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书市场隐患有多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王强指出,中国电子书的优质内容不足,编校质量堪忧,版权关系不明,市场竞争无序,产业监管缺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王强在主题演讲《内容资源平台———电子书产业发展的关键》中用了“隐患重重”一词。他说,目前来说,中国电子书产业真正吸引人的就是所谓的“歪歪文学”,“当然并不是说低俗和淫秽的,而是一些非常个性化的文学,今天穿越了,明天成了高手了,明天成了异能人士了,潜在的消费群体也很多”。王强认为,中国电子书的优质内容根本不足,传统出版里面有优质的内容,但是并不一定拿得出来。电子书编校质量堪忧,很多断句都断不好。版权关系不明,市场竞争无序,产业监管缺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的“2011电子书产业峰会”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中国电子书产业的未来发展,认为主要有几个难题:一、着力发展电子书1.0还是2.0?二、电子书产业链的各环节如何“对接”?三、电子书如何定价和分成?
电子书1.0、电子书2.0、电子书3.0,代表电子书的三种类型。电子书1.0,就是传统纸质书的电子版。电子书2.0,就是先出电子版或者只出电子版的电子书。电子书3.0,包涵文字、多媒体、声音和互动游戏等多种媒质的电子书。中国电子书市场应优先发展什么电子书?行业人士对此意见不一。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顾问程三国强调,中国电子书市场的热闹其实仅仅是电子书2.0的热闹,最迫切的问题是启动电子书1.0市场,他呼吁产业链的关联方形成共识,推动电子书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但是,盛大文学CEO侯小强认为,中国的电子书比起国外所谓电子书1.0来讲,大概是0.1的状态。快书包董事长徐智明也认为,发展电子书1.0的前提是像美国那样有一个全国性的图书体系,而中国目前没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指出,目前,中国的电子书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业链还没有打通,各个环节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迫切需要解决四个问题,其中,建造图书数字转档平台是首要任务,第二是建造数字出版版权认证和保护平台,第三建造网络数字图书集成和交易平台,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他特别提到,中国电子书市场存在有的作者和出版社对数字版权索要过高收益的状况,“我们在买内容,买非排他性的使用权利是买得很艰难的”,陈昕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不然优质内容的提供就成为了中国电子书产业目前难以迅速发展的瓶颈。
而电子书定价和分成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制定多方共赢的游戏规则。诸多伤害产业链一方或多方利益的陈规迫切需要改变。
硬件赢利的模式无可厚非,可怕的是以牺牲电子书的内容价值为代价。阅读器预装模式缺乏清晰的定价规则和价值衡量标准,打包购买方式严重损害了内容商的利益,作为一种存在先天缺陷的临时性策略,已经到了退出的时候。
非良性的电子书2.0效应导致电子书1.0定价偏低,这会使整个电子书产业的价值大幅缩水,这是产业链所有主体都不希望看到的局面。百道新出版研究院研究总监马学海认为,中国的电子书1.0、2.0和3.0并存,占主导地位的2.0以盛大文学为代表采用了低价、免费或包月的定价模式对电子书1.0的定价分成模式形成了干扰。电子书1.0和2.0是两个不同的商业世界,这个逻辑必须尽快落实到定价模式上。
台湾城邦出版集团CEO何飞鹏坦言,在产业链上,大平台一定会欺负内容供应商,出版商和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只能有40%的分成。侯小强等业内人士希望能够建立内容商联盟,提高谈判筹码,追求合理的定价分成模式。
合理的分成模式必然是基于专业的分工。在具体的实践上,当当网总裁李国庆认为,国内的分成透明度不够,电子书监管效率太低;李国庆和侯小强都提议,要预防亚马逊式的恶意价格战,既要自己赚钱,也要合作伙伴赚钱。湛庐文化董事长韩焱建议出版商尝试与亚马逊、苹果公司等合作,了解国外先进电子书平台上的定价与分成模式,积累相关经验。令人欣慰的是此次电子书峰会上,政府职能部门明确表态不支持全产业链通吃的做法,而各司其位,各谋其利将成为产业的普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