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多时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条件》”)1月24日正式出台,门槛重点设置在生产规模、能耗和资源回收方面。
《条件》要求太阳能级多晶硅项目每期规模大于3000吨/年,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规模大于1000吨/年。同时规定,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 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但对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节能环保等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和核准。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准入门槛提高,半数企业或出局。
能源短缺地区方可新建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24日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条件》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的原则,制订了多项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
准入标准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提出了多晶硅项目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用地政策及行业发展规划,新建和改扩 建项目投资中最低资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严格控制在能源短缺、电价较高的地区新建多晶硅项目,对缺乏综合配套、安全卫生和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项目不予 核准或备案。
工信部建材处一名不愿具名的官员告诉南都记者,上述标准的出台缘于金融危机后,各地争相上马项目,多晶硅产业已经出现了投资过热,产能过剩倾向。工信部以期通过《条件》来杜绝多晶硅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等问题。
根据海关数据,今年我国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将分别超过8万吨和4万吨,11月进口量达6153吨,1~11月累计41898吨。
淘汰出局的是落后产能
《条件》酝酿时间长达一年多,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多晶硅产能是否过剩一直就是业界争论的焦点话题。
“准入标准出台后,多晶硅产业或将迎来整合,一些较小的、技术水平较低的多晶硅产能将被淘汰,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的产能将在市场上站得更稳,行业格局上可能会更加向寡头垄断靠近。”长城证券发布的最新研报指出将出现弱者淘汰出局。
有意思的是,该研报认为会有更多的多晶硅项目有望得到批准,而并不是“不再批准新建项目”。自2009年9月的38号文后,国内的多晶硅项目审批就 基本陷于停滞,2009-2010这两年新投产项目多为过去已获得审批的老项目,因此实际产能释放速度远远落后于行业需求增长,2010年中国仍有一半以 上多晶硅需要进口,长城证券认为“多晶硅并不是过剩产业,而是需要合理健康有序地规划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新批项目是符 合市场需要,反之则是因噎废食;《准入条件》中提到的便是“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但对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节能 环保等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报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和核准。”
“过剩的是落后产能。中国的多晶硅从始至终未出现过剩的情况,我们一直在进口,还有40%的材料缺口。”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 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如是说。他告诉南都记者,2009年多晶硅产业曾经被认为产能明显过剩,但2010年政策原因导致欧洲光伏市场极其火爆,年中时国内多 晶硅料严重短缺,现货价格一度冲高至100美元/千克。
按照海关数据,2010年前11个月多晶硅进口近4.2万吨,约占国内总需求的一半。赵玉文表示,国内的供给并不能满足需求,“产能过剩”实际并不存在,过剩的是落后产能,但在价格回归正常后落后产能盈利能力不足,必将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