乘出行,再到发明各种代步的交通工具,人在交通方面越来越追求舒适、便捷。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发明的木牛流马最早实现了交通运输的“自动化”。然而其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直到蒸汽技术问世,人类交通才真正实现飞跃。
随着工业化的推动,城市化进程成为人类社会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车辆产生了矛盾,引发了城市交通中的一系列问题。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的出行如何才能更方便、舒适?在越来越复杂的城市交通系统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其中,信息化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解决各种交通问题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手段。
人,城市,交通
“人车路是交通中的老问题,整个交通都是以人为核心,为人而服务的。有了人才有城市,才有城市交通。”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统集成有限公司总经理关积珍这样对记者表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
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主任王刚则认为:“不仅仅在城市交通中,在所有的交通活动中,人都是主体。人,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出行者,是城市交通的主要参与者。”他告诉记者,近几年北京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甚至包括再一轮的新建改建,都是为了给出行者–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人的生活更舒适、便捷,出行和工作的效率更高。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663万人,公共交通总客运量达到488138万人次。随着北京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匹配的各种资源和服务的提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资源和服务。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和交通服务等,如何为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甚至是怎样才能不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几乎所有大城市都遭遇过或者正在遭遇交通拥堵的难题。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因为频繁的堵车而被人诟病。为此,王岐山曾表示,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SARS之后北京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王刚向记者指出:“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经济体系运转效率的高低。”因此,交通拥堵浪费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时间,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面对可能发生的交通拥堵,人们日常出行就需要打一定的提前量,这无形中减少了人们的有效工作时间。
王刚告诉记者,他曾做过一个计算:假设北京市每天上路运行的机动车是300万辆,每年运行300天,如果每辆车每天节约10分钟,相当于每天省出70年–这相当于一个人的寿命!而这还不包括每天乘坐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的1850万人。
信息化破局
面对巨大的交通压力,城市交通如何破局?
以前那种以基础设施建设来缓解交通压力的做法,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不通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和长期累积的交通压力来说,无疑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要解决交通问题,需要在理念和手段上进行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信息化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的创新中去。因此,当今城市交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手段可以优化和改进交通系统中的流程问题,能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王刚说,现在北京城市交通逐步在引入信息化的手段,“我们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的管理逐渐都有了信息化系统的支持。”
前些年,交通行业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信息化发展一直不被重视。随着政府提倡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开始从国家层面重视这个问题。王刚还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市交通行业发展现实的需要,使得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交通行业建设、管理、运行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手段。
城市交通基本包括地面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两大系统。北京市地面道路交通系统每天运行着300多万辆机动车,而轨道交通承载着公共交通13.4%的客运量。目前,各种信息化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这两大交通系统之中,为公众出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运行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