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电器掌控子公司求“解咒” 融合成难题

继收购松下电工和三洋电机超过50%的股权后,松下电器又在资本市场扔出一颗“重磅炸弹”。

7月29日,松下电器与松下电工、三洋电机分别在当日召开的董事会上作出决议,将采取公开收购及之后的股权交换方式,在2011年4月完成松下对上述两家子公司的全资收购,以期通过集团内部的重组和品牌的统一来扩大在全世界的业务规模。

“本来松下电器拥有松下电工51%和三洋电机50.05%的股权,已经达到了连结决算的条件,但是这次让两家公司完全子公司化是为了业务整合的需要。”松下电器中国公司常务顾问张仲文如是表示。

据悉,松下电器将从2010年8月23日到10月6日内,按照1110日元和138日元每股的价格来分别收购松下电工、三洋电机两子公司已发行的全部普通股。分析师认为,松下电器可能要为这笔收购发行57亿美元的新股。

松下电器为何一鼓作气将两家子公司纳入囊中?最近几年,由于销售缩减和日元坚挺造成利润下降,日本电器企业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中迟迟未得到缓解,在诸如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重要领域中落后于其他国家——松下电器同样遭遇此劫,始终难以摆脱增速迟缓的“魔咒”。

在收购消息传出的同时,松下电器等三家公司的股票7月28日下午全部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宣告停牌。但是投资者担心,松下电器这一举措将会使现有股份被摊薄。投资者的抛售已导致松下电器市值蒸发35亿美元。

战略转型

松下电器调整自身战略迫在眉睫。

记者从有关数据了解到,松下电器在去年11月份完成了对三洋电机的正式并购,但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在过去两年出现了4800多亿日元的巨额亏损。这使得松下电器不仅没有完成2007年提出的“中期计划”的目标,销售收入与预期的10万亿日元有26%的差距,而且也远没有达到10%的利润率。日本冈三证券分析师久保田一政对此表示:“在消费电器领域,松下电器面临来自三星和索尼的激烈竞争……仅仅凭借自身的传统业务,松下电器已经无法实现大幅增长。”这意味着松下电器必须要寻找新的赢利领域,以图咸鱼翻身。

令人安慰的消息同样存在。有报告显示,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业务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将会超过消费电子。这恰恰是三洋电机所擅长的领域,而松下电工在照明器具等方面也具有优势,它们在这方面的特质显然被松下电器看中了。国内有分析人士认为,“松下电器已经认识到它的子公司握有最具前途的技术,正在寻求将这些技术纳入它的核心企业。”

据了解,松下电器本次将三洋电机和松下电器完全子公司化就是为了强化对这两家子公司的掌控,进一步集中三家公司的力量,对太阳能电池、住宅设备领域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绿色转身,以抗衡韩国三星等海外竞争对手。

业界对松下的举动纷纷表示了理解和赞许。东京一家研究中心的分析师认为,这是松下电器的战略性转变,也是松下电器能与对手差别化竞争的唯一道路。

数据显示,松下电器2009财年的业务构成中,数码AVC网络产品和白电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依然达到61.3%,新能源和环保业务以8500亿日元的规模占比只有11.5%。这表示松下电器的绿色能源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洋品牌去或留

随着松下电器将三洋电机完全子公司化,后者也将顺理成章地成为松下电器的子品牌。不过,根据历史经验看,子品牌几乎都难有很大作为。

“子品牌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如果母公司稍有不顺,牺牲的往往就是‘儿子’”。因此,一开始就处于弱势的三洋也经历了长时间的尴尬期,缠斗于品牌保卫战。

在松下电器并购三洋50.5%股份时,双方均表示出将继续保留三洋公司名及品牌的意向。尤其是去年下半年收购传闻开始以来,三洋电机社长佐野精一郎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三洋品牌存在的必要性,否认三洋品牌或将消失的传闻。然而,事实表明并购双方对品牌整合所带来的聚合效应的期望战胜了多品牌独立发展的“美好意愿”。

在此次收购消息公布之后,松下电器宣布,为配合这次“一吞二”的重组,三家公司的品牌将原则上向“Panasonic”统一的方向进行发展,不过部分事业、地区将暂时使用“SANYO”商标,“其中包括中国,因为在中国市场三洋一些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要领先于松下电器”。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松下电器公布的2012年开始的全球业务重组计划,将对集团的市场营销职能进行梳理,重点强化海外消费电子事业,而这部分业务将以松下电器的品牌为主。“这意味着一旦三洋的一些重要业务在中国等市场被松下电器赶超,三洋依然难以摆脱被整合的命运。”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此前,松下电器就曾有废止商标的先例,早在2008年10月,在日本消费者心目中拥有着“至高无上”地位的“NATIONAL(国民)”商标就被松下电器停止使用。

观察人士认为,照此发展下去,整合后,三洋将完全归于松下电器旗下,并可能意味着拥有60年历史的三洋品牌将自此消失。此外,松下电工、三洋电机也将面临2011年4月之后退市的可能。

“重合产业”调整

松下电器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松下电器去年12月以40亿美元收购了三洋电机50.05%的股权,而这次把松下电工和三洋电机完全子公司化的代价则高达94亿美元,显然这次重组,松下电器下了大决心,“这笔看似代价高昂的整合,背后却是松下电器全球战略转型的开始”。记者试图联系松下电器有关部门,但至截稿之时并未得到相关回复。

《IT时代周刊》了解到,松下电器将在2012年1月实施事业体制重组。据悉,其基本思路是在消费类、元器件、解决方案等三个事业领域,分别实施三家公司事业、销售部门的整合重组,建立适应各自事业特性的业务模式。“松下电器希望借此精简业务,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充电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核心领域。”该公司内部人士指出。

但其转型过程也是困难重重。目前,松下电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完成与三洋电机和松下电工的整合。有知情人士透露,自从松下电器去年12月收购了三洋电机的多数股权以来,双方就一直在探讨如何协调业务以实现协同效应。松下电器海外企划部负责人涩谷俊彦表示,松下电器和三洋电机两家公司就有高达3000亿日元(222亿元)的产业存在重合,松下电器计划在未来三年完成重合业务的整合,其中主要是以松下电器为主的白电等业务。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德芳指出了困难所在,“亲兄弟,难算账。两个企业的文化、历史背景太过于相似,里面有着许多长久以来复杂的关联,并购后的融合问题很难解决。”由于松下电器与三洋电机在经营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而松下电工始终保留着创业时的配线器具业务,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三家公司能否顺利融合,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按计划进行重组,乐观估计也需要一年半时间。”

更何况松下电器的白电业务整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公司目前承受的市场压力。“即使在印度等被松下电器视为救世主的新兴市场,其依然面临着三星、LG等韩国同行以及中国品牌海尔的激烈竞争。”业界对此态度并不乐观。